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元明時期海上絲綢路的發展以及陸路絲綢之路的衰落,敦煌地區的經濟地位逐漸沒落,甚至在明中后期淪落到游牧民族手里,清代雖然進行了敦煌地區的復建與開發,但是敦煌在政治、經濟、人員構成以及宗教文化方面的變遷,莫高窟已經難以進行規模性的興建,只有少數的民間信仰者為了信仰與文化集資修繕,但由于資金與工藝的限制,導致修繕的水平比較差。
【關鍵詞】:清代;莫高窟;修建;修繕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擴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但隨著元明時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以及海上貿易的日漸興盛,陸上絲綢之路逐漸沒落,敦煌莫高窟的最后的黃金時代亦止步于五代,而且明朝期對敦煌地區的疏于管理,明中后期敦煌地區又戰亂頻繁,國家又處于衰退,明中后期便采取了退守關內政策,敦煌地區則是真正的沒落了,雖然清代進行移民、開發、復建敦煌,但一方面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成熟,而且由于敦煌地區及其以西地區惡劣的地理條件,陸上絲綢之路已經改道不再經過敦煌,雖然乾隆時期又政策性改道敦煌,但最后依然難以實施,清代敦煌地區雖然有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莫高窟開鑿的經濟條件,工藝人才條件,政治方面需求以及民間信仰需求已經難以達到開鑿莫高窟的條件了,只有少數的民間信仰者,為了宗教信仰或藝術文化而集資修繕莫高窟,但由于清代敦煌地區的沒落,工藝人才亦是缺乏,貧窮的民間信仰者根本無力完成高水平的修復,因此有清一代莫高窟雖然有大量的修繕,但修繕的水平是比較差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闡釋有清一代莫高窟的修建與修繕狀況及其原因。
1.敦煌莫高窟在清代未有大規模興建的原因
鑒于歷史上石窟的開鑿原因以及開鑿的條件基礎的考察,佛像石窟的開鑿必須具備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兩者不可或缺,必要條件是開鑿的動機,而充分條件則是開鑿動機之后的實施基礎。因此,本文首先論述石窟開鑿的一般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然后根據此來分析清代莫高窟未大規模修建的原因。
修建石窟的必要條件是一是國家政治的需求,二是民間信仰的需求。一方面國家大興石窟開鑿,是為以宗教為手段來穩定政治,維護統治,即使是地方官員的開鑿,也只是對國家意志的迎合,因此亦屬于國家政治需求的方面。而民間信仰的需求則是與國家相從屬又相獨立的一面,從屬的一面則是因為民間的信仰,基本上由國家以及知識分子的宣傳來引導的,如果國家貶抑佛教,提倡儒道,那么民間的信仰自然為傾向于儒道,而獨立的一面則是在國家繁榮,中外文化交流比較繁榮開放的時代,比如莫高窟文化的傳播首先完全是民間興起,在民間個人信仰的基礎上才有莫高窟千年的營造,因此民間信仰的需要則又有獨立的一面。但是,中國封建社會自秦漢以來基本是一個中央集權的政治型國家,即是完全的政治主導型國家,因此政治的需求是修建最基本需求,雖然民間信仰有獨立的一面,但總體上是依賴于上層的政治意志的。因此,大型石窟的開鑿與興建必定有政治的因素參與其中。
而開鑿石窟的充分條件大致有三,一是社會穩定且經濟比較繁榮,二是工藝技術人才興盛,三是適合開鑿石窟的地質地理條件。因為本文論述的是莫高窟的后代的修建,而地質、地理環境的變化不是很大,因此第三點暫且不論。
一般言之,石窟的開鑿,特別是大型石窟的開鑿需要歷時幾年的時間,無論是官方修建、修繕或是民間修建、修繕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途的戰亂以及修繕的資金提供者的逃離,必定導致石窟修建、修繕的終止。除了穩定的社會條件外,最根本的則是經濟條件了,因為一個石窟的修建、修繕需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沒有資金支持則修建、修繕工程是無法完成的。另外,修建與修繕石窟的工藝與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人才與工藝的水平直接決定修建、修繕的水平以及能否修建,修繕,因此如果人才缺乏,且工藝水平低下,亦難以修建、修繕。
因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概述清代為何未有大規模的修建石窟的舉動。
