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音樂研究來說,其與其他學科的研究相同,同樣需要在選題上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則。實證法以及思辨法是音樂中較為常見的兩種研究方式,前者注重探究音樂的自然狀態,而后者則是通過對事物客觀認知的同時,開展創新性科學辨析。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會將兩種方法相結合。在進行學術研究中,選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其要遵循以下原則:即基于自身專業范圍內進行選題,選擇的題材不宜過大,題材要難易適中等選擇原則。
【關鍵詞】:音樂研究;實證法;思辨法;選題原則
前言: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音樂研究的歷史已經有兩千多年。許多音樂學者對音樂研究的方法和原則進行了大量有意義的探究,同時也開展過許多的爭論。而這種探究以及爭論,對音樂研究來說,屬于一種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在本文中,筆者無意系統且全面的闡述音樂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只是通過自身不斷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感受,對音樂研究的常用方法以及選題原則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音樂研究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音樂研究的常用方法分析
(一)實證法
對于實證法音樂研究來說,其較為注重探究音樂的自然狀態。實證研究可以分成兩種情況:首先,通過觀察、調查、詢問以及統計有關對象,或者通過實物、文獻間接獲取知識和認知的經驗性方式。比如,將研究作為目標,直接體驗音樂,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人感受音樂以及創造音樂的心理過程,觀察并審視個人或者群體的音樂行為,發掘并整理歷史文獻以及實物等。在該方法的應用中,需要研究者能夠做到科學性以及精準性,因為這是揭示并認知對象規律的基礎。其次,通過科學的方式測定音樂的產生以及傳播過程,進而得到能夠經得起反復核查的結果。比如,通過儀器檢測音樂中的音色以及音高等。該研究方式的宗旨追求求實以及求真,并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根據自身特征出發,不斷探究出合適的方法。音樂研究的基礎為實證研究,倘若脫離了實證研究,就會致使音樂研究成為鑿空之論。
(二)思辨法
對于思辨法音樂研究來說,其是通過對事物客觀認知的同時,開展創新性科學辨析。需要研究者通過邏輯以及理性方式進行調查,并對搜集到的數據以及材料進行歸納、對比以及思考,并應用一定的原理進行解釋,進而對音樂發展的規律進行探究。在對事物進行的感性認識的同時,分析、探究并證實材料,得到科學性的理論,進而能夠得到經驗和感官得不到的深度認識。在探究音樂起源和進化的問題中,存在了很過假說理論,雖然這些理論看起來充滿了神秘感,然而,其中蘊含的數據邏輯思維方式對音樂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在音樂研究的實踐中,通常將以上兩種研究方式向結合。實證法作為思辨法的基礎,思辨法作為實證法的升華[1]。然而,一些研究者習慣于應用前者,而一些研究者則習慣應用后者。在實踐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的興趣愛好、個人修養以及氣質不同,就會致使研究者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學術風格。
二、音樂研究題材選擇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研究者應該在自身專業的范圍中進行選題
對于任何一門學術研究而言,都離不開理論知識的支持。如果研究者在自身專業的范圍中進行選題,就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論知識支持。倘若選擇和自身專業相差很遠的題材,研究者就相當于在自己含無所知的學術領域進行開墾,這樣只會使研究效率事倍功半。學位論文的撰寫,也應該在專業范圍內進行選材。學位論文本身就是用于檢測學生對學科基礎理論以及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選擇非專業的題材,導師就無法對其專業水平進行評估,同時非專業題材的研究,也不方便導師進行指導。
(二)選擇的題材不宜過大
對于學術探究而言,選題應該小題大做,但并不宜大題小做。我國學者胡適曾提倡學術研究應該以小題做起[2]。其主張題目應該小題大做,并做的越小越好,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得到訓練,切忌不可大題小做,如果選題的范圍太大,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必定無法進行深入的研究,且研究不透徹。
(三)確保選擇題材的難度適中
在進行題材選擇的過程中,研究者應該選擇難度適中的題材。學生在申報演技課題的過程中,由于好高騖遠或者比較盲目等,就會選擇一些力不能及的論文題材,致使花費了較多的精力后,依然處于一籌莫展的狀態中。時間長了,就會失去研究的信心,致使研究半途而廢。對于學術研究來說,首戰的失敗,會使學生喪失繼續研究的信心。因此,學生在進行題材的選擇時,應該盡可能的選擇躋身能力范圍之內的,確保選擇題材的難度適中。有人曾將論文題材的難度看做籃球框的高度,倘若將籃球框設計的過低,那么投籃者就能夠輕易的將球投入其中,致使籃球運動喪失了其原有的意義。相反的,倘若將籃球框設置的過高,那么對于投籃者而言,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將籃球投入其中,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由此可見,學生在選擇題材的時候,應該確保題材的始終,就像設置籃球框一樣,既要保障不使投籃者不會輕易投中,又要保障經過投籃者的努力,就有可能將籃球投入其中。
選題的難易程度,其實都是因人而異的[3]。對于同一個論題而言,也許對有的學生來說是簡單的,但對有的人而言就是很難的。對論題的難易程度進行把握,只要還是要根據學生個人的主觀以及客觀條件。其中主觀條件中包含學生的個人寫作能力、知識儲備以及研究能力等。而客觀條件中包含素材、文獻、器材、費用、時間以及導師等。學生在選擇研究題材的時候,應該盡可能的選擇自己擅長的內容,回避自己不擅長的內容,將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相結合,進而選擇出一個最為適合自身能力且難度適中的研究題材。
結論:綜上所述,在進行音樂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應用實證法以及思辨法兩種研究方式,且在研究實踐的過程中,通常將兩種研究方式向結合,共同進行研究。而研究者在進行研究選題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即研究者應該在自身專業的范圍中進行選題,且選擇的題材不能過大,同時還要確保選擇題材的難度適中等。
參考文獻:
[1]汪勝付. 澳門城市音樂研究的全新視野——戴定澄教授澳門城市音樂系列著作述評[J]. 人民音樂,2017,(07):92-95.
[2]馬國偉. 先秦吳越音樂研究的歷史桎梏與現實契機[J].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7,(02):88-98.
[3]問楚寒. 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新音樂研究[J]. 當代音樂,2017,(1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