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紙是一項古老的民間工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就在新疆地區發現過剪紙作品。隨著時代的進步,剪紙藝術也隨之發展,技藝越來越高。在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東省是民間剪紙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種類的繁多,鮮明的特征,是值得我們關注與考究的內容。
【關鍵詞】:剪紙;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保護
一、剪紙的起源
剪紙藝術的前身其實不僅在于紙上,早在新石器時代,產生彩陶的同時,其器皿的表面就裝飾著各種紋樣,這說明那時的先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剪、刻技藝,也擁有審美的能力,這為后來剪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后來商代出現了用錘打金片作為裝飾材料的技法,這一形式的出現產生了我國古代銅器著名的裝飾手法--金銀平脫。這一項技法的出現,就是剪紙藝術的萌芽期,人們已經開始在金銀薄片上雕刻精美的圖案,用來裝飾器物。后期在春秋戰國時代,又逐漸發展成“金銀錯”,即在器物表面刻出紋路,用金銀絲鑲嵌于其中。人們通過運用雕刻、裁剪等多種鏤空的技法,在各種薄片材料上制成精美的花樣,如金箔、皮革、絹帛、樹葉等材料上剪刻紋樣,制成工藝品,直到漢代,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紙張的出現促使真正的剪紙藝術誕生。唐代時期的剪紙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杜甫詩中寫到“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因此流傳著剪紙招魂的風俗,所以會將剪紙圖案應用到很多其他工藝中。在漢、唐時期,民間的婦女已經開始運用金箔、錫紙剪出花鳥、方勝圖樣貼于鬢角來裝飾。宋朝時期的剪紙就已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時期,圖案種類也非常繁多,另外已經開始出現了窗花、燈籠花等各類剪紙作品,民俗活動中很多都開始運用這項藝術,當時的皮影戲盛行,因此也利用剪紙藝術來制作皮影道具。
古時民間風俗,在立春日,用彩色絲織品剪刻各種“幡勝”,即“彩勝”,插在發髻上迎春。最初,人們利用色絹、絲綢等織物作為剪裁的材料,紙出現以后便逐漸代替了這些昂貴的東西。①紙的出現真正地讓剪紙藝術發展起來,而且紙張的質地輕薄,更易于剪刻,價格也很低廉,所以在民間的流傳度高,人們也更易于掌握這項技藝,使得這項民間工藝傳承至今,并得到很好的發展。
二、剪紙的工藝
在山東,剪紙的名稱各地也不一,有窗花、窗染花等,而且在剪紙的類型上也各有特色,造型風格主要有粗獷豪放型和細致精巧型兩種。剪紙的造型粗獷豪放源自渤海灣地區,受到黃河流域文化的影響,濱州市是典型代表城市之一,濱州的剪紙也是歷史悠久,并且聞名中外,其造型古樸,結構嚴謹,創作題材也相當廣泛。茌平縣的剪紙也是豪放派,具有樸拙的獨特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在剪紙技藝中自成一派,題材多以花鳥、鴛鴦、鯉魚等吉祥圖案,反應吉祥如意、喜慶、忠孝的寓意。在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膠東的剪紙技藝據史料記載,擁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在明清時期就已經擁有純熟的技藝。煙臺以西地區的剪紙多見的是以小巧玲瓏,線條精細為特色,因為膠東地區的房屋窗戶多由細長的方格子構成,所以手藝人們發揮自己的創意,運用多格組圖的方式來貼窗花,形成當地獨特的剪紙風格。
剪紙的創作制作工具主要有剪刀、刻刀、彩紙、紅紙,還有蠟盤、紙膠、漿糊等作為輔助工具。剪紙其實是一項比較易學的技藝,但是要把剪紙做的精美又并不簡單,不僅需創意,要嚴密構思,還需要耐心與平穩。由于剪紙是平面的紙質作品,其造型都由線條組成,所以在剪切線條時,達到千剪不斷,線線相連,是非常不容易的。
