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下,傳播媒介出現了進步和發(fā)展,作為視聽文化語言的科教專題片是傳播科學知識的主要形式,主要承載了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以及值得廣為傳唱的科學精神。一方面,基于科教專題片“科學性”的本質,隨著科學技術水平進步,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與廣泛受眾之間的流通與傳播出現困難,傳者和受眾以往對于科教專題片的認識不再適用。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傳播媒介、形式不斷發(fā)展進步,內容生產越發(fā)重要,傳受關系越發(fā)被重視。本文將從基本理論建設出發(fā),探討科教專題片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初探其解決策略。
【關鍵詞】:科教專題片;傳播;新媒體
科教專題片顧名思義,是科學教育類專題片,是運用現在時或過去時的紀實,對科學領域,給予集中報道,形式多樣,包含多種藝術手段用以表現科學生活、科學知識,允許制作者直接闡明觀點的紀實性影片。北京廣播學院高鑫教授曾經指出:“電視專題片,是電視所特有的概念,甚至是中國所待有的概念。所謂‘專題’,主要是與電視屏幕上大量存在的‘綜合’性節(jié)目形態(tài)相對應的。它是集中對某一社會現象和人生課題給予深入的、專門的報道和反映的電視節(jié)目形態(tài)。盡管采用的也是紀實性手法,但允許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闡述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和主張。”科教專題片的科學性、真實性也為其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從媒介發(fā)展看科教專題片
國內對于科教專題片的研究,隨著傳播媒介的發(fā)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可以稱為科教專題片以電影研究為主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對于科教專題片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科教專題片對社會大環(huán)境包括農業(yè)、工業(yè)等的科學思想啟蒙方面,發(fā)表的期刊集中在《中國電影》、《電影藝術》等。
到了八九十年代,電視逐步發(fā)展,這一階段可以稱為科教專題片以影視研究為主的階段,研究變得更加多元,對具體科教專題片電視節(jié)目成片進行實證研究的文章此起彼伏。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階段的科教專題片科學實證性強,從技術層面思考科教專題片制作的研究也逐步嶄露頭角,例如1997年發(fā)表于《江蘇農學院學報》上的《特技手段在科教專題片中的運用》,此篇文章除了探討技術設備對科教專題片的證明影響,也從傳播學的角度提出了“人”在科教專題片制作、傳播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到了新世紀,科教專題片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研究主要以電視媒介為主,對于科教專題片電視節(jié)目、欄目的研究越來越多。除了對科教專題片制作的實例研究之外,對科教專題片的思想理論建設逐步成熟,如2003年,在《現代傳播》期刊上發(fā)表的《科學與紀錄——關于科教專題片制作的一些思考》一文,不僅對科教專題片的表現手法和手段等問題提出了見解,還指出了科教專題片理論建設的意義和迫切性。
現如今,伴隨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科教專題片的傳播平臺越發(fā)多元,已經進入了嶄新的傳播局面。以微博為例,短視頻內容產出快速,在碎片化閱讀時代,能夠更加快速的傳播到受眾,達到更加有效的傳播效果。區(qū)別于以往科教專題片在電影和電視上的傳播,互聯網技術提供了一個更加智能和立體的平臺,在這個平臺傳受關系更加模糊,科教專題片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能夠更為廣泛的被傳播,同時也被討論,在得到更廣泛傳播的基礎上,也面臨著精準傳播等系列問題。
二、科教專題片傳播過程中的問題
1,受眾對科教專題片的認知差異明顯
由于我國地域發(fā)展不平衡、文化水平差異大、整體科學素養(yǎng)水平不高,這制約了我國科教專題片的傳播。大眾認知科學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具有相應的科學素養(yǎng)。科技工作者將科學研究的成果向大眾傳播,從而促使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實踐的密切結合與應用,這是一個“廣而告之”的社會化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眾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是科學知識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也是科教普及的重要目標。
