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的一個世紀,科學發展的進程飛速,且無孔不入地作用于我們的生活。當代公共藝術亦受其發展影響,在創作主題、實現形式及材料運用等方面均體現了科技的影響。鑒于此,我們可以認為當代公共藝術實踐正是以科技發展為依托,繼而轉化為能夠體現當代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的物質實體。本文從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出發,并對公共藝術的概念進行解讀,試圖從新型材料和高新技術的應用實踐為例加以論證,以淺要分析科學技術在當下公共藝術領域中的應用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科學;藝術;公共藝術
一、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法國作家福樓拜說:“越往前進,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頂匯合。”科學的演進與藝術的追求殊途同歸,人類將理性分析與詩意想象相融合,賦予社會生活以物質保障和品味易趣。優秀的設計必然是理性與感性的雙向結合體,科技的發展促進設計的提升,反之亦然。
1.1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
科學思維即科學邏輯,是對事物本質進行理性思考和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以形成對事物客觀的的具體認識。藝術思維則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它將事物的現象和本質有機整合,并注重于感性的、個性化的邏輯形式。科學性思維原則在藝術實踐中的運用使得設計作品更具人性化亦更合乎實用原則。所以,在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設計領域里,科學思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優秀設計項目的實施,不僅要在審美觀念的角度進行權衡,還要從科學思維的角度加以審視。
1.2 科學方法與藝術經驗
“藝術是借助于理性得到的開放性、創造性習慣所培育出來的本能,藝術是一種成就,而不是放任。”這一自然主義美學的觀點,即通過哲學思考、科學推論圍繞審美事實和經驗變成一種科學的、能夠用經驗加以驗證的美學,其指出自然性的標準是主觀的,而且受人的想象規律所決定。它承認了科學方法對于傳統藝術經驗的助力性,以藝術經驗的積累與科學方法的探索作為實踐方法準則,將科學技術應用于藝術實踐,引導設計走向現實取向,以響應人類物質變革的時代召喚。
二、科學技術在公共藝術領域中的應用
2.1 公共藝術的概念
公共藝術一詞來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因其強調公眾的參與性,又譯作“公眾藝術”。從文字組合上看,這個詞語包含了公共和藝術兩個概念:“公共”在這里可理解為“公共領域的”,指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而論及“藝術”,通常認為,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更具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作為一種重要且普遍的文化形式,有著非常復雜而豐富的內容,與人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
2.2 新型技術、材料在公用藝術中的實踐
科學技術與公共藝術的發展并道相馳,新的技術手段與展示媒介拓展了藝術家的設計思維與創作空間,并為公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例如數字技術、影像裝置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等科技手段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使得原本靜止的、三維的藝術形式被實現為交互的、多維的藝術形式。較為著名的實踐作品,如坐落于芝加哥千禧公園的皇冠噴泉,因其出色的創意構思和易趣的互動性被譽為芝加哥新地標。作為當今世界范圍內公共空間設計的典范作品,設計師喬瑪·帕蘭薩大膽地將新媒體藝術引入其中,將噴泉這一傳統水景藝術元素與電子視頻、LED燈等現代科技元素結合,創造了集藝術性、交互性和科技性于一體的作品,尤其是該作品中交互功能的實現,體現了公共藝術作品應與受眾緊密連接的核心。
科技發展帶來了新型材料的持續演進。公共藝術創作的先提條件是物質材料的滿足。當代公共藝術家利用材料的性質進行拓展創作的實驗作品,因其先鋒特征,更新了傳統的審美習慣,使得過去一些由傳統材料制作的作品,已難再滿足人們現今多元化的需求。本文例舉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帶給觀者深刻印象的日本展館。該展館形制為淺紫色的半圓形穹頂,在展館的設計上利用環境控制技術,將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利用,而這一環保概念的實現便正是由外部雙層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承載的。該外塑膜配以內部的太陽電池,因其高透光性質,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實現高效導光。可以說,正是由于此類新型材料應用的可能性,使得以前或被認為難以實施的設計方案具有了現實操作性。
三、當代公共藝術在未來發展的趨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與藝術的聯系勢必會愈加密切。新的技術與材料的應用,無不預示著新的藝術形式的到來。因及于此,當代公共藝術所營造的形式、功能以及材質的使用也將日趨多元化。同時,藝術設計實踐在改變了公共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亦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對科技的求勢和利用,是當代設計師所應具備的藝術素養之一。而如何把藝術和設計通過科技這個元素連接起來,以開辟新的創作路徑正是當下所面臨的問題之一。
結語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會停滯不前的,藝術的創造與科技的發展亦彼此砥礪前行。這就要求當代藝術家在學習傳統藝術的同時,還要具備敏銳的時代洞察力與較強的信息汲取能力,緊跟科技發展動向,掌握前衛的設計理念,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公共藝術設計,創造出更多符合時代精神面貌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邢慶華 編著,《設計美學》,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第一版
[2]周至禹 編著,《思維與設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第一版
[5]王洪義 編著,《公共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1月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