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在先后出臺的三部刑事訴訟法里都體現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但與域外法律對被害人權利保障的程度遠遠不夠,因此筆者綜合了我國學者大量研究,借鑒了域外立法者的先進經驗,提出被害人權利機制的構想。
【關鍵詞】: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對策
一、提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刑事被害人的權利意識
(一)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權利意識
“徒法不能自行”,一部法律無論其制度如何完善若執法者不能依法辦事那么良法也失去其應有的作用成一“花瓶”而已,因此首先應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樹立起人權保護意識。首先法治理念的提升與轉變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刑事訴訟中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的觀念轉變,較之普通公民,要先行一步”①做好社會的帶頭作用,在崇尚國家權力絕對優先的觀念向兼顧個人權利保護轉變,特別是對于處于漠視的刑事被害人予以平等關注。其次加強司法人員法律職業道德的素養的提升,在招收司法人員時結合個人的文化程度、品行高低、性格特點進行評判,培養一支愛崗敬業、德行兼顧、性格穩重的司法隊伍,平等對待刑事被害人,保障其應有權利得以實施。再次,司法工作人員應該熟悉掌握法律知識,特別是對于程序法遵守,尊重刑事被害人的各項權利。
(二)被害人自身權利意識的提高
我國公民的通病就是權利意識淡薄,怠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訴訟觀念更是如此,被害人往往寄希望于公權力的介入尋求保障,由于自身的法律觀念缺乏權利意識淡薄,遇事往往情緒化過于感情用事,真正的權利卻放手一邊,要么忍氣吞聲要么大肆借助社會輿論。在司法實踐中,刑事訴訟法所規設的諸多權利,刑事被害人其實并不知曉。要保證被害人權利得到應有的保障,損害得到合理的賠償,被害人自身權利意識有待提高,社會在加強法律宣傳的同時,更應多鼓勵被害人積極運用訴訟權利捍衛自身的權利,樹立法律的權威。
二、改革刑事被害人的訴訟權利配置
(一)賦予刑事被害人上訴權
被害人與被告人均屬于刑事案件中的當事人,但對于一審判決的不服卻不能平等的享有上訴權。被害人對于判決不滿只享有對一審判決向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請求權,對生效判決向人民法院或檢察院提起申訴的權利。對比三種權利,惟有被告人所享有的上訴權是賦予當事人主動直接的訴訟權利,被告人有權對不服判決無條件提起上訴從而啟動二審程序,二審法院將對從案件事實、法律適用進行全面審查。
(二)附帶民事的精神賠償
犯罪行為對被害人的傷害比起民事糾紛中所引起的精神傷害往往更大,心理的創傷更難以愈合。諸如強奸、故意傷害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傷害需要很長的時間予以恢復,而對于故意殺人致人死亡對于被害人家屬的精神傷害來說是永遠難以彌補的。然后我國在附帶民事賠償中對于被害人及其家屬提出的精神損害不予賠償,而是告知其另行提起民事起訴,而民事訴訟在刑事判決后進行,被告人已經受到刑事判決的懲罰,被告人及其家屬的仇恨敵對情緒不利于其對被害人所提起的民事精神損失進行積極賠償,因而犯罪行為對被害人及其家屬的造成的精神創傷難以撫慰,雖然精神損害賠償不能取代被害人及其家屬的精神傷害,卻有利于雙方仇恨的化解,矛盾的激化,社會的穩定及和諧。被告人支持精神賠償后獲得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諒解,審判人員在量刑上可以酌情減輕,也有利于被告人的積極改造。
(三)對等的法律援助
被害人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樣是弱勢群體,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缺乏,因此被害人并不知曉其法律賦予的權利,即便公權力機關告知其權利被害人也不懂如何運用法律維護其應有的權利。相比而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法律賦予其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機關予以法律援助的權利,也為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法律援助機構的援助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避免其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
三、完善國家刑事補償機制
(一)建立國家補償的原則
所謂國家補償筆者認為應該是因犯罪行為引起的被害人重大傷亡導致被害人及其家屬生活陷入困難,被告人的賠償不能彌補其損失,由此國家對被害人及其家屬進行的補償性損害賠償。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國家補償的性質是一種援助和保障性的適當賠償。
(二)國家補償對象
1、申請前提條件
被害人及其家屬要申請國家補償必須有前置程序就是被告人已經對被害人進行賠償,被害人仍然不能解決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正常生活,為維持其基本生活,國家才能進行補償。這主要是考慮到國家補償的性質是具有援助性、保障性,是位于被告人賠償后作為第二次補充性補償。
一般情況由被害人提出申請,如果被害人為無行為能力的應由其近親屬代為其申請具體由配偶、子女、父母、同胞兄弟姐妹。
2、由犯罪行為引起的重大傷、亡
被害人因犯罪行為引起的傷亡,必須嚴格參照現有的傷殘程度鑒定標準進行(包括 I 級傷殘至 X 級傷殘),只有達到傷殘程度鑒定標準的才能有資格提出國家補償的申請。國家補償制度的原則是被害人因遭受犯罪侵害后無法正常工作生活致使其生活陷入嚴重困境,因此只有其傷殘程度達到傷殘程度鑒定標準后才有資格提起申請。
3、國家補償的排除規定
根據被害人的過錯程度規定:被害人有重大過錯的,這里是指被害人的行為對被告人施暴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的,國家補償一律不予補償;被害人有一般過錯的,國家補償按照50%進行減少;被害人有輕微過錯的,國家補償在20%內進行減少調整。
除此之外,被害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如果不積極配合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的工作,出現隱匿、偽造證據,拒不作證等情況的,國家補償時應根據被害人情況酌情進行減少補償,情節嚴重可以拒絕補償。
4、賠償資金的來源
域外國家地區,用于國家救助被害人的資金一般來自于國家財政直接撥款或者地方財政的撥款,而就我國的經濟現狀完全靠國家財政直接撥款還不現實,大多數省份地區地方財政也不具備經濟能力支持補償金的籌建,因此為了保障國家補償制度的順利進行,國家補償資金的籌建必須渠道多元化,多管齊下有效避免資金補給不足的困境。主要資金來源為:國家財政直接撥款(國家稅)占比40%;地方財政撥款(地方稅收)占比20%;國家沒收非法所得、變賣罪犯財產所得、罰金所得占比10%;罪犯在監獄勞動所得、國家福利彩票收入、社會公益基金、社會其他捐助占比均為5%。②
5、補償資金的審核發放
首先各縣級司法局應組建國家補償中心,同法律援助中心一樣同為司法局下屬部門,其職責是專門受理被害人及其家屬對國家補償資金的申請,并對于申請案件進行初審,對于初審合格的再交由司法局交由同級政府,對于不符合條件的應該及時告知被害人及其家屬并說明理由,被害人及其家屬有權同級政府提起復議。
其次同級政府收到下屬司法局提交的補償資金的申請進行復審,符合申請條件的再報上級政府審批備案,對于不符合條件的應通知司法局并說明理由。再次上級政府即市級政府收到申請材料后進行審批、備案,對于符合條件的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滿后向專門設立的補償金賬戶劃撥資金。最后被害人及其家屬在收到縣級司法局通知去指定銀行領取補償資金。
注釋:
[1]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實旄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頁.
[2]鄭永平.試論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J].法制與經濟,201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