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公共藝術的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文化傳統,民族環境等特征的影響,西北是多民族組合而成的區域,文化和民族特征非常豐厚,這些豐厚的資源給西北城市和公共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
城市公共藝術以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社會、環境、生態,美學及功能屬性和含義為研究對象,以發展當代社會審美文化和市民公益服務為目標。因此,一座城市中有沒有創造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和公眾參與的藝術探討與批評的存在,有沒有適量的供人們進行文化與審美交流和娛樂休閑的公共場所,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品位之優劣的顯著標志。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傳統文化;創新
公共藝術來自傳統和民間,根據共有的價值觀和文化素養建立一個共同認知的指標,公共藝術的概念是伴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及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文化藝術的普及而產生的。公共藝術的發展是城市文化和市民人格素養的具體體現及形象化的標志。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現代城市公共藝術開始起步,各類型的公共藝術開始興起,各類壁畫、浮雕、雕塑、紀念碑充斥人們視野。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公共藝術的增設成為環境空間不可缺少的要素,并受到廣泛的重視。中國城市公共藝術大體上經歷了壁畫熱、城雕熱、環境藝術等幾個發展時期?,F階段我國各個省份由于其所處地域環境、文化環境和經濟條件的差異,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
西北資源豐富,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相對落后,歷來是多民族雜居、多種宗教信仰共存——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多種教派在;絲綢之路文化、宗教文化、黃河文化、游牧民族文化的影響和交流,匯聚成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融合的場景,各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石窟布局以及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等多樣式的文化資源,為當代城市公共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和創作源泉。著名的馬家窯彩陶文化,為西北地區城市公共藝術提供了最為直接的文化符號,是西北城市公共藝術的創作與建設共同認識和共同的文化觀念。
很多地區的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地乃至全國的文化藝術的旅游勝地,這些遺跡成為公眾共同享用的地方。公共藝術設計汲取的宗教文化、石窟以及寶貴的馬家窯文化藝術,這些文化影響著人們生活,還為公共藝術的創作者們延展了創作思想與視野,設計的作品不但為大眾所接受,而且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底蘊和作品品位。有公共藝術特質的傳統文化遺跡和旅游勝地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公共藝術的公共性、景觀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敦煌石窟壁畫對城市公共藝術影響巨大,不管在廣場、院校、公園還是風景區,都可以看到敦煌壁畫中的因素,甚至直接用飛天形象。敦煌壁畫中的人物形象已經用到公共藝術的創作上,不論是浮雕,圓雕還是繪制,敦煌宗教人物和色彩元素在壁畫和雕塑中已成為裝飾的重要視覺內容。
一座城市的公共藝術會凝聚公眾的集體信念,是一座城市的象征,形成獨有的文化符號,例如甘肅的馬踏飛燕,敦煌的飛天,慶陽的皮影等,已經成為象征城市的文化符號, 城市公共藝術的魅力能把城市地點和特點元素融合起來,形成一座城市的線性靈魂,給城市良好的視覺形象,體現城市的精神面貌的文化特征。公共藝術凝聚市民集體記憶,城市建設離不開公共藝術,一座城市的興起和滄桑演變,無不銘記著它的居民們在悠長歲月中,在共同的經驗與交流中所達成共識的那些思想、習俗、情感,以及動人的事件和情節。
文化風俗是公共藝術的設計創造離不開的依靠,這決定民眾的文化習俗和審美觀,也是一座城市獨特的氣質,公共藝術的發展是一個持續化的過程。民俗文化、地域特征、歷史底蘊孕育著一座城市的靈魂,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創造也就離不開這個靈魂的范圍,是一個民族和城市文化載體的綜合體現,用文化承載一座城市的個性和氣質,也反映了特定區域民眾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倫理觀念等深層結體現了特定的人際關系和價值體系。
比如蘭州,黃河穿城而過,形成 “兩山夾一河”的特點,黃河沿岸有各種特色的碼頭成為黃河風情線,在碼頭可以看到城市建設理念“綠色蘭州”、“中國西部有,出發的蘭州”、“人文蘭州”等思路;按照“促進人和自然協調與和諧”的要求,黃河成了蘭州市的紐帶,在黃河風情線設立公園等綠色活動場所,將絲綢之路和黃河文化呈一脈相連的局面,公共藝術作品就設立在這些空間,豐富濱河兩岸的園林景觀與人文氣質,其中有《黃河母親》、《絲綢古道》、《生命之源》等一系列公共雕塑與壁畫?!饵S河母親》別具特色,既有黃河文化也有絲綢之路的文化創達,在地域和文化方面烘托蘭州城市的面貌?!稛岫返袼茏髌肺挥谔m州市西關十字商業街最繁華地段,作品以靜態的雕塑與匆匆過往的行人形成對比,通過一個老蘭州民俗生活的形象,表達了對漸漸遠去的文化縮影的思念。這些富有城市歷史、區域特色的形象符號、標志、色彩等,以巧妙的形式通過公共藝術來呈現出來。成為公眾理解和認可的地域文化語言。
市公共藝術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立足于本土,西北地區的公共藝術從傳統的歷史、文化、民間中發掘和創作,西北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給公共藝術的設計創作提供營養,整個來說沒有完整的理論支配,公共藝術作品顯得單薄;所以西北的公共藝術還需要在文化傳統和民間中獲得理論基礎,這樣才能在原來的文化元素上找到突破口,才能創作行的作品,才能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符合時代發展的脈絡,創作出符合城市或民族特點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西北公共藝術呈現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雕塑、浮雕、壁畫等形式出現,這就需要拓展思維,力求公共藝術在城市和時代中呈現獨特的靈魂,需要藝術家創作出不同面貌而又符合這座城市特點的公共藝術作品。
城市的歷史文脈是經歷了幾百、幾千年的積淀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和物質遺產。所謂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就是城市中所有與歷史文化傳統有關的東西。城市的居民對歷史遺跡、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傳奇故事、歷史檔案都寄托著感情,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追索其蘊涵著的城市的文化之根,而倍感到彌足珍貴。
總體來說,西北的公共藝術已成為社會之中包括個人與個人、社區與社區、城市與城市、乃至民族與民族之間進行旨在精神情感及思想文化之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西北各個民族之間傳遞文化和民族特點的重要標志,體現一座城市的靈魂,集合一代人的共同的記憶,這種無形的力量為發展民族城市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公共藝術的存在,大到公共建筑藝術、城市公共環境與景觀藝術的營造、社區或街道形態的美學體現;小到對公共場所的每件設施和一草一木的藝術意匠,無不反映著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活歷史與文化態度,締造著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