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引領,適度開發,構建跨界融合的公共服務平臺
無論是手工藝的傳承,還是創新,亦或是商業開發,都離不開跨界思維。不是所有的手工藝非遺項目都能進行產業化開發,有些項目的傳承必須做出方向性改變才能存活,而有些項目需要在公益的旗幟下進行傳播才能繼續傳承,專業化的手工藝非遺公共服務平臺能夠讓官、產、學、研的跨界整合更加有效。跨界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不跨界就沒有出路。以北京牙雕為例,傳統的牙雕是指象牙雕刻,傳承人因為象牙的材料限制面臨著無牙可雕的境地。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尋求跨界,正如牙雕大師李春珂所言:“材料受限,手藝不變呀!” 其意在開創新的材料渠道來繼續傳承優秀的手工藝。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也意識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需要團隊建設,自主品牌建設,有時甚至需要社會資本的投入。在新媒體時代,有些創業者就利用極具跨界思維的商業手段來傳承和保護手工藝。例如北京鼎坤傳媒策劃的“絲路紙道”考察及拍攝項目,采用跨界“眾籌”的商業模式拍攝散落于民間的手工造紙技藝,僅憑共同的公益理念就眾籌到必需的項目經費,以及由紙專家、設計師、藝術家、導演、攝影師、自由撰稿人、記者和主持人等強大的考察、拍攝團隊,兩年間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非遺傳承與創新之路,為沿途非遺傳承人的民生改善作出了貢獻。再說東阿阿膠桃花姬,阿膠膏定位是滋補品,桃花姬則定位為女性白領的養顏零食,其體量與普通糖果一樣大小,方便攜帶和食用。包裝帶著濃郁的中國風,顏值頗佳。在營銷方面,桃花姬在《甄嬛傳》《女醫明妃傳》等熱播影視劇中以宮廷滋補美容佳品的形象出鏡,成功俘獲一干愛美女性。北京老字號內聯升,具有160年歷史,他們與迪士尼合作,取得授權,推出了迪士尼和米奇系列時尚產品,擊中了年輕女性和兒童的萌點。去年,還與動畫電影《大魚海棠》合作,推出中國風濃郁的“大魚海棠”主題布鞋,迅速成為網紅,線上開售不到一天,就全部售罄。大量非遺老字號都面臨著品牌老化的困境,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姿勢和方式,向年輕化、時尚化轉型,是這類非遺品牌正在嘗試的玩法。
2、非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
新時代下,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保護非遺的模式從單一的挖掘、搜集、整理、政府資金扶持,轉變為多維度,多方面的發展經營模式。讓產銷分離,傳承人只顧生產,銷售者只管銷售,可以讓優勢互補,讓非遺產業成規模化發展。非遺+互聯網+金融模式成為一種新的嘗試。
2015年廣東深圳首家非遺企業“賀賀文化藝術公司”在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主營剪紙及其衍生品,將剪紙元素延伸到服裝、燈飾、電子產品、禮品等領域,實現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國內外現代工藝的結合,并且率先在國內備案了剪紙和景泰藍工藝企業質量標準。該公司還計劃聯合非遺公募基金在深圳創建剪紙產業集團。這一案例成為非遺+金融模式的很好范例。再比如重慶百工藝傳藝,其模式為手工品電商平臺漫淘網+線下手工藝工場+在線教育平臺手藝網,這相當于搭建一個手工藝文化和既定的知識平臺,將非遺傳承人、手藝愛好者和手工產品進行了有效連接。我們安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魏就是采用這種模式進行經營。建立淘寶店,銷售自己研發的面塑材料,在各中小學開設公益課程,同時還錄制了面塑教學視頻,從簡單的非遺傳承人演變為非遺面塑材料經營者。而本身就有平臺優勢和整合能力的阿里巴巴也切入了非遺市場。2016年“阿里年貨節”期間,淘寶眾籌聯合故宮淘寶在線上發起“非遺眾籌”,眾籌產品全部由故宮淘寶提供設計方案,高密剪紙、朱仙鎮木版年華、內聯升老布鞋等非遺傳承人進行了手工制作。Q版宮廷帝后像的木版年畫、“探花”主題布鞋等萌版非遺作品上線后,很快被搶購一空,項目上線僅半天,高密剪紙眾籌項目籌款超過13萬元,項目達成率1300%,很快滿額停籌;山東花餑餑和朱仙鎮木版年畫眾籌項目達成率也超過150%。傳承之路并不平坦,但是經由商業這扇門打開的窗,或許可以看到那些古老的記憶在未來依舊生生不息。
3、非遺進校園制度化、規范化
文化部門聯合行文,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活動,讓大、中、小學生在基礎教學中學會非遺技藝,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申請教育經費,為傳承人授課提供課時費,成為財政扶持的有效補充。鼓勵“非遺”大師進校園授課,鼓勵非遺傳習基地開展非遺社團,讓非遺文化有效融入課堂,從小根植于學生心靈。同時,鼓勵傳承人編印非遺項目相關教材,不斷推進校園非遺相關課程建設。讓非遺進校園展示,進課堂授課,編寫教材為后續長足發展提供支持。加大社會非遺培訓力度,將非遺技藝納入社團活動,在全市中小學中開設非遺社團,為參與學校頒發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牌子。
4、非遺實物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建設
非遺產數字博物館建設。隨著非遺傳承人的逐漸老化,目前已立項保護的非遺項目均存在重申報,輕保護,重非遺利用,輕傳承管理,互聯網+的時代發展特點也對非遺保護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非遺推廣的重要抓手,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實施主體要放到奧民間,政府則從制度、人才培養核技術層面解決好非遺數字化保護的根本問題。將傳統手工藝數字化還可提升實體游覽地和網絡博物館在典藏、展覽、教學、研究、出版等方面的效益,若進一步將數字化素材的附加價值加以運用,研發出各類創新型手工藝商品推 廣至國內外,則不僅有經濟上的價值,增加地方文化產業的收入,亦能帶 動數字內容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發展。相信數字化建設可以為中國手工 藝非遺走進大眾審美文化的視野,與國際對話奠定基礎,讓民間藝術的時 代化脈搏為開創更好的文化推廣模式及創意附加值帶來新的氣息。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作為一個便捷的文化傳播媒介和商業消費渠道, 能夠在手工藝非遺的傳承創新過程中發揮出巨大的潛力。但與中國豐富的 傳統手工藝資源極不相稱的事實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權威機構 能夠整合全國資源,對其進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文化宣傳,并通過數字 化教育體系進行有效的傳播和開發利用。今天,運用多媒體數字化技術手 段進行手工藝非遺的記錄、展示、教育與開發,已經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1]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幾個問題[J]. 陳華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5)
[2]我國世界遺產過度開發與利用研究[J]. 劉菊湘. 山東社會科學. 2010(04)
[3]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方式保護的幾點理解[J]. 譚宏. 江漢論壇.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