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信息化,傳統書籍面對著其他很多媒介的沖擊。在這種沖擊下,書籍設計中增加了要吸引讀者興趣的要求。書籍的設計要結合書籍內容,當下的審美,對于書籍中感情的探究等等幾個方面。本文著重研究書籍設計中的情感探究,是當下應對沖擊的一種方式,也是書籍設計從時代的特點和審美出發的新的角度。
【關鍵詞】:書籍設計;情感;材質;色彩
【引言】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知識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是用來記錄的工具。最近幾年信息化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媒介,比如電子書,微信公眾號,反而傳統的書籍在逐漸被淘汰。面對這種情況,傳統書籍設計上面必須找到新的角度去吸引讀者,從而崛起。
一、傳統書籍的現狀
在中國,人們的生活狀態普遍偏快,尤其是成年人在進入社會工作之后,他們更鮮少有時間去看書,反而看手機的時間比較多。隨著電子設備的普遍,信息化的發展,我們身邊大部分人習慣于看手機。這對傳統閱讀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這說明了人們的需求的改變,所以出現了很多新的媒介。原本傳統書籍的讀者被新的媒介分散,同時傳統書籍也面臨著挑戰。據統計顯示,中國人的一年的閱讀量,不足八本書,而日本是40本書,以色列人是64本書。中國人在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反而讀的書比較多。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和讀書,所以學生的閱讀量要普遍偏高。但是在成年之后,明顯讀書的動力要小了很多。
人們讀書越來越“碎片化”,對于這一現狀有兩個原因。第一、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沒有慢下來的時間去讀一本書。閱讀的時間變得碎片化。第二、大部分人都習慣看手機等等,閱讀的時候瀏覽文章,網頁,造成這種碎片化閱讀。面對這種問題,不由得讓人擔憂,紙質書籍會不會被電子書所代替。
二、面對問題的解決辦法
面對傳統書籍所面對的現況,可以利用書籍的感情色彩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不同的書籍蘊含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對于普遍的現狀而言,并沒有根據書籍的設計去尋找感情色彩。
第一、對書籍設計中色彩的利用。比如大膽絢麗的色彩會給人明亮的視覺沖擊感。比如這種鮮明的顏色,對于兒童就具有吸引力。根據不同的書籍的主題,也應該選擇不同的色彩基調。比如驚悚懸疑類的書籍,就應該選擇黑色、灰色等暗色作為書籍的基調。
第二、書籍設計中材質對情感表達的作用。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比如硬一點的材質會讓人覺得硬朗,爽練,干脆。而柔軟一點的材質,會讓人覺得柔軟,溫馨。厚重一點的材質給人以安全感,穩重的感覺。材質的透明度也有影響,比如透明一點的材質會讓人感覺清爽和朦朧感。特殊的材質也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所以對于書籍設計中的情感,是值得探究的新角度。
根據以上的幾種辦法,可以巧妙的將書籍設計和情感探究相結合,并且同時可以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讓傳統書籍創新、發展、
三、書籍中的情感探究的作用
在書籍的設計中融合情感色彩,是及其富有創造性的探究。結合新的時代的審美、主題,設計者們創造出不同的書籍設計,這種改變是一種變革,是新時代的變革。對于原有的設計的推翻,合理巧妙的運用色彩和材質,融合書籍本身的情感。不同的設計都有自身的設計理念,而采用不同的材質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這也是書籍設計可以吸引讀者的原因。材質都具有美感,重點是設計者如何將這種美感發揮出來。
一個具有設計理念的設計,是包含感情的作品。對于書籍設計來說,要發揮融合作者的感情基調,設計出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書籍不僅僅是閱讀的作用,書籍更是拿來收藏、品味的。書籍的設計要體現時代性,要保證符合當下時代的群眾的核心價值觀。書籍的選材和設計,都要在感情的基礎上創新,既要符合本書的創作基調,又要有所創新,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要注重書籍本身的氣質,還有書籍內容的功能和意義。我們當代的書籍設計是具有時代性、實效性和實用性的書籍,不應是空洞的、花哨的徒有外表的書籍設計。要考慮到書籍的本身傳播意義和教育意義,既要反映時代精神。中國的書籍要具有代表性、民族性,因為是對于我們國家文化傳承,我們在設計上要融合情感。書籍設計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傳承下來,這也是我們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
【結束語】這種書籍設計首先要符合時代審美,而時代審美是符合當下潮流群體的審美的,是大眾的而不是小眾的。書籍設計中要重視人文精神,重視情感的探究。在革命的浪潮下,如果傳統書籍不想被淘汰,那就需要不停的找到新的角度去發展。而在書籍設計中的情感探究也具有革命意義,是改革發展下的新產物。這種創新的方式對于現代來說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 [美]唐納德。A.諾曼著;何笑梅,歐秋杏譯: 《設計心理學3-一一情感設計》,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 年。
[2] 呂敬人編著: 《書藝問道》,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6 年。
[3] 李澤厚著:《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4]非物質文化遺產縱橫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級研討班論文集[J].民族出版社2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