剪紙的造型是根據不同題材來定的,不同的節日風俗、勞動場景、神話傳說、還有名勝風景、人物等都可用剪紙造型來表現。而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而山東地區很多地方還會在家院的大門門楣上貼門箋,也有地方稱之為過門錢,掛門錢、掛箋等。門箋的使用在山東省臨沂市的郯城、棗莊、莒縣等地區都有廣泛的使用,其制作工藝精美,寓意美好,而且門箋的制作相當繁瑣,作者本人也曾親自到訪制作門箋的手藝人張乃蒼家中觀摩學習,這位傳承人在山東郯城,是當地地地道道的門箋傳承者。據張老師所言,當地在多年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剪紙門箋,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這項技藝已經慢慢淡出,很多村民不再以此為生,另謀生路,但張老師從父輩學到的手藝從未丟棄,至今沒有放棄制作門箋。
門箋的形式多為五色的套色門箋,由大紅、綠色、黃色、桃紅、藍色的順序從右到左地貼于門楣,門箋的制作中通常會運用彩宣紙或油彩紙來剪裁成大小一致的長方形紙,中心位置常用吉祥用語、生肖圖案等作為主體,四周用銅錢紋、萬字紋、水波紋、元寶紋、田字紋等多種符號紋樣來修飾,也有用簡易喜鵲、香爐等圖樣來搭配的,除了裁紙和繪畫圖案的過程,其余制作都是通過用刻刀的方式一刀一刀刻出來,完成之后會用五色來串著搭配,所謂套色,上面流出一段寬邊,下面搭配流蘇的剪紙樣式,掛于門楣隨風飄動,十分為春節增彩,也是山東地區的獨有特色,其他地區也有出現春節掛門箋的習俗,但在制作和風俗上多少會有差異。
三、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剪紙這項技藝從漢代的萌芽到唐宋時期的大發展直到流傳到今天,經歷了種種歷史的變遷,這兩千年間,從陶器上的簡單紋樣到現在的豐富剪紙藝術,其中包含了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民俗藝術和中國的環境影響,形成現在獨特的剪紙藝術。
從剪紙的傳承方式來看,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家庭模式的傳承,也是最原始的方式。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一個家庭在現在的社會中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并且與社會關系是無法徹底分開的。家庭模式的傳承是指以自家祖父母為師,然后代代相傳而來的手藝,這種模式的流傳最為常見,家中的小孩從父輩中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從小就會受到技藝的啟發和影響,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傳統的技藝。然而這種技藝在當今社會也許不足以養家糊口,所以很多年輕人如果不夠喜愛就不會深入地琢磨手藝,剪紙藝術雖然簡單,但是它的精髓就在于它的精細,想要做到也需要刻苦的鉆研和練習。
2.職業或半職業的需求,因為在我們中國,這座文化傳統深厚的國家,國家和人民都十分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并且都在守護著我們的傳統文化。例如某些節日時需要貼的窗花、門箋、做刺繡的花樣、扎紙等,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近幾年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這也促進了我們將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下去,很多傳統手藝傳承人也受到政府的扶持,在商業上也隨之擴出一塊天地,這對中國各地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中國的民間剪紙藝術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現得到社會及廣大群眾的關注,社會各界和地方政府也做出大力支持,但是目前的形式不算樂觀,因為很多剪紙大師的技藝得不到很好的繼承,隨著他們漸漸地老去,剪紙技藝也將面臨消失。所以我認為保護傳統文化任重道遠,我們應該采取更多的方式來將此傳承下去。例如:加大對剪紙傳承人的保護和重視,鼓勵他們將自己的傳統手藝發揚下去;各大教育部門在培養下一代中,增加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接觸,從小培養興趣,這也可以成為培養剪紙傳承人的方式之一;多方面宣傳剪紙藝術,在旅游業、商業和網絡宣傳上增加剪紙藝術在大眾生活中的出鏡率等。
門箋剪紙藝術是我們“非遺”的保護項目,通過親身接觸這項民間藝術,我更加了解了我們民族藝術的內涵,也體會到它的魅力,希望這份美好的技藝可以越走越遠,永遠傳承下去。
注釋:
[1]潘魯生主編,李命成著.中國民藝采風錄—剪窗花[M].河北美術出版社,年第1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