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大學生正直青年時,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現實生活中,部分學生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出現行為偏差。本文作者以高校輔導員的視角,試圖從家庭成長環境探索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的影響,通過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共同為青年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
【關鍵詞】:家庭;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概念界定及家庭的重要性
1.概念界定
家庭。不同的學者將其定義的角度不同,社會學家羅威說:“家庭是以婚姻為根據的社會單位。”《中華大字典》中則說:“有夫有婦曰為家。”家庭中包含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等,同時還伴隨著親密互動。朱強在《家庭社會學》(2012年版)中將家庭定義為:是一種具有親密私人關系的人所組成的群體,這種親密的私人關系被認為是持久的并且是跨越代際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符合社會標準的正確行為無對待。即在遇到困境時,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例如,大學生學業遇到學業困境時,能夠主動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即為健康的心理狀態。
2.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具有生產功能,是其他功能的物質基礎;家庭是生育的基本單位;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撫養和贍養;家庭還有教育功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課”;同時家庭還有家務勞動、娛樂和感情慰藉功能、政治和宗教功能。每一個家庭就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社會整體。對于社會來說,一方面家庭承載著延續、繼替和傳承,另一方面家庭對家庭成員的約束實現社會控制的功能,同時家庭還推動著社會變遷,是社會宏觀交換的重要參與者,也是社會微觀交換的重要機構。對于個人,家庭的功能具有雙重性,既有維護個人的積極功能,也有壓抑社會成員的消極功能。本文將結合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和家庭對個人的消極功能來探討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二、家庭成長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不同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重視陪伴的家庭,生育政策的影響下90后、00后成為當今大學的主力軍,其中大部分是“421”家庭模式,四個老人、孩子父母都在圍著孩子“團團轉”,給予他們充足陪伴的同時,帶來的是溺愛、自我為中心。在大學寢室里不顧公共衛生,衣服亂扔、物品隨意擺放現象比比皆是;因為無視室友休息,而隨意擺弄物品發出聲響,致使室友矛盾升級的現象時有發生。
重視物質的家庭。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經濟狀況相對寬裕的家庭,一心想著給孩子足夠好的物質條件,穿戴名牌,生活費不設上限,只要求學生在學校即可。缺乏對孩子的關心和陪伴,此類家庭成長的學生,脾氣暴躁,沉迷于吃、喝、玩、樂,大學期間沒有規劃和目標,經常逃課、酗酒,成為學校管理的重點關注對象。二是經濟狀況相對拮據的家庭,此類家庭成長的孩子,大多為留守兒童,除了缺少陪伴外,還因經濟原因,產生自卑心理,性格內向,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物質和陪伴適當的家庭,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適當的物質和陪伴,經歷他們每一個成長瞬間,分享每一份成功,也在每一次失敗的時候,作為他們堅強的后盾,支持他們再次站起來。此類家庭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環境適應能力強,面對困境時,能夠調整心態,積極解決問題。
物質缺失、陪伴不夠的家庭,二者均缺失的家庭,家庭困難,部分個體能夠自立自強,但也有一小部分因自卑心理,逐漸遠離群體,性格變得孤僻。
不同家庭環境帶來的影響不盡相同,有些個體能夠在逆境中茁壯成長,有些個體因為環境的影響,致使心理失調,出現行為偏差。針對行為偏差的部分同學,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
2、家庭環境影響下心理健康行為偏差案例簡析
A同學,生于偏遠農村,父母均為農名,文化程度低,。家中有一兒一女,長女就讀于某大學,弟弟為殘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小時候父母經常打架,甚至有家暴行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將弟弟帶在身邊。長女上大學后,性格孤僻,遇事容易發怒,排斥與異性交流。在這個家庭中,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物質給予和陪伴均不夠。該生在校自卑心理嚴重,因小時候的家庭暴力,對異性產生了排斥心理。對于關心他的同學和老師,都有較強的戒備和排斥心理,溝通起來較為困難。
B同學,父母離異后,均重組家庭。在校期間,和同齡之間的朋輩交流存在障礙,但在和長輩、老師交流時,表現較為乖巧。在和室友相處時,以自我為中心,不注意公共衛生。因留宿校外人士致使和室友矛盾升級,最后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辦理了校外住宿。父母的離異后,父母雙方都組建的自己的家庭,對B同學的關注減少。對B同學來說,其家庭教育缺失,成長環境父母的關愛和陪伴較少,為獲得關注,其在與長輩交流時變現的乖巧、聽話。但在同齡人的交流中,其又表現出自私、自我為中心等偏差行為。
三、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探索
1.家庭層面。計劃生育實施以來,一直倡導“晚婚晚育”、“優生優育”,無論是上班族,還是打工族,都緊跟政策倡導,卻也在生育子女后忙工作,忽視了家庭教育、父母陪伴等家庭環境因素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還得從根源入手。首先,父母生育子女后,積極參與子女成長的每一個重要過程,逐漸建立良性的親子關系;其次,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子女進入大學后,多關注子女的學習、人際交往,及時和學校保持聯系,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最后,正確認識心理健康,不談心理“色變”,出現行為偏差時,配合專業手段,進行治療。
2、自身層面。大學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成長平臺,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要樹立正確認知,正確看待心理健康。首先,主動了解心理健康是什么,對心理健康有正確的認識,不回避、不逃避;其次,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調節方法,保持樂觀的情緒,聽音樂、運動減壓,找適當的朋友、老師傾訴;最后,了解心理問題解決渠道,遇到困境時,積極尋求幫助。
3、學校層面。學校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校園文化是引導大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心理常識競賽、朋輩活動等都是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活動平臺。還可以舉辦“我和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約會”,讓廣大學生知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地址、作用和求助方法。倡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主動尋求專業幫助,不排斥、不逃避。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為高校學生工作戰線上的工作人員,更要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貢獻力量,積極探索有效運行機制,建立“家-校-生”相結合的工作體系,將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落實、落細。另外,“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大學生更應該重視自身心理健康,主動關注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正確看待心理困境,爭做向上向善的“四有”青年。
參考文獻:
[1]朱強.家庭社會學[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4.
[2]賀亞美.論家庭因素在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時代教育.2016年10月版.
[3.任春風.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及對策[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