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字文》是我國使用時間最長的一本識字寫字教材,成書在公元6世紀初,直到19世紀末,我國農村還用它來教兒童。作為蒙學課本,這書一共使用了將近1500年。它之所以能流傳下來與歷代書法家的書寫有密切關系。在當時就有周興嗣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可用作臨寫的范本,同時也可諷誦識字。唐代又有鐘繇書、周興嗣次韻《千字文》。作為這樣一本流傳千年的蒙學識字教材,對于今天的中小學識字教學一定有及其重要的借鑒價值,值得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千字文》;識字教學;小學語文
《千字文》作為中國古代識字教育的優秀教材,一直到今天還在作為識字教材使用,是有其多方面的價值意義的。這本教材在古代的童蒙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可以說是魏晉以來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蒙學識字教材之一,書籍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后世許多相關的蒙學教材的范本。《千字文》的種種優點與不足對于今天的小學識字教育存在著借鑒作用,文本就從《千字文》作為一本識字教材對于今天的小學識字教學的借鑒意義。
一、《千字文》內容概述
《千字文》成書于魏晉時期,書中的字跡大多是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遴選出來,書中大多都為常用字。書本每四字為一句。開頭18句寫天象、歲時和名貴物產;接著18句歌頌古代帝王;接著66句寫一個人應有的品行修養和倫常道德;接著30句寫都城長安、洛陽的宮殿繁華、文物盛美;接著20句寫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接著10句寫地理常識;接著32句寫士人的出處進退和隱居的田園樂趣;接著40句寫飲食起居,家庭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有關的人和事;接著14句是結尾,勉勵士子愛惜時光,抓緊學習;最后兩句是語氣助詞舉例,進行語文知識教育。[1]書中的幾乎沒有贅余的文字,每個字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使用到的文字,對于初識文字的學生來說是及其有用的。因為《千字文》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才使得它能夠在后世一直成為識字教材。
二、《千字文》作為古代識字教材的優缺點
(一)精華與優點
1.四字為句,講究押韻對仗
《千字文》作為識字教材,它最顯著的特點和優點就是四個字為一句,上句與下句之間大多是押韻對仗的。這兩個特點就使得《千字文》朗讀起來朗朗上口,更便于學習者學習和記憶,例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陽。”[2]全書125句,1000字,沒有重復字,且每組句子都押韻,全書押韻的字達到127個,對仗的句子有85組之多。這樣的識字教材對于剛剛識字的孩童來說既上口又能學習各個方面的文字。
2.注重趣味,尊重童蒙學情
初識事物的孩童在知覺、記憶和思維等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點。比如,在知覺方面,輪廓知覺占優勢,而細部知覺則較差;在記憶方面,無意識記憶占優勢,有意識記憶則相對較差;在思維方面,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則相對較弱。[3]《千字文》不論是在內容安排和編寫形式上都充分尊重孩童的身心發展情況,在內容上全書都極具趣味性,既用典使事又按照不同的類型分門別類地敘述,讓孩童多方面學習文字;在編寫上全書押韻對仗工整,更有利于孩童誦讀,多次誦讀之后能更快地理解鞏固。
3.用典使事,進行思想教育
《千字文》中的字數雖然不多只有1000個字,但是卻有多處用典的地方,例如“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4]這講的是關于三皇五帝的典故,還有“始制文字,乃服衣裳”這說的是黃帝手下大臣倉頡造字、胡曹造衣裳的典故,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詳說。這些典故使得孩童在學習文字的過程中了解歷史故事,增長見聞。
另外《千字文》中大量使事,受到魏晉風氣的影響,文章文采濃麗,辭藻華美,例如“宮殿盤郁,樓觀飛驚。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旁啟,甲帳對楹。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升階納陛,弁轉疑星。” [5]這樣的描寫在書中還有多處,這樣的描寫受到了當時魏晉的文風的影響,但是這樣的使事也更生動的向孩童展現所寫之事也讓孩童能領會使事的妙處。
同時在《千字文》中,也有一些立身行事的格言,例如“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6]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7]等等。這些勸勉對于這些孩童來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見《千字文》不但教孩童識字,更教孩童為人處世之道。
4.常用字多,重視常識教育
《千字文》中所收錄的字大多都是常用字,與孩童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書中的字在生活中使用效率非常之高。書中把1000個互不重復、且多能獨立表意的漢字,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揭示了十分豐富的客觀知識:有人類進化、歷史演變的重大歷史事件、人物;有飲食、居處、祭祀等生活常識;有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有帝都規制、朝廷鋪陳之繁華盛況;有山川逶迤、園林秀美之入微刻畫等等,不一而足。[8]書中涵蓋了各個方面的常識知識,又用四言韻文的格式,融敘述、說明、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讀起來文采飛揚,既有利于識字和讀寫訓練,又能在識字訓練過程中拓寬蒙童知識視野。
