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故作為民族文化的基礎,時刻代表著本民族自身的傳統文化,同時不斷通過文化底蘊向外界傳遞著民族文化特點與人文精神。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英美文學中典故的英漢翻譯技巧策略進行分析,旨在促進英漢翻譯技巧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英美文學;典故;英漢翻譯技巧
典故隨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被流傳下,是民族文明的寶貴財富,同時也是一個民族重要的語言文化。因此,如何將英美文學中的“典故”準確的翻譯成漢字語言翻譯中的重要問題。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英美文學中典故的英漢翻譯技巧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今后的相關工作提供寶貴意見。
一、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
首先,由于我國與英國地區的地理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構成了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環境下生活的人類會形成不同的行為意識與思維模式。我國主要是以農耕生產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大陸文明”,而受到種植的影響我國大部分漢民都對土地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英國則屬于島國,主要生活在海邊,為了加強與歐洲大陸的聯系,英國的航海技術較為發達,形成了“海洋文化”。這兩種不用的文化造成了英漢兩國的文化差異[1]。其次,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地區生活的居民會形成不同的文化與習俗,同時也會產生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人的眼中,人是由上帝創造的,因此在生活中通常會將“God”作為口頭語;而漢族人民主要是將佛教作為宗教信仰。
二、英美典故的來源
目前英美文學中的大部分典故主要來源于圣經故事、希臘神話、莎士比亞西方文學經典這幾方面內容。其中基督教是英美國家主要信奉的宗教,而圣經作為基督教的經典文學作品,在基督教徒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英美文學中的大部分典故均出自圣經,例如“lost sheep”、“scapegoat”等;英美文學通常也會引用希臘神話中的故事作為典故,希臘羅馬神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西方文化的文學藝術基礎,為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莎士比亞是16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莎士比亞所創作的作品被稱為英國的文學寶庫,雖然這些作品已流傳在世400年,但是其中經典的臺詞已經成英國文化中的一部分,如Pride goes before a fall[2]。
三、英美文學中典故的英漢翻譯技巧
(一)直譯法
西方世界對于感情、客觀事物大多具有相同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直譯法可以充分的將原文所表達的含義反映出來。例如漢語中的“瑞雪兆豐年”可以翻譯為“A timely snow promises a good harvest.”而漢謨拉比法典中的“a tooth for a tooth”翻譯成漢語是以牙還牙。
(二)意譯法
翻譯人員可以根據作者的了解程度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采用意譯法來翻譯英美文學,其中主要可以分為對聯法與改造法。其中,我國漢語對聯主張對仗工整、押運,因此這種典故的表達方式所表達出的內容較為深刻,若是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采用這種翻譯方式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東方閱讀者對于西方英美文學產生抵觸情緒;改造法主要是通過對局勢進行改變,并可以表達兩種語言,使得東方閱讀者在閱讀英美文學時可以產生共鳴,從而加強對英美文學中典故的理解[3]。
(三)意譯并加注
翻譯人員在翻譯英美文學中的典故時,為了保證典故所要傳達的信息可以原汁原味的保存在下來,通常會采用意譯并加注的方法進行反洗,通過對原有英美文學中典故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翻譯,可以起到加強民族文化溝通交流的作用。例如“Villain Hero”在英美文學中指的是身世離奇、外表邋遢且擁有多重靈魂性格的英雄,會隨著文學作品故事情節的推動表現出一些恐怖特征。
(四)套用法
大部分英漢典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采用的是相似的修辭方法、比喻,如“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在《呼嘯山莊》這一作品中,作家艾米麗·勃朗特在文中所采用的修辭方式與漢語中的修辭方式性質相同,如“厚重的墻”、“無垠并且晦暗的荒原”等,在這種情況下翻譯人員可直接采用套用法進行翻譯。
(五)增譯法
翻譯人員在翻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文學典故時,若是采用直譯法很容易造成翻譯不準確的現象,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應先將典故的表面意思翻譯出,然后再對典故進行細致的分析,從而獲取到更深層次的含義,以避免出現翻譯不準確的現象。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典故來源于民族文化,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載者。因此在翻譯英美文學中的典故時應注意結合英美文化與典故語意進行翻譯,同時根據典故中的不同文化采用適當的翻譯技巧,使得英美文學中包含的內容可以準確的呈現在大眾面前。
參考文獻:
[1]林翔.試析英美文學中典故的英漢翻譯技巧[J].考試周刊,2017(50):76,78.
[2]王雪.淺談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J].青年文學家,2015(2):104-104.
[3]索曉非.西方文化對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的影響[J].芒種,2015(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