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教育在任何歷史時期對社會發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從原始社會人們模仿鳥獸開始至西周出現了專門的舞蹈教育機構,舞蹈教育的作用越發明顯。本文從政策支持、教育內容和人才培養三個方面來從西周舞蹈教育思考舞蹈教育的內涵及意義。雖然西周舞蹈教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對我們當下舞蹈教育的發展仍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舞蹈;西周;舞蹈教育;意義
一、西周舞蹈教育制度概述
在西周時期,舞蹈教育制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被稱為樂舞制度。禮和樂相互制約。公元前1058年,周滅商,為鞏固其統治,制定了禮樂制度。它是將禮、樂兩者放在同等位置上,相互約束,此時的舞蹈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地位。西周是一個集大成的時代,形成了以漢民族樂舞為主體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樂舞的樂舞傳統,又把前代的樂舞和當時新創編的樂舞進行加工和整理。樂舞機構由大司樂掌管,等級制度鮮明,只允許貴族子弟學習“六藝”,“六藝”中“樂”包含了音樂、詩歌及舞蹈。“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而普通庶民百姓沒有享受舞蹈教育的權利。
二、西周舞蹈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一)從政策支持方面
西周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周公制禮作樂,統治階級十分重視舞蹈教育。從政治方面來看是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而采取的文化措施,所以樂舞才得以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禮用來區分社會等級,樂用來調節各階級之間的矛盾。統治者把舞蹈教育當作安邦治國的工具與手段,由此可看出周王對舞蹈教育給予的支持,即使是有功利性的。
西周等級制度的存在給樂舞立下很多規定,其中樂舞人數受到限制。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分別享受八佾之舞、六佾之舞、四佾之舞和二佾之舞。代表的是在人數上不同階級的人享受樂舞的要求,這種嚴格的制度給舞蹈教育帶來了許多規定。禮樂制度、樂舞制度和等級制度都和樂舞有著重要的聯系,這些制度都需要通過樂舞來體現。
現如今,由于普通教育中缺乏舞蹈教育,20世紀90年代國家提出“素質教育”,呂藝生教授隨之創建了素質教育舞蹈團隊,專門研究設計素質舞蹈課程。目前大部分中小學都開設了這門課,國家將舞蹈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正是因為有了國家的支持我們才能夠繼續研究和發展舞蹈教育事業。
從政策支持方面來看,西周的等級、禮樂、樂舞制度和目前國家對于舞蹈活動、交流等政策的出現都是對舞蹈教育的支持。西周的制度是統治階級將樂舞作為鞏固地位的工具,從而去重視舞蹈教育的發展,在當下則是在國務院的批準下,開設素質教育舞蹈課程,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的發展舞蹈教育和開發學生的潛能,國家讓舞蹈教育成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從舞蹈教育內容方面
教育內容是整個教育過程中重點存在的部分,西周時期在禮樂制度下,舞蹈的教育內容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使得社會可以發展興旺,樂舞機構的課程設立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把祭祀和慶典樂舞作為主要教育內容,從形式上分為六大舞和六小舞。六大舞包括了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唐堯時期的《大章》、虞舜時期的《大韶》、夏禹時期的《大夏》、商湯時期的《大濩》和武王時期的《大武》。而六大舞又分為“文舞”和“武舞”,文舞是為了培育學生的文學,學習詩詞歌賦,通過樂舞加強他們的文學知識;武舞則是通過練習樂舞加強他們的武功。六小舞包括手持五彩羽毛保佑社稷安穩的《帗舞》、手持白色羽毛保佑人們的《羽舞》、裝扮成鳳凰求雨的《皇舞》、手持牦牛尾的《旄舞》、手持盾牌且用于祭祀山川的《干舞》和用于宗廟祭祀的《人舞》。
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舞蹈教育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現在的舞蹈不是為了祭祀或慶典而是單純的抒發情感或敘事等等。目前我國所實行的舞蹈教育制度使得教育內容范圍寬廣,兩種制度的結合代表受教育的學生被分為兩種:一是經過專業訓練的學生,二是在普通高校學習接觸舞蹈的學生。
西周在教育內容上比較固定,主要學習內容是“六大舞”和“六小舞”,也可以說是學習“文舞”和“武舞”。在當代由于制度的特殊性,受教育者的類型被劃分為兩種,致使教育內容變得廣泛多樣。不同類別的學生學習重點不同。
(三)從人才培養方面
培養人才是舞蹈教育的最終目的,無論何時舞蹈教育的發展都是需要多個人才的推動。在西周禮樂制度的制約下,等級分工明確。為了鞏固樂舞制度的實施,西周建立了樂舞機構,由大司樂掌管,且等級森嚴,低級貴族被分為中大夫、下大夫、上士和下士,以及府、史、胥、徒,一般庶民則分為上、中、下瞽、眡了、舞者。這時期所培養的舞蹈人才都是為了在祭祀或慶典的樂舞中表現出統治者的威望。舞者通過舞蹈來展現統治者的豐功偉績。舞者的存在并非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天子諸侯展現自己的權利。另外,統治者一方面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一方面也要考慮王朝的未來,任何帝王都是希望本王朝可以延續,而延續下去就需要培養下一代君王。對于接替者,從西周開始實行宗法制,其中就包含了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必須詩詞歌賦音樂舞蹈都掌握,所以在樂舞上對于接班人的培養是十分重視的。
在當代,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沒有等級之分。受制度的影響,國家對于培養舞蹈人才的方法和形式也不再單一,每個人都有接受舞蹈的權利。對于那些極富有天賦的人才,他們可以進入專業舞蹈院校進行系統訓練。對于普通學生來說,教育目的就是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對舞蹈的參與力。在培養形式上,西周的樂舞機構制定了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從13歲到20歲學習不同的內容:13歲學習樂舞《勺》;15歲學習樂舞《象》;20歲學習“六舞”。而在當代,舞蹈學校有六年制的中專,四年制的本科,三年制的大專。無論是從何年齡階段開始或進入哪一階段的學校,學生都是從基礎內容開始學習,循序漸進。
總體來說,西周與當代在舞蹈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在目的上西周培養舞者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地位,通過樂舞中舞者的人數來強調身份,說明此時舞者并非為舞而舞,他們的舞動是為了取悅他人炫耀權利,培養他們成為統治者的奴隸。另一方面是通過舞蹈教育培養接班人。而在當代只是為了培養真正的人才。在人才培養范圍上西周較為局限,大部分為貴族子弟,但在當代范圍越來越廣泛。不僅能夠提升能力,還能培養出優秀的舞蹈人才和熱愛舞蹈的人。無論如何,西周和當代都為舞蹈教育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三、結語
舞蹈教育從古至今都在不停地發展,從政策支持、教育內容和人才培養這三個方面中可以看出目前舞蹈教育還是延續了西周在教育上的一些方法形式。由于時代和背景的不同使得現在的舞蹈教育與西周大不相同,西周的舞蹈教育屬于被動的發展,而現在隨著素質教育舞蹈的推行,使得它正在主動的發展。舞蹈一直在變化,無論是西周還是當代,有益于它的就會流傳下來。西周的舞蹈教育對于當代的舞蹈教育有著很多借鑒,其積極的精神內涵對當下舞蹈教育發展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我們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挖掘和研究,而這些研究將會使舞蹈教育事業更加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年
【2】呂藝生.素質教育舞蹈[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年
【3】熊曉正.談談西周學校的舞蹈[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0(1)
【4】張玉梅.中國古代舞蹈教育流變[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7(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