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語言的使用給語言的發展帶來了有利影響,但是它的失范現象也不容忽視。失范現象給日常交流帶來種種困難,甚至挑戰著傳統的道德規范,對網絡語言的規范提出相應建議有助于網絡語言的規范化和文明化。
【關鍵詞】:網絡語言;規范;文明;策略
1. 前言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1]。網絡的廣泛使用促生了網絡語言的產生,它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用語,但同時一些失范現象也顯露出來。著名作家馮驥才說: “網絡語言的異化傾向, 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嚴謹和精致, 并給我們的民族語言帶來了沖擊, 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燒傷度[2]。
2. 網絡語言的失范現象
2.1 漢字與字母混用給傳統文字帶來沖擊
漢字與字母混用的現象并不少見,比如“GDP增長值”,“中國加入WTO”等,這些混用現象已經約定俗成,而且意思也清晰易懂。但是也有一些混用現象是網友們隨意組合而成的,它們不符合一般的構詞法,而且在沒有共同認知背景時會引起交際困難,比如把“女朋友”縮寫為“GF”,等,這些詞語既不是漢語,也不是正確的英文縮寫,對正確的漢語表達帶來了沖擊。
2.2表情符號的運用造成表意文字的不完整性
現在人們在交流中十分喜愛運用表情符號,而且它們也可以巧妙化解尷尬。但是由于表情符號代替了文字表達,有些會話的意思不能被完整表達,一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不能在第一時間被人們所理解,表意很模糊,比如( ̄旦 ̄;)就表示“大鼻子”,如果不看解釋就很難明白它的意思。這些復雜難懂的表情符號模糊了文字的表意,使文字表述缺乏完整性。
2.3諧音詞混亂了日常生活用語
諧音詞風趣幽默,很多人在聊天時會選擇使用諧音詞匯而不是傳統語言,比如“童鞋”,“筒子們”,等。這些諧音詞匯在年輕人中更易接受,而對于年長者來說,他們很少或者沒有接觸過網絡環境,如果年輕人用這些流行的諧音詞來跟他們交談,就很難溝通。而且有些場合是不適合使用諧音詞的,比如學術會議、上下級之間的談話、政府文件等。
2.4各種新造詞匯帶來了交際的困難
網絡環境對語言顯示了最大的寬容度,網友創造出了很多新詞匯,這些新詞匯顛覆了傳統的語言形式,給交際帶來了困難。比如“喜大普奔”,是四個成語所構成的一個新詞匯,這四個成語分別是“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和“奔走相告”。網友只取原來成語的一個字來構成這個新詞語來表示一件讓人開心,需要分享和慶祝的事情。類似的詞語還有“十動然拒”,表示“十分感動,然而拒絕了他”。火星文不是規范的漢字,但卻受到網友們的推崇,被視為是一種非主流的標志而廣泛傳播。
2.5網絡語言帶來道德危機
網絡環境是一個虛擬的平臺,人人可以暢所欲言而又不必暴露身份,所以人們往往對自己語言的文明度和規范度不置可否,因此網絡上的污言穢語隨處可見。比如微博的評論功能給網友們提供了一個發表意見的場所,但是往往這些評論是負面的,經常會出現“TMD”,“SB” “咒你全家”等污言穢語。因為這些詞語的使用,道德綁架事件近年來也是層出不窮,有些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一些事情發表評論,其語言也是不堪入耳,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這場網絡穢語的狂歡中已經不見蹤影。
3. 網絡語言規范的策略
了解了網絡語言的失范現象,我們就要采取相應的策略對網絡語言進行規范,這些策略只有主客觀兩者結合,才能對網絡語言進行有效規范。
3.1加強對網絡空間的監督與管理
網絡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互聯網不能成為法外之地,網民也不是化外之民[3]。要使網絡語言規范化和文明化,就要從網絡語言傳播的源頭抓起,加強對網絡空間的監督與管理。對于網絡語言的傳播,要有所篩選,那些文明積極的可以廣泛傳播,而一些低俗,歪曲本意的網絡語言就要受到抵制,控制他們的傳播。
3.2 增強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
網絡語言失范的一個原因就是傳統文化精神的迷失,越來越多的人們崇尚西洋文化而忽略了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的心理導致了優秀文化的丟失,人們在平時的交流中,也已經忘了“謙虛謹慎”,“溫文爾雅”,的品質,取而代之的是漫天傳播的污言穢語。對于這種現象,人們就要增強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
3.3 分類整理,對網絡語言進行研究
網絡語言復雜多樣,更新迅速,通過分類整理,一些約定俗成,表意文明的網絡語言可以被吸收,而對一些粗俗下流的污言穢語就要加以限制。專家們可以根據整理內容編纂出版網絡語言詞典,幫助網民們查閱,規范網絡語言。教育部、 國家語委已經連續 8 年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報告,新詞新語始終是考察的重點內容,報告肯定了網絡在催生新詞語方面的突出作用,通過積極整理每年推出的新詞和熱詞,對語言的使用同樣起到了正面引導的作用[4]。除了分類整理,還要加強對的網絡語言的研究。廣大學者應該把網絡語言作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增強對它的研究分析,幫助網絡語言的規范。
3.4 健全法律法規,制定政策制度
網絡語言的規范也應該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網民應該具有法律意識,網絡語言的使用應該以法律為底線,一旦觸碰法律的紅線,就應該受到相應的處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以及《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規劃”(2016-2020)》中都對傳統媒體的網絡語言使用做出了規定[5]。除了有法律法規的保障,政府也應該根據社會熱點制定相應的政策制度來輔助法律法規的執行。
3.5 提高網民們的自身素養
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觀方面的策略外,規范網絡語言還離不開網民主觀方面的努力。只有提高人們的自身素養,網絡語言的規范才能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廣大的青少年,更應該努力提高素養,規范使用網絡語言。對于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強的青少年來說,一方面應該加強對于他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另一方面應該限制他們網絡語言使用的語用環境。當然,網民們也應該增強對網絡語言的鑒別能力,能夠識別不規范的網絡語言,在交流中取舍有道。
4. 結語
網絡語言發展迅速,為傳統語言增加新的血液,帶來有利影響的同時,其不利方面也日漸凸顯,并且愈演愈烈,我們不能否認它的積極方面但也不能忽略它的問題所在。對于網絡語言的規范,要根據它的失范現象提出相應的規范策略,將主客觀因素結合起來,才能有效規范網絡語言,凈化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互聯網世界統計: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
[2] 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793377653970.html.
[3] 雙爽,2015,互聯網時代的語言狂歡——“網絡穢語”的實證調查分析[J],《傳媒觀察》(3):36-38。
[4] 周梅,2013,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語言規范問題[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6):116-120。
[5] 殷航、范以錦,2016,取舍有道,構建健康語言新生態[J],《傳媒評論》(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