一方面,不同年齡、地域、職業(yè)等身份特征的人對于科教專題片的認知是有差異的,尤其是在受眾主觀能動性強化的時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播已經無法直擊受眾內心。另一方面,科教專題片具備科學性的基本屬性,本身就是一個“一元化”的內容,需要具備一定科學素養(yǎng)基礎,從而正確認識理解科教專題片所要傳達的科學知識和精神。因此,在科教專題片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對于科教專題片的認知差異將直接影響科教專題片的傳播效果。
2.媒體“一對多”的傳播具有局限性
科教專題片傳統的傳播方式以電視頻道傳播為主,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這樣的傳播形式具備一定的局限性。電視傳播作為我國大眾傳播的主導形態(tài),理應承擔起普及科教信息,減輕信息貧困的重任。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電視傳播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形勢。一方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視網融合成為大勢所趨,電視媒體雖然在劇烈的視網融合的大潮中有所舉動,但是科教專題片仍作為“冷門”內容,局限于一個科教頻道的傳播渠道。另一方面,新媒體強勢崛起,以其包容性、互動性、碎片化的特性,通過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為科教專題片的傳播提供了多元的渠道,搶占了電視媒體的市場資源。伴隨著這種媒介途徑的相互滲透,很多受眾在追求個性化信息滿足的同時也逐漸調整并形成了自己新的媒介使用慣性。這也表明科教專題片在傳播的過程中,應該跳脫出傳統本位,適應時代技術的發(fā)展,感受受眾的需求,拓寬傳播途徑。
三、科教專題片傳播策略
1.重視分眾意識,應對科學素養(yǎng)水平差異化
按照魔彈論所提出的,大眾是“靶子”,在傳播過程中會應聲而倒,然而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以往對于收視群體“一刀切”的情況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形勢。“小眾傳播”或“分眾傳播”的傳播概念逐漸提上議程,根據受眾信息接收水平和品味需求的差異,電視媒體以“分眾化”的眼光看待受眾,是新時代下,對電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從現在的形式看來,無論是在電視媒體,還是網絡媒體的傳播中,受眾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逐步凸顯,這尤其挑戰(zhàn)電視媒體的大眾傳播策略,科教專題片本身就是需要受眾具備一定科學素養(yǎng),在大一統的傳播下,往往得不到最大化的傳播效果。科學的普及是多元化的傳播過程,需要具備一定的普遍性,但對于不同層次的受眾來說,科學傳播與普及的內容、形式以及深度、廣度都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結合 “分眾化”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強調受眾的分散性,以精準的定位,衡量受眾的需求,應該是目前科教專題片傳播過程中應對受眾科學素養(yǎng)水平差異化的的重要方面。
2.以新媒體交互性實現“受眾參與科學傳播”
新媒體的出現,讓受眾的選擇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憑借新媒體的技術層面,其交互性為媒體和受眾之間搭起了一座更加便于溝通的橋梁。科學傳播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這個過程已經實現了“從受眾知曉科學”到“受眾了解科學”的轉變,現在,需要強調“受眾參與科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的發(fā)展,帶來了收視終端選擇的自主化,改變了以往“以一對多”的單向傳播和接收模式,為營造良好傳授關系形成了重要的技術條件。
因此,在科教專題片的傳播過程中,借助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媒體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受眾的所思所想,對于反應“現實科學”到“媒體科學”過程的科教專題片制作中也能夠起到及時、有效的反饋作用,為受眾參與科學傳播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在科教專題片重構過程中,如何能夠得到受眾的正確認知和認可,借助新媒體手段,可以在傳者和受眾之間搭建紐帶,消除科學傳播者的陌生感和嚴肅感,以互動性實現受眾真正參與科學傳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高鑫. “電視紀錄片”與“電視專題片”界說[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2,(03):32-34.
[2]陳峰. 科學紀錄片的回應與建構——評科教片《變暖的地球》[J]. 電視研究,2012,0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