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1—1911年清末新政期間,地處西北內陸的甘肅也順應形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教育方面的改革影響深遠。本文就清末新政前期甘肅在教育方面的準備工作進行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清末新政;甘肅;教育;準備
甘肅在順應國家形勢,正式開始清末新政之前,首先在教育方面從學制,管理,經費,教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準備和改革工作,以適應新式教育的需要。
首先,在學制規定方面。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壬寅學制”,將《欽定學堂章程》分為《京師大學堂章程》《考選入學章程》《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蒙學堂章程》幾個部分,次年又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除了學堂系統外,還規定了學校管理辦法,教授法以及學校置辦法等,即為“癸卯學制”,這些學制尤其是“癸卯學制”,在甘肅省教育改革中基本得到了實施。
其次,在管理方面,也進行了較大改革。全省教育管理分為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兩大系統。業務管理主管專門教育,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教育,社會教育[1],視學督導等;行政管理系統則負責經費預算[2],對本省教育行政人員進行考核,選拔和任免,文檔機關文書處理等事務。1906年,清政府學部設立視導官,命令各省設省視學,各縣勸學所下面設縣視學。次年,甘肅省提學使司成立,設省視學6人,將全省設為東西南北四路學區,由省視學分別視察。各州縣勸學所建立的縣視學,由縣勸學所長兼任視學工作[3],至1909年全省共計勸學所75所,勸學員381人[4]。各州縣大部分為私學,行政機構多按照省令勸學。
第三,經費和設施準備。甘肅法政學堂每年白銀經費12200兩,由統捐局撥發,講堂2間,監學、教生休息室6間,閱報、圖書室2間,教員學生宿舍35間;礦務學堂和農林學堂經費年18069兩,由統捐局撥發,講堂共25間,宿舍100間,食堂、操場、禮堂、儀器室等共用;甘肅省高等學堂,白銀月5000兩,常年經費活支,隨時由藩庫具領,令撥存本銀9000兩,發商生息,作學生津貼;優等師范學堂年11474兩,司庫撥發,占地63畝,操場1畝,共76間房屋;初等師范學堂年13560兩,藩庫撥發,占地面積45000方尺,操場1100方尺[5]。
除了以上由政府撥款,撥地的收入,“各類學堂都大都從舊學繼承了數額不等的學田,其每年的收入用于辦學經費。”還可以“接受社會各界的捐助”[6]。而且學生的津貼方面,甘肅法政學堂每月津貼,官班學生4兩,客班3兩,紳班2兩。“優等師范學堂的學生每月津貼二兩四錢白銀,每年發單,棉制服各一套,草帽一頂,羽綾靴一雙,并供給全部書籍文具,每到期終,大考成績好的發給獎銀(八錢到四兩)”[7]。速成師范學堂學生每月津貼8兩白銀,1908年改為初級師范學堂后每月津貼4兩,一般公務文書人員月薪4-6兩,當時每百斤面粉約八錢[8],可見學生們的待遇還是比較優厚的。
第四,在聘請教員方面。按照清政府于1903年頒布的《奏定任用教員章程》規定初等學堂教員由師范傳習生充任,高等小學堂教員由簡易師范生充任,普通高中教員以優等師范畢業生,游學外洋高等師范畢業優中等生充任。但是甘肅省地處偏僻,教師資源匱乏,實際執行起來只能取舍變通。在改革之初,“當時中學師資甚感缺乏,師資都取材于速成師范學堂畢業之舉貢,兼有一二西籍教員。”[9] 1907年,甘肅省各個中學堂共92名教員,平均每校5.4人,初高等小學堂共有教員865人,平均每校1人。經過逐漸發展, 1909年甘肅省各府,直隸州10所中學堂25名教員,多為各類學堂畢業,少數為進士舉人,蘭州市某一中學堂有5名教員,國文,修身,經學教師為一名舉人,英文為北洋水師學堂肄業生,歷史為師范學堂畢業舉人,地理為武昌師范學堂附貢生,算學,體育為初等師范學堂畢業生,較之前有了較大改觀。
綜上所述,甘肅省在清末新政正式開始之前,首先在學制的規定、全省的教育管理、教育經費和教學設施以及教員的聘用等方面進行了改革,為即將到來的清末新政奠定了基礎,為甘肅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注釋:
[1]即民眾教育,對普通民眾進行識字,文化補習教育,建立圖書館,通俗演講所等。
[2]包括計劃標準,審計,會計,出納等。
[3]《甘肅省志·教育志》,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60頁。
[4]傅九大主編《甘肅教育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79頁。
[5]《甘肅解放前四十年教育史要》,第17頁。
[6]李清凌《清代甘寧青民族地區的教育》,《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4月第2期第5頁。
[7]《甘肅文史資料選輯》,1980年8月第1版第8輯第94頁。
[8]《甘肅文史資料選輯》,1980年8月第1版第8輯第94頁。
[9]《甘肅近三十年教育史要》,轉引于《甘肅省志·教育志》第4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