1.1 佛教在清代總體性的衰落
清廷是東北滿族入主中原,其宗教舊俗并沒有在入關后完全取消,而是融入到皇朝大力提倡的國家宗教[]祭禮上,而清代大力提倡尊孔讀經,完備國家宗教祭典,因此有清一代依然是儒為主,佛道為輔,且佛道在清代前后期一直是衰落的態勢,雖然清廷為維護與蒙、藏的關系重視藏傳佛教,但是藏傳佛教沒有修建石窟的需要,因此清廷修建莫高窟的國家信仰需求基本是沒有的。
在中國歷代的封建王朝里,佛教的興盛一般有兩個條件,第一是上層統治者者的大力提倡,比如南北朝時代以及隋唐兩代,另一個就是宗教知識分子的努力促進,南北朝時代佛教的興盛,雖然有上層統治者在亂世中推崇佛教來維護統治的一面,但更多的則是高超水平的宗教知識分子的大量出現及其宣揚與傳播。
反觀清代,清代的宗教政策大體上是延續明朝的僧官制度,對佛教進行嚴格的管理,嚴控佛教徒的人數增長以促進經濟建設,而且后來清政府的攤丁入畝制度,使寺院經濟的優勢喪失,很多為了逃避賦稅出家的僧人巨減,并且明清時代的文化思想監控嚴格,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因此佛教思想傳播在上層以及知識分子那里基本是絕緣的,雖然在民間佛教思想有所傳播,但民間的信仰基本是依附于官方和知識分子的傳播的,因此,佛教在清代基本是持續的衰落。
清代佛教在上層以及知識分子那里的失勢,基本已經注定莫高窟在清代不會有規模性的興建,因為修建石窟需要信仰與資金的支持,信仰是動力,資金是基礎,然后信仰與基礎兩方面都占有的基本都是上層以及知識分子,只有他們才能召集資金與工藝人才進行修建,然而佛教在上層以及知識分子間的沒落,則導致了他們沒有興建石窟的需求,即使有民間的望族以及富翁,但民間的望族與富翁肯定與上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的思想趨向只會更接近或附庸于上層,而不會趨向于民間,因此莫高窟亦難以興建。
1.2 敦煌地區的經濟基礎的落后
敦煌地區的衰落在宋元時期已經開始,海上貿易的興起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繁榮,導致陸上絲綢之陸的沒落,而絲綢之路的交通位置是敦煌地區經濟繁榮的基礎條件之一,而另一個則是戰略位置。因此,敦煌地區的發展在于交通與戰略位置,它的沒落也在于交通與戰略位置。
滿清入關后,直至(1715年)平叛準噶爾叛亂戰事開始,清廷才意識到敦煌的重要戰略位置,于是清政府開始重建西北邊陲,特別是雍正時期對敦煌的政治建制以及敦煌移民,敦煌經濟慢慢的發展起來,但已經難以達到昔日的黃金時代,敦煌已經沒落了。因為康熙五十四年之前的敦煌從明中后期開始一直處于吐魯番的統治之下,而且明中后期海上絲綢之路發達,陸上絲綢之路只是偶爾通行,并且由于敦煌地區及其以西地區地理環境的惡劣,不易通行,陸上絲綢之路已經改道,不再經過敦煌,雖然后來乾隆皇帝改設新路,且所改之路必須經過敦煌,但是所改之路與原道相比,路遠難行,因此最后又恢復了原路,雖然乾隆又重振敦煌的意圖,但海上貿易的發展,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的繞道,敦煌的交通位置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雖然敦煌的戰略位置依然重要,但缺乏交通貿易的刺激,敦煌地區的經濟已經沒落了,民間缺乏資金,因此,清代莫高窟的修建便難以進行。
1.3 清代后期社會的動蕩不安
清代前期敦煌地區是比較穩定的,且經濟雖然不至繁榮,但也在穩定的發展,但是乾隆后期清代已經開始衰落了,而且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及隨后的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滿清皇朝已經處于風雨飄搖的時代,經濟滯后、社會動亂、列強侵略,內憂外患的亂世百姓渴望和平與穩定,因此,清代后期民間佛教信仰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戰爭,社會混亂、經濟貧乏導致民間資本的缺乏,對于有心修建莫高窟的信仰者來說,亦是有心無力。
1.4 敦煌地區的人員與信仰構成
敦煌是一個移民地區,因此微觀層面上看,移民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依靠力量,而移民的人員構成則對敦煌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清代流向敦煌地區的大規模移民只有一次,即雍正四年(1726年),由甘肅五十六州縣民戶遷往敦煌,根據趙儷生的《西北屯田開發史》一書來看,雍正四年的移民屬于“實邊民屯”,而民屯的人員構成則是貧民、游民、兵丁弟子等。
