【摘要】: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儒家在我國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也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孟子在道德的教育方面對我們國家人民的生活與實踐造成了直到現在也具有的積極影響。在道德的教育方面,孟子的主要的精神是以人性本善的理論為基本上,建立以居仁由義的基本精神理論,還有仁義禮智的道德的概念理論,以及反省內求為代表的自我修養的理論。
【關鍵詞】:道德;教育;思想;精神
在人類的發展社會中,道德是人類專有的特性,道德的展現形式主要通過人類的行為活動展示出來,民族道德的發展是在人類道德傳統影響下進行進一步的發展與前進。現在社會的大環境下,在對待現實的問題上我們要以整體的態度,回首過去歷史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孟子對于這種社會現實感到內心的痛惜,所以面對當時的人們提出了適合的人類的一些道德理論,正如以性善論的理論基礎的出現,不僅僅是對于當時的人們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對于現在社會的道德建設都有很大的作用意義。
一、用人性本善的理論作為基本的道德法則
在我國上下多年的道德發展史上,作為第一個提出人性本善理論的思想家孟子,人性本善可以稱為是道德理論發展歷程上的基礎性的作用。
性相近習相遠中孔子為我們提出來關于人性的話題,然而沒有做進一步的解釋,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和解釋這個問題。再后來孟子對于這一命題從人本性感情方向進一步顯示了人善良的本質。道德對于人來說,是由心而發有感而發的表現,孟子認為通過人的日常的善良的行為表現自己內心本善的想法,人很大方面主要是內心向善,所以提出了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一段話的內心的獨白。這也就是對于四德仁義禮智理論的開始萌生的基礎,也就是人皆有之的人性本善的共同特性,是只有我們人類特有的性質。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道德對于人和非人類來說是最本質的差別,這種差別也是來自人類內心的本質的差別,這是孟子對于道德最基本的理解。當然,人類內心本質也是由于社會環境所影響下的道德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人類天生具有的善也是同時潛在的情況,經過社會的影響下逐漸的把人的本性發展起來,經過時光的沉淀和發展才會形成以人性本善的學說。
在歷史的長河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的事孟子是人性本善道德理論的發展主觀源頭,人性本善不僅僅是中國道德歷史上對人本質善的認識的起始地,更是讓孔子的理論思想更加的完善和發展,成為更加成為中國特色的傳統理論精神的體系。
二、用居仁由義作為重要的精神理論
在孔子時期,孔子認為仁是道德發現的根本,而義則是根本發展中的擴充。后來的孟子通過對孔子知識的學習與擴充,不僅僅是將仁和義并在一起,更是產生了自己獨有的道德的理論主張居仁由義,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獨有的主張,也成為了儒家特有的主張。
從中孟子不僅僅告訴了我們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的心是與生俱來的部分,我們出生以來就有的仁心。更是提出了居化由義,大人之事備也。在這其中不僅僅告訴我們仁是我們人類的內心,義是我們人類行走的道路,更是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居住在仁德的世界上走在義的旅途上,這才是一個人對于道德的完全成長。孟子不僅僅是把仁和義結合在了一起,更是將仁和義作為為人最根本的方法法則。仁可以理解為基本的人類的本心,義也可以擴充為人類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的規則,也是為仁的成功提供了方法。
總體上我們可以理解的是居仁由義代表了一個人要有仁德愛人的心,要做合乎義的事情,才可以稱為真正有道德的人,更是人類道德的所在之處。君子之人在有了居化由義的道德品質之后才可以在面對不論是挫折困境都可以縫紉而解。
三、用仁義禮智作為道德的重要概念理論
不僅僅是在儒家的發展中,更是在道德的發展中,孟子合并了仁義禮智作為其整體理論體系的發展,并且是道德以及自我人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力。在孟子看來仁義禮智是人的本質具有的一種道德發展。在仁義禮智非有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看來,仁義禮智四心來說是人的道德的源泉。人的本心是善性,也是人生來就有的部分,也是人的本質所在的地方。
人的善性是內在的,是人性中具有的。質言之,仁義禮智四德是人的本質規定之所在。對于這仁義禮智道德來說,人的本性是偏向于善良的本質,善良的善是人類事情發展的端點,我們是不是能保持自己內心善良的本質,不僅僅是先天所具備的,更是后天通過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不斷的鍛煉來自我進行修養的提升。對求則得之來說,孟子認為在道德修行的作用上來說內心深處的力量是自我提升的重要的力量源泉,對于實踐遠遠大于理論的作用。
對于這樣的情形,仁義禮智孟子對其進行了一一的講解和發展。孟子認為仁是人類立身的根本,義是人類行為的準備行走的必經道路,禮是在義的基礎上進行道德的擴充與實踐,智是對前述三種仁義禮上高智商的表現,保障了正常的進行。所以仁義禮智在孟子的理論中具有重要的概念和范圍,孟子的理論是以此為主要圍繞建立的。
四、用反省內求作為自我修行的理論
人類自我精神的鍛煉以及精神的養成的影響對于人類自我修行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反省自己的過錯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所以孟子在自己的理論宣傳中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道德理論。
對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理解來說,我們要用心做實事,才會真正的體現自己的自身魅力,堅持自己對于道德的發展,應該努力的保持自己的本身,人性本善的本質。所以在推行道德的自我修行上孟子推行的是反省內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1、對于持志養氣的理解
孟子的理論中,認為對于自我本身的志向和正氣的養成以及堅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從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沖也中我們可以看到孟子對于志向的定立是非常看重的,這其中的意思就是志向是整個人活動與工作的整體統領,正氣是做事專一的目的基本的準則。所以對于做人方面我們不僅僅是要修身,重要的我們還要進行養氣的學習,學習不僅僅是對內心的培養與情感的養成,我們可以充分的利用人類學習的主動性,經過內心的學習與充分的學習之后,可以達到一種得以控制自我崇高的境界。
2、對于存心養性的理解
對于養心莫善于寡欲中,對于心我們在保持自己本心并且保持自己誠實善良的本性的同時對于物質以及權欲的要求減少,保障自己內心的健康的成長,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會保持自己內心本善。
3、對于反求諸己的理解
孟子說過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對于人類面對自己時要經常進行自己的反省,僅是在做事上的失誤,主要是通過自己來尋求答案,不要把責任都推到別人的身上。對于自己的反省的理論是從社會實踐中通過對別人行為表現都得出自己的品行的不行,進行自我的提升和改正。
4、對于改過遷善的理解
見善則遷是武子提出來的道德的精神支撐,對于對自己過失的錯誤不應該繼續將錯誤進行下去,而是對錯誤進行改正使人變的更加的善良。
5、對于歷艱達志的理解
對于人類的道德的發展來說,不斷的困難和挑戰都是上天對人的考驗,苦其心志勞其體一系列的見解,才能真正的做到行拂亂其所為最終達到完成大的成就。社會的外界因素對于人類的道德形成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社會中,對于孟子所提出的道德理論的作用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的作用,它不僅僅是講人性本善的本質提出了,更是把對于社會的發展中道德的作用在人的道德的作用中充分的體現了出來,促進了人類對于自己的夢想以及人格積極向上的定位與追求,為現在社會道德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倫理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
[2]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