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日本學習者來說漢語卷舌音是漢語語音習得上最大難點之一。本文對中日兩國文獻進行梳理,將它按照研究方法分類成問題的提出及其偏誤的描述、語音對比以及語音測試研究三個方面進行了描述與分析,最后指出了以后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國際漢語教育;輔音教學;日本學習者;卷舌音
研究概況
在中國知網和CiNii Articles上收集與日本學習者漢語語音習得有關的論文,總結其中關于卷舌音的記載以及以日本學習者卷舌習得為主題的文獻。一共收集到了的26篇文章進行篩選及分類,將其中14篇文章按研究視角和方法分類成以下三個領域:問題的提出和描述;語音對比研究;語音測試研究。
一、日本學習者發音問題的提出及其偏誤描述
收集到的最早期的研究,長谷川(1978)提出因日語里不存在卷舌類發音,掌握極其困難,即使能發zhi的音之后,學習者往往傾向于把zha發成zhia,zhu發成zhiu。對日本學習者來說舌面音和卷舌音的區分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卷舌音和舌尖音的區分相對容易。荒木(1981)綜評當時的漢語教材,指出每個教材對卷舌音的舌位、發音方法描述都不一致,尤其zh有無濁音化現象視為重點。到了80年代中期,除了zh、ch、sh三個卷舌音和舌面音的混淆之外,還開始提到r和l的混淆及兒化音的問題了。(朱美第1986;丁安義1994;金敬華1996;池玉杰2004)景慧(1997)通過觀察日本宇都宮大學的學生更詳細地描述日本學習者偏誤特征,主要內容為如下:舌尖接觸硬腭時過于用力發不出音來;不能區分送氣音ch和不送氣音zh的發音;r的濁音化過度等。
二、語音對比研究
對上述的卷舌音習得問題,許多研究者通過中日語音對比的方法找出其原因。比較中日語音音素,漢語的22個輔音中只有8個音是與日語共同的。日語中沒有的漢語輔音占64%,其中包括4個卷舌音。(王彥承1990)與日語相比漢語輔音的最顯著特征是送氣不送氣對立和卷舌音。(李偉2006)日語舌葉音和漢語卷舌音是兩個語言中特有的音,所以日本學習者容易混淆卷舌音與舌葉音。(余維1995)
比較中日輔音發音部位,日語中沒有完全的舌尖音,也沒有卷舌音,日語發音部位比較集中在口腔中前部,舌面較平,因此卷舌音成為日本學習者的難點。(金敬華1996)朱川(1994)對此進一步解釋:日語舌葉音的舌收緊點介于卷舌、舌面之間,與兩者都有相似之處,由于舌葉音的“媒介”,使日本學習者覺得漢語卷舌音和舌面音很相近,又由于受到母語發音的影響,學習者往往把這兩組焊語音發成日語舌葉音。朱川還從元音的角度提出問題:日本人往往把卷舌音后接元音/?/發成/i/。把“雜志”念成“雜技”等這一類偏誤,不僅因為卷舌音和舌面、舌葉音的混淆,也受到元音的影響而發生的。
三、語音測試研究
語言測試的手段用來于分析學習者感知和產出的特征以及語音偏誤類型。
梅麗(2005)以零基礎、初級、中級三個不同水平的日本學習者為對象記錄卷舌音發音,調查語言語境和情景語境對卷舌音語音變異的影響。結果顯示學習者習得過程中存在語音變異。主要有:卷舌音和舌尖、舌葉、舌面音的混淆;不屬于母語音和不屬于目的語音范疇的中介語過渡音;zh、ch、sh三種之間互為變體。卷舌音習得和后接元音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后接元音/i/對習得有消極影響。Zh和sh均受到情景的影響,念詞表的正確率高于句子。Ch是習得難點,受到后接元音/i/、/u/的影響,因習得難度大不管在哪個情景中表現沒變。
謝小麗(2010)對10名日本學生進行卷舌音感知和產出的跟蹤調查。發現其習得有以下幾個階段:將卷舌音和舌面音感知為一個范疇,產出時用日語舌葉音代替卷舌音;開始發現卷舌音、舌面音和日語舌面音之間相似度的差距,但發音上仍然不能區分;感知上完全建立卷舌音、舌面音兩個不同語音范疇,發音上也有所區分,但偏誤率較高,容易后接元音/a/和/?/的消極影響;感知、產出上卷舌音系統完全建立起來,但偶爾發生與舌葉音混淆的偏誤。
鄧丹(2014)以11名日本學習者為對象進行了漢語卷舌、舌尖、舌面音產出和感知調查。產出上學習者已經初步建立三組音的發音范疇,但區分舌面和舌尖音時以腭化的有無來區分這兩組音,這個區分方法是從學習者母語中引進來的。感知上學習者已經建立了三種音的感知范疇。鄧丹的研究與上述兩個語音研究的不同,上述兩篇采用讓母語者聽錄音用拼音轉寫的方法,而鄧丹的研究以頻譜鋒的位置和元音起始點的F2為參數使用語音分析軟件進行分類及分析。
四、結語
雖然日本學習者漢語卷舌音習得研究總量不多,但中日研究者從根據觀察提出問題開始,通過語音對比的方法分析原因,到最近幾年開始通過語音測試實證學習者習得特征,近30年來研究成果并不少。研究主流從主觀觀察到系統性對比研究,又回到使用客觀依據的學習者觀察。但是通過實驗語音學手段的研究目前還不多,為了更全面地推廣本研究,筆者認為需要以下幾個觀點以及研究方法。
1、找出對卷舌音分析最有效的衡量參數,確立可再現性的實驗方法。
2、擴大研究對象范圍,記錄從零基礎到高級水平的學習中發音和其特征。
3、收集學習者自然語境中的卷舌音語料加以分析。
參考文獻:
[1]長谷川良一.日本の學生の中國語発音習得上の困難點[C].早稻田大學中國文學會,中國文學研究, 1978 (4):28-37
[2]荒木修.中國語発音學序説[C].茨城大學人文學部紀要,人文學科論集,1981(14):1-17
[3]朱美第.以中介語理論來分析:日本人學漢語時的錯誤[C]. 流通経済大學流通經濟大學論集 20(1/2/3/4), 1986(03) :61-74
[4]丁安義.試論以日語為母語者在漢語語境中的發音難點[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4):73-76
[5]金敬華.日本人學習漢語發音難的癥結與解決方法[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5):100-102
[6]景慧.中國語教育の諸問題(発音篇) :宇大生を中心に[J]宇都宮大學國際學部研究論, 1997(04) :127-136
[7]王彥承.漢日語音對比與對日漢語語音教學[J].漢語學習,1990(06):28-32
[8]李偉.中國語発音の難點及び教授法 日本語を母語とする學習者を対象に[C].久留米大學外國語教育研究所紀要, 2006(13):29-53
[9]余維.日、漢語音對比分析與漢語語音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04):123-141
[10]朱川.漢日語音對比實驗研究(節選一)[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02):47-49
[11]朱川.漢日語音對比實驗研究(節選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04):77-90
[12]梅麗.日本學習者習得普通話卷舌聲母的語音變異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5(01):97-105
[13]謝小麗.日本學習者漢語普通話翹舌音習得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26(07):23-27
[14]鄧丹. 跨語言語音相似度與日本學習者對漢語/ts//t?//t?/三組輔音的感知和產出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14,28(03):39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