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小學生是中醫藥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因此,面向中小學生的中醫藥文化傳播與普及任重道遠。本文根據中醫藥文化的內涵特征,結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傳播內容、傳播人員、傳播媒介等方面開展中醫藥文化的傳播策略研究。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中小學;傳播;策略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播中醫藥文化既是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屹立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的主要途徑。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傳承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1] 2009年,《四川省中醫藥條例》也進行了部分內容的修訂,提出中醫藥常識應當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及社會衛生健康知識宣傳范圍。[2]北京、上海、浙江、甘肅等省市陸續開展了形勢各異的面向中小學生的中醫藥文化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本文根據目前國內中醫藥文化推廣工作的現狀,結合中醫藥文化的內涵特征以及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探究傳播策略,希望對中醫藥文化的推廣工作有所裨益。
一、中醫藥文化的內涵特征
2005年8月,第八屆中醫藥文化研討會首次明確了提出了“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3]。其內涵深邃,包含兩個顯著特征:
(一)中醫藥文化貫通古今,兼容并蓄
中醫藥文化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等經典論述,同時吸收了諸子百家
的合理內核,借鑒了天文、數學、自然、歷法等自然社會科學知識,兼有自然、人文等多重屬性。
(二)中醫藥文化以人為本,天人合一
中國哲學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在此基礎上注重人的預防保健和防病治病,以及調整陰陽平衡觀,總之把人當作核心,注重以人為本。
由此可見,中醫藥文化不僅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社會科學知識,而且承載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深厚的智慧文化,在理解上存在較大的難度。
二、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一)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強
青少年正處于觀念和理念的形成期,對新鮮事物容易接受,吸收新知識的速度也較快。此外,中國的中小學生從小就在儒家文化的整體模糊思維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熏陶下成長,逐漸形成了一種保持意識主體的自身獨立性的習慣,而這種認知特點能夠促使學生進行獨立、全面、整體的思考,這對于理解抽象晦澀的中醫藥文化內涵是有一定優勢的。
(二)對中醫藥知識了解不多
教育是實現文化傳承的最直接方式,因此,將中醫藥文化置于青少年的教育階段,也是中醫藥文化傳承最好的選擇。但目前中小學教育課程中包含的中醫藥知識微乎其微,雖然初中生物課中提到了醫學知識,但僅僅是現代自然科學知識。因此,很多中小學生對中醫藥知識的獲知更多的是來自歷史課本,或者中醫藥養生科普類節目、電視廣告等。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盧穎等人對北京市一所中學近200名中學生做了相關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看過中醫、吃過中藥、對中醫藥持相信態度的學生人數比例較高,但對中醫藥知識了解程度或是渴望對中醫藥知識做深入了解的程度很低,而將來想學習中醫藥專業或是當中醫大夫的比例則更低。[4]
三、中醫藥文化的傳播策略
(一)培養儲備師資力量和志愿者團隊
在中小學普及中醫藥知識,具體落實者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無論是配備專業的教師融入學校整個教師團隊,還是志愿者定期服務活動,兩者都應具備中醫藥文化知識,以及一定的教學素質。梅松政在《讓中小學校醫成中醫藥宣傳員》中提到“校醫可稱為一名中醫藥知識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的‘領頭羊’。”[5]以校醫為首選,通過對校醫進行中醫藥相關知識與教師素質培訓,能夠更好的發揮校醫個人作用,對于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校園,也是具體落實的首發點。
此外,儲備合格的傳播志愿者隊伍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志愿者可選用各地中醫藥院校的在校生,這些學生具備一定的中醫藥知識,可以幫助完成中醫藥科普活動的開展。同時,參與傳播活動也可以作為這些學生的社會實踐,增強其中醫藥文化認同感與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使命感。
(二)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文化傳播
首先,可以開設專門的中醫藥知識課程,不僅能夠體現其正規化,同時在
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更具有系統性。初步階段可將中醫藥課程與中小學的生理衛生課、自然課等結合起來,將中醫藥知識融入其中。此外,還可以開設形式各異的中醫藥文化活動嗎,如:中醫特色診療觀摩體驗,中藥采摘辨別,中醫藥博物館參觀等。
(三)編寫配套教材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副主席史貽云指出讓中醫藥知識進中小學教材,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還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6]根據中小學生具體情況編寫專門教材、科普讀物,將中小學各學科課程中與中醫相關的內容編入教材,特別是中醫藥文化知識,對中小學生的文化認同能力具有顯著的作用。但是,中醫藥文化內容的選擇要有所甄別,首先要選取有利于提高學生健康意識額內容,其次要選擇趣味性強的內容,以培養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最后還要考慮選擇貼近生活的知識,只有這樣的中醫藥知識,才能將校園與生活連接,才能將中醫藥文化落實到學生的思維中。
(四)加強各機構間的交流學習
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校園,未來將成為我國中醫藥普及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地區間存在差異性,學校間落實情況不一,內容選擇、活動形式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加強各機構之間的交流,有利于促進中小學中醫藥普及工作的進行與發展。2017年2月14日,在人大附中召開了由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中國婦幼保健協會主辦,創新方法研究會、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協辦的“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校長研討會。[7]該會即是現在為數不多“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學術會。類似研討會的召開,應當在整個學術界增加,對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將極為有益。
中醫藥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園,是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重中之重,也是加強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舉措。雖然目前這項工作開展得還不夠成熟,但其前途不可限量,未來還有諸多工作要做。因此,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對面向中小學生的中醫藥文化傳播工作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EB/OL].(2016-02-26)[2017-02-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26/content_5046678.htm
[2]四川省中醫藥條例[N].四川日報,2009-12-07(B03).
[3]張亞斌,蔡子鶴.中醫文化與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J].醫學與社會,2010,23(10):100-101.
[4]盧穎,張媛,付愛珍.青少年對中醫藥認知度的調查與分析[J].中醫教育,2011,30(04):11-13.
[5]梅松政.四川省古藺縣觀文鎮中醫診所. 讓中小學校醫成中醫藥宣傳員[N]. 中國中醫藥報,2016-05-27(003).
[6]李楊,文娟,建宇,少謙.史貽云委員:中醫藥知識應進中小學教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08):32.
[7]陶雨晨,郭燕玲,王子昕,徐榮佳,呂萌,蘇禹如,文心妍,闞湘苓. 小學中醫藥啟蒙教育淺探[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1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