從敦煌地區的人員構成可知,移民主要是貧苦的下層人民,一方面來說,下層人民現實生活困難,必定滋生宗教信仰,因此敦煌地區是一個鬼神、宗教信仰興盛的地區,根據趙世瑜的《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一書可知,明清時代官方一直是提倡儒教,而其他鬼神、宗教信仰則是在民間流行,特別是在清晚期,社會的動蕩不安,更加劇了民間的鬼神信仰需求,于是便產生了很多民間信仰,但是并沒有具體的的宗教組織,大多是功利性的自發信仰,而反映到敦煌地區依然如此,根據《敦煌民俗研究》之《敦煌近代寺廟、廟會及民俗信仰》的調查,敦煌地區的信仰極其繁多,但是基本是自發的功利性信仰,而佛教信仰也只是融合在敦煌貧苦人民的綜合性的鬼神信仰里,因此他們的佛教信仰是功利性的,而莫高窟本身已經擁有大量的佛教塑像與壁畫,他們便沒有必要重新開鑿。
另一方面來說,移民中很少有名門望族,富家大戶,以及杰出的工藝人才,而下層移民的資金有限,因為當時移民的資金供給基本是政府提供的,所以他們進行開鑿修建的經濟基礎。因此,敦煌莫高窟的修建缺乏基本的經濟與工藝人才條件,難以興建。
2.清代莫高窟進行了大量修繕的原因
根據《敦煌石窟內容總錄》 、《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 、《敦煌莫高窟史研究》 、《敦煌縣志》 、《重修敦煌縣志》等記載,敦煌莫高窟的修繕最早記載是雍正三年(1725年),修繕的最晚時期則是王道士料理石窟時期,即1899年直至民國二十年的三十多年時間。
筆者經過資料的考察,認為在清代二百多年的莫高窟修繕過程中,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中民間信仰的需求是其修繕的最主要原因,而政治軍事方面則只是一個附屬的原因。本文將分開論述。
2.1民間信仰的需求
據趙世瑜的《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一書來看,當時的社會是民間信仰非常興盛的一個時期,明清的僧管制度一脈相承,有清一代嚴格控制僧人人數,因此團體性,組織性的僧侶在全國比較少,然后民間功利性的信仰特別興盛,有豐富的神仙信仰群,底層人民信仰佛祖或菩薩,只是把他們當成和玉皇大帝、天主等相似的法力無邊的神仙來信奉,他們相信他們的祈求與供奉能夠得到神仙的響應。另外敦煌地區基本是來自關內的下層貧苦人民,因此他們的到來,必定需要有供奉神仙的地方,于是他們便修建寺廟,以完成他們的信仰需求。
但同時敦煌莫高窟內部本身已經擁有大量的佛像,因此他們雖修建了其他的寺廟,卻并沒有開鑿石窟,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當時的移民的經濟供給基本是政府提供的,因此,他們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開鑿,他們其他廟宇的修建與修繕也都是集資而來,另一方面,他們只需要有供他們拜神祈福的地方就可以了,所以他們就集資進行莫高窟內部大量的修繕,以滿足他們比較豐富的信仰需求。
2.2政治軍事方面的需求
由于康熙五十四的征兵討伐準噶爾,因此敦煌地區的重要戰略位置凸顯,然而當時的敦煌由于此前一直屬于游牧民族的吐魯番管理,敦煌莫高窟對于沒有漢傳佛教信仰的吐魯番來說,毫無作用,因此,敦煌甚至成為了關外民族的游牧場所,敦煌地區的經濟基礎渙散,所以為了討伐準噶爾,清廷必須開發敦煌以提供軍事的經濟支撐。
雍正元年,雍正在敦煌設沙洲所,敦煌正式進入朝廷的政治建制,一方面鞏固邊防,一方面保證西域商旅的通商、出使安全。
雍正四年,進行了規模最大的一次內向敦煌移民,建設敦煌,然而當時移民的主要構成是貧困的下層人民,下層人民生活于此,其中有很多的佛教信仰者,或者說是民間的功利性佛教信仰者,他們需要拜神的塑像或壁畫。
但此時的莫高窟內部修復則主要是民間促成的,官方的修復則直至乾隆二十五年,清廷在敦煌設置敦煌縣,此時的官員順應當時的民間修建、修復寺廟的需要,便注意到敦煌莫高窟的修繕,官方的修繕只是一種附屬性的,即因民間的需求而促使官方的行動,但官方的修繕很少,更遑論修建,因為上層并不提倡佛教,官員是被動性的修繕,而到了清代晚期社會動蕩不安,內憂外患,官方修繕就不可能了。
因此,雖然在以后的200多年中的以官方為主導莫高窟的修繕很少,但其修繕的基本原因便在于此,即滿足穩定敦煌地區的信仰需求,以保證敦煌的穩定與經濟發展。
3.莫高窟修繕水平比較差的原因
