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經研究認為,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能夠為新聞翻譯實踐過程提供理論指導。首先對新聞進行了簡要介紹,接著對功能對等理論進行了認真探討,之后通過對中文新聞文本及英譯本的討論及對比,從詞匯、句法和篇章層面探究功能對等理論在新聞翻譯中的實現(xiàn)。最后結合筆者翻譯中的實例,在基本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增譯、刪減及重組等翻譯技巧是軟新聞翻譯的有效途徑,能更好地實現(xiàn)軟新聞的交際功能。
【關鍵詞】:軟新聞;功能對等理論;新聞翻譯;漢譯英
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新聞翻譯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國際間的信息交流和語言文化交流。軟新聞,人情味較濃,易于引起受眾的感官刺激和閱讀、視聽興趣,能產生“即時報酬”效應,正憑借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在中外交流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軟新聞的定義以及新聞翻譯
按照事件的性質分類,新聞可分為“硬新聞”和“軟新聞”兩大類。
軟新聞是指富有人情味、純知識、純趣味的新聞。
特點:a、軟新聞的發(fā)生往往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限,多屬于延緩性新聞;b、軟新聞的公開發(fā)表也沒有時間的緊迫性,它耐\"壓\",早一天遲一天往往無礙大局;c、軟新聞很講究寫作技巧,須用生動活潑的文筆來寫,寫出情趣來,即人們常說的\"散文筆法\"。
2.功能對等理論及其與英語軟新聞翻譯的關系
2.1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tài)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內涵。
為了準確地再現(xiàn)源語文化和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個步驟:
第一,努力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xiàn)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xiàn)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源語文化。
第二,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xiàn)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國南方幾乎全年無雪,在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涵? 在譯文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匯的形式來消除文化上的差異。因此,這個諺語在漢語中可以譯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鷺毛” 。再如,英語成語“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為“蘑菇”, 但譯為漢語多為“雨后春筍”,而不是“雨后蘑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成語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筍”。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創(chuàng)”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重創(chuàng)”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 ,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匯來闡述和說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傷風,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內涵并不是靠詞匯的表面意義表達出來的,而是隱藏在字里行間里。
3.漢語新聞英譯實踐分析以及相應的翻譯策略
筆者通過新聞翻譯實踐與功能對等理論的結合總結了以下幾點翻譯策略
根據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考慮到中英兩種語言習慣的差異,要使西方讀者對英語譯語和中國讀者對漢語有等效的反應,對外新聞報道的翻譯往往采用非逐字對譯法,這就需要引入另外兩種翻譯方法:
a.編譯——由于新聞價值的作用,在對外新聞報道的翻譯中,要考慮外國受眾的要求和興趣,對新聞內容進行選擇,有的放矢。因此有時在國內報道中占相當篇幅的新聞,在對外報道中則被編譯成簡訊、圖片新聞等。
例: 從容上陣槍響世驚 李對紅喜摘射擊金牌 以687.9環(huán)創(chuàng)下新的奧運記錄
我國女子運動員李對紅今天在女子運動手槍決賽中,以687.9環(huán)戰(zhàn)勝所有對手,并創(chuàng)造新的奧運記錄。她為中國射擊隊在本屆奧運會上奪得了第一塊金牌,也使中國代表團奪得的金牌總數上升為6枚。(《光明日報》 1996.7.2)
譯文:Li Shoots Nation's 6th Gold
China's Li Duihong won the women's 25-meter sport pistol Olympic gold with a total of 687.9 points early this morning Beijing time.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并不是逐字翻譯,而是兼顧了中英文兩種語言特色,句子結構和語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
b.解釋性翻譯——新聞講求清晰易懂。同英語新聞一樣,漢語新聞報道詞語求新,“行話”、“歷史典故”等豐富多樣。要想清晰通俗易懂地把它們翻譯出來,介紹給國外讀者,常常需要使用解釋性翻譯的方法。具體說來,有關歷史事件、地理名稱、我國獨有的機構、節(jié)日、習俗、行話、套話和歷史典故等都需要采用解釋性的翻譯方法。比如“巴金”譯作“Chinese writer Ba Jin”,又如“江蘇”譯作“Jiangsu in east China”,以便讓外國讀者了解以上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及特點。
例如下面這篇報道就對中國人特有的“生肖”做了一番解釋:
Every child entering the world in the lunar year that began last Saturday i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reckoning.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曹明倫.談英語報刊新聞的基本特點及其翻譯[J].中國翻譯,2005(6):87-88.
[3] 馬會娟.對奈達的等效翻譯理論的再思考[J].外語學刊, 1999(3):74-79.
[4]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