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蒲劇發源于河東大地運城永濟,也是《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地,運城市蒲劇團把西廂故事打造出梅花版《西廂記》給觀眾呈現出不一樣的西廂故事,該劇目演員、劇本、音樂都由劇團重新改編,演員不同,風格也不同,對老版《西廂記》也是很好的借鑒,此劇的呈現也對蒲劇藝術有了更好的傳承和更深的影響;也是劇團經過改革后的一次新的嘗試,對蒲劇的創新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蒲劇藝術;梅花版蒲劇《西廂記》;傳統戲曲
蒲劇大約是明代嘉靖年間發展形成的一種戲曲劇種,是“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戲曲劇種,被稱為“梆子戲的鼻祖”。在黃河中游地區有一地名叫蒲州正是蒲劇的發源地,那里是古代商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極其重要的商業要道,繁榮的商業經濟文化為蒲劇的發展、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因蒲劇發源于蒲州,又是梆子戲,故蒲劇也叫蒲州梆子,有些蒲州當地人也把蒲劇叫做亂彈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蒲劇主要發源于運城,其對河東地區的民俗風情有極大的研究價值,蒲劇在表演風格上有著不一樣的風格,因地區的差異表演風格也不同,有著南路和西路之分,一般南路風格文雅細致,西路風格火爆激昂。因山西運城處在黃土高原,故蒲劇音調高亢激昂,跌宕起伏,其旋律跳躍幅度大,起調高,大小嗓兼用,以“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著稱。
筆者以運城市蒲劇藝術研究所(原運城市蒲劇團)為例,運城市蒲劇團被稱為河東第一蒲劇團,劇團具有濃郁的河東地方特色。運城市蒲劇團發展年代最為久遠,在河東大地上影響最為巨大,該團囊括了國家及地區多個大獎如:文化部、中國戲劇節、電視飛天獎等國家級大獎和省市級戲劇調演大獎,以及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次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參加演出。該劇團40多年以來呈現出的劇目眾多,其中有《西廂記》、《周仁獻嫂》、《風流才子》、《竇娥冤》、《貍貓換太子》、《棗兒謠》、《李逵探母》、《包公賠情》、《春草闖堂》等優秀劇目。該團的演出劇目有創編劇目、移植劇目、改編劇目等,對蒲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創新與保護有著重要的影響。該劇團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6人,對蒲劇的傳承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蒲劇屬于綜合性藝術,舞美設計,燈光音響,樂隊的組成,舞臺布景,表演藝術,唱腔念白,都融合于戲曲中,把各方面的藝術價值體現的淋漓盡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二)蒲劇梅花版《西廂記》的產生
在2016年7月運城市蒲劇團開始排演蒲劇《梅花版》西廂記劇目,此劇目是由運城市委宣傳部、運城市文化局組織,運城市蒲劇團組織排演,在7月到8月的一個月的時間里,運城市蒲劇團進行了緊張的排練。《西廂記》是一部改編過的傳統劇目,是由多個行當組成的一部傳統戲曲,也是蒲劇泰斗王秀蘭的經典之作,運城市蒲劇團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至今都經過了多次的改編與排演,成為他們的劇團保留之作,深受觀眾好評。梅花版《西廂記》是集合了四位中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來分別飾演劇中重要角色,劇中崔鶯鶯的扮演者是小旦演員武俊英、張生的扮演者是小生演員王藝華、老夫人的扮演者是老旦演員景雪變、紅娘扮演者是小旦演員吉有芳,導演是國家一級導演韓樹荊,陣容強大。此劇在排練過后在運城市河東大劇院進行兩天的演出,上座率突破了以往的數據,得到觀眾和領導一致好評。
梅花版《西廂記》從策劃到準備再到排練最后到面見觀眾,背后導演,編劇,演員都經過了精心的準備,梅花版《西廂記》面見觀眾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影響巨大。運城市蒲劇團是具有河東大地特色的劇團,蒲劇的唱腔特色也極具鄉土情懷,因此受領導和觀眾的喜愛,梅花版《西廂記》的成功演出在河東大地上引起了“蒲劇熱”,《西廂記》又反應的是自己故鄉的故事,有自己創新的因素,所以受人喜愛,被老百姓譽為“蒲西廂”。蒲劇《西廂記》的改編者面對這部經典劇目以及眾多的評價,他們既不驕傲,也不因循仿效,而是發揮梆子腔的劇種特色,在保留原作的優秀內容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戲曲的之間的沖突更加強烈,更加集中,使劇情之間的連接更加緊湊,更加流暢,突出了演員“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突出小生,旦角,小旦,老旦的人物塑造,創造出性格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展現出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對婚姻自由的向往,“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思想內涵,[1]展現出了別有風味的梅花版《西廂記》。
蒲劇是貼近人民生的,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蒲劇來說也是一種對戲曲藝術的重新洗禮,運城市蒲劇團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有新的蒲劇人涌現出來,他們在吸取老一輩藝術家優秀作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承和創新著蒲劇的藝術,這次的戲曲演出,是讓更多的年輕蒲劇演員的一次重新的學習,他們看到自身的不足,更加努力學習蒲劇藝術,讓新一代青年蒲劇演員看到自身特點,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使蒲劇能受到更好的保護和重視。
蒲劇團也在經歷著社會的變革,由之前的蒲劇只活躍在中老年的人群中到現在的傳統藝術進校園讓學生也近距離接觸傳統戲曲,這一次的梅花版《西廂記》也是對蒲劇的再一次宣傳,從演員到樂隊到布景再到音樂的創新,梅版《西廂記》的改編都在靠著大眾的口味在進行,不是一味的只符合中老年的口味,更使年輕人可以接受蒲劇給他們帶來的沖擊力,使他們樂于接受傳統的戲曲文化,樂隊中加入了新的音樂元素,使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他,喜歡他,甚至是愛他,聽一曲蒲劇也是人們對家鄉的一種思念。
梅花版《西廂記》的成功在于創作者敢于創新,敢于沖突傳統藝術的束縛,迎合新一代人們的口味,使蒲劇以后的發展更加順暢,使新一代的蒲劇人對蒲劇充滿希望,讓蒲劇后繼有人,發揮自己更大的意義。
注釋:
[1]錢穎.《西廂記》主題意蘊流變淺說[J].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