石窟修繕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兩個層面:其一是文化層面,即國家文化繁榮,開放交流的時代,此時可以吸取各個國家的藝術成就,從而形成獨特性、創新性的審美風格與高超的泥塑、壁畫水平。其二是經濟層面,即修繕方有足夠的資金請出最好的工藝人才,而工藝人才在修繕時又能獲得比較豐潤的資金回報。這里面又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微觀層次是修繕方沒有足夠的資金雇傭杰出的工藝人才,導致修繕水平低下,第二個宏觀層次是修繕需求總體上少而且出資低,工藝人才獲益較少,那么就會形成修繕工藝這一職業的人力缺乏,因此又宏觀上導致工藝水平的低下。
因此,關于莫高窟修繕水平低下的原因,本文將從以上兩點進行分析
3.1 清代文化藝術的衰落
清代文化是一個集大成的時期,但又鮮有創新與突破,清代前期基本是一個文化保守的時期,缺乏開放性,雖然清代晚期被迫打開國門,西方文化的大量傾入,但那時敦煌莫高窟已經失去了修繕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清代的文化衰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嚴格的君主專制使社會失去了活力,其二是滿清入關后大力提倡儒家的綱常思想,科舉制更加完善,八股文盛行,這樣就嚴重地禁錮了知識分子的創新與突破。其三是文字獄,文字獄的實施,導致很多知識分子埋首于故紙堆,清代文壇是萬馬齊喑。雖然其間有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的發展,但受制于政治以及思想監控的影響,總體上來說,清代文化是衰落與保守的,它走過來漫長的千年行程,來到封建社會的晚期,漢唐文化藝術的博大光明已經不復存在了。
在此時一個大的背景下,敦煌又地處西北邊陲,遠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陸上絲綢之路的沒落,敦煌已經不是昔日文化交匯的中心了,甚至到了清晚期,社會動蕩不安,敦煌基本是一個朝廷不聞不問的地方了,所以敦煌政治、經濟地位的落后,也必然導致文化藝術的落后,而文化藝術的落后,以及人才的缺失就導致了莫高窟內部修繕水平的低下,缺乏創新性。
3.2 敦煌地區經濟的落后,未形成一個完善的工藝職業鏈
從經濟層面來考慮則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說,第一個是大的層面即敦煌地區經濟的沒落,敦煌地區遠離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敦煌也失去了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位置,敦煌經濟的沒落,必然導致工藝人才的缺乏,因為只有經濟的興盛,富家大族的繁多,才會促進工藝的繁榮發展,由于缺乏大戶人家的工藝需求,敦煌自然就缺少具有杰出的工藝人才,因此清代的敦煌地區并未形成一個良性的工藝供需職業鏈。
另一個層面是由于敦煌地區民間資金的缺乏,有信仰需求的只是一些渙散的農民或底層的宗教知識分子,并沒有團體性質的佛教宗教團體,因此,由于他們經濟的貧困,便只能靠集資來修繕洞窟,更甚之是個人的修復,比如王道士,他們缺乏資金、技術,并且他們的信仰比較混亂,民間中的一些鬼神都是他們崇拜的對象,因此在洞窟的修復過程中,洞中又會增加其他宗教的神仙。所以,有清一代的修復,雖然有大量的信仰需求,但是他們由于資金的貧乏以及技術、知識的落后,修復的水平自然比較差。
4.結語
由于有清一代的宗教政策,佛教徒受嚴格控制,因此敦煌莫高窟的修繕基本是由民間自發發起的,基本沒有官方以及宗教團體的興建與修復,另外由于敦煌地區經濟的沒落,即使擁有重要的戰略位置,但交通位置的落后,已經難以刺激其經濟的增長,民間的自發修繕,一方面他們缺少修建石窟的動機,另一方面由于工藝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缺乏,他們只能進行低水平的修繕,而難以修建。
注釋:
[1]本文采取呂大吉的觀點,即儒家的奉天法祖是國家宗教
參考文獻:
[1]牟鐘鑒.中國宗教通史(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2
[2]趙儷生.西北屯田史開發史[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
[3]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M].上海:三聯書店.2002
[4]賈俊霞.明清時期的敦煌[J].吉林:史學集刊.1994
[5]車雯婧.淺析清代敦煌莫高窟的修繕特點[J].赤峰學院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