(二)缺陷與不足
前文中提到《千字文》是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遴選出來的文字,這樣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所選取資源有限的情況,雖然選取的是常用字但畢竟只選取了1000個字,還是會有許多常用字沒有選進《千字文》之中。這可以說是《千字文》中最主要的缺陷,但是作為蒙學階段的識字教材,書中的文字已經可以基本滿足學習需要。
三、《千字文》對于現代小學識字教學的啟示
(一)注重趣味性,重視學生的實際情況
小學生畢竟是孩童,這樣的學習者在教學之中更加需要注重趣味性,而識字教學相對于其他的教學內容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僅僅是字音、字形和字義教學。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教學難免會出現學習者學習動力不足,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那么在安排識字教學之時就一定要注重趣味性。
1.利用韻語,幫助學生閱讀與背誦
現在的小學識字教育只是單純的將課文中的生字標注拼音、組詞而后進行相關意思的講解,這些講解雖然實用但是不利于學生的記憶與背誦。如果能夠利用《千字文》中的編寫方法——將生字按照韻律對仗工整排列開來,既適應并體現了漢語元音占優勢、音樂性強的特點,又符合學習者樂于通過歌唱、游戲學習的心理特點。[9]這種排列方法使得文字形成的文章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學生在初學文字之時很快掌握文字讀音而且愿意閱讀,在學習之后又能利用這種類似詩歌、兒歌的形式進行復習,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又易于記憶。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就是記憶力強于理解力,這種韻語的形式便于記憶正好迎合了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能更快更好地記憶,使得學生在學習漢字時更加得心應手。
2.用典使事,注重分類歸納文字
《千字文》在內容安排和編寫形式的兩方面就考慮到了教學對象的身心發展情況,在編寫形式方面前文筆者已經提到此處不再贅述。而在內容安排方面《千字文》更加重視學情,所選文字都按照不同的門類分門別類并且用典使事,使得文本極具趣味性。那么在現代的小學識字教學中就可以借鑒《千字文》的教學形式,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可以將學習者即將學習的文字按照不同的類別進行分類,按類教學,并且可以運用典故和修辭,幫助學習者更好的記憶理解文字內容。
(二)多選常用字,選擇豐富而有限的文字資源
《千字文》中所選的文字基本都是常用字,學生學習掌握之后能夠很快的在日常生活之中得到應用。但是《千字文》的文字資源有限,許多常用字沒有選入書中,但是1000個字的數量對于初學者也是比較充分的。那么在現代的小學識字教學之中,所選文字數量并不少,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下冊語文書中所選的文字大概在2000字左右,但是這些所選文字是否都是常用字,是否能夠使得學習者在生活中能更多的使用,都是值得現在的語文教師思考的,因此教師應該借鑒古人的識字教學經驗,在當下豐富的文字資源中選擇常用的而有一定難度的文字進行教學,不一定僅僅拘束于教材中的文字進行教學。
(三)進行常識教育,要有意識的思想升華
《千字文》中不單選用常用字,而且進行了常識教育,將歷史、建筑、飲食、山川和園林等等方面都納入了文字教學之中。同時,《千字文》中還有許多文字是對學習者進行思想教育的,這些文字在學習者學習中能夠得到思想教育,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千字文》書中最精華的部分,在教學習者識字的過程中同時又對學習者進行常識思想教育,這是在現代的識字教學之中所不多見的,教師進行識字教學只是單純進行識字教學,其他的方面并不多涉及。在現代的小學識字教育中,如果能夠將常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結合在教學之中,就能更好地對小學生進行全方面地教育,讓學習者在識字教學中受益更多。
《千字文》作為古代識字教學中的優秀教材,對于今天的小學識字教學有很多的可以借鑒之處。教師在教學之中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千字文》中的優秀精髓繼承發展,正如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一書中所講:“識字教育是傳統教育的一個重點。在這方面,前人用的工夫特別大,積累的經驗也比較多。” [10]
注釋:
[1]張隆華,曾仲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53~155.
[2] 王應麟,無名氏,周興嗣.千字文[Z].長沙:岳麓書社,2016.
[3] 郭長華.從“三、百、千”看古代蒙學識字教材的科學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1).
[4] 王應麟,無名氏,周興嗣.千字文[Z].長沙:岳麓書社,2016.
[5] 王應麟,無名氏,周興嗣.千字文[Z].長沙:岳麓書社,2016.
[6] 王應麟,無名氏,周興嗣.千字文[Z].長沙:岳麓書社,2016.
[7] 王應麟,無名氏,周興嗣.千字文[Z].長沙:岳麓書社,2016.
[8] 郭長華.從“三、百、千”看古代蒙學識字教材的科學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1).
[9] 徐貞.古代識字教學與小學語文新課程識字教學對比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09.
[10]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王應麟,無名氏,周興嗣.千字文[Z].長沙:岳麓書社,2016.
[3]張隆華,曾仲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