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征,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但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卻令人擔憂。基于此,本文著重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舉措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舉措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1.1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個舶來品,其出處源于國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保護非文化遺產的行動,并啟動全球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在第一批目錄中我國昆曲不負眾望榮耀入選。第二批目錄中我國古琴也有幸加入。此后該組織通過公約形式督促各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我國也進行著積極的努力,比如成立保護小組、成立文化遺產日、建立我國自己的保護目錄并做好保護宣傳工作,制定法律措施等。
1.2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概念定義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仁者見仁,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國《非物質遺產保護法》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從歷史進程考慮,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及其關聯的場所、實物。其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禮儀、美術、口頭文學、歷法等,如羅盤、造酒技藝、石牌坊。其實無論定義如何差異,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國家的記憶,是我國精神面貌的體現,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內容。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原則
2.1立足現實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有其固有的文化歷史背景,如果現實與其背離,效果就大打折扣。如對民間口頭說唱藝術的保護,國家文化部門視為珍物。其實,民間說唱藝術取材民間故事,以明星氣質包裝可能會事與愿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情感的聯系,單靠“打造”,過于急功近利,文藝表演民族靈魂神韻不再,保護初衷就失去了文化意義。
2.2堅持發展性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過程。遵循著自身存在的價值規律。文化遺產同樣是在歷史長河中,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不斷以新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眼前。我們不應被“遺產”即為過去時而誤導,單純延續其本身固有的存在方式,忽略從發展的角度加以弘揚。有形物質遺產從其產生之初就有著不該復制變動性,存在方式為一種固定的永恒性,是歷史記憶物質形態的體現。非物質遺產具有多樣性、現實存在性、多變性我們要從“創新”,與“發展”的二維角度認真對待。保護不是一勞永逸,非物質遺產是人們生活的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以時代氣息出現,以現代形式加以補充完善,尊重其發展規律豐富文化多樣性。
2.3法制保護原則
政府方面應做好調查研究、項目名錄建設、規范各部門責任、加強遺產重要性宣講、做好法律建設。我國出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是我國遺產保護強有力的支撐,為其提供法律指導。非物質文化保護應注重大局從整體上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不是單方面民族性的特定保護,應該從整體出發,多層面、全方位的保證世界文化多樣性。文化的保護不應有所偏好、側重,只要是人類的遺產都應不不遺余力的關注。
3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
3.1重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3.2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3.3學校教育活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于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3.4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
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適性宣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4 結語
在全球化歷史背景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了不錯的進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揚棄了落后和腐朽觀念,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后,將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并存,并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林堅.論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J].自然辮證法.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