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廣泛的時代下,學習英語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但很多人付出了努力,卻事倍功半。這不僅是由于傳統英語教學存在著弊端,也是由于學習者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存在著問題。本論文在分析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誤區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各種英語學習法,運用基本的英語理論知識,討論了英語專業大學生口語現狀以及提高英語口語的策略。
【關鍵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策略
一、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口語現狀及分析
1.1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外語教學理論認為,學習者應該首先掌握語言的形式(例如語法、構詞法等),通過語言形式來理解語言內容,表達思想。在各種情況的影響下,很多學習者將重點放到對語言形式的直接的學習上。而目前西方流行的教學理論,則主張學習者應該從內容入手,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聽說練習熟悉語言的形式(而不是可以的背誦和記憶語法規則),進而達到掌握外語的目的。所以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實際上是過分的強調了對課文的逐字逐句的分析,在考察時則大量考察語法規則和特殊字詞及其用法的記憶,這種教學模式不可避免的擠壓學習,記憶和練習語言內容的時間,導致語言形式成為空洞的教案,使其喪失對語言內容進行指導的機會。這樣,學習者在實踐中運用語言形式處理語言內容或思想時,必然感到難以適應。同時,大腦難以長久的記憶脫離了內容的語言形式,因此總是忘了又記,記了又忘。
1.2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誤區
英語學習者的第一大誤區就是總把是否能看懂當成學習的標準。大家知道我們習慣上把英語學習分解成五項技能,即聽說讀寫譯。這樣分解是否科學,在此暫且不論,卻有不少學習者往往只把是否能看懂當成學習的標準。比如說,拿到一本口語教材,翻開幾頁一看,都看懂了,就認為太簡單了,對自己不合適。這里的錯誤就是把看懂代替了會說。練習口語,內容不能太難,目的是通過一些能看懂的內容來操練“上口”。還有個誤區是把知識當成技能。打個比方,假如你想學騎自行車。給你一本題目叫“如何騎自行車的”書,把書從頭背到尾,甚至倒背如流,這是你有了專家級的關于如何騎自行車的知識。但是你肯定還不會騎,原因是騎自行車不是簡單的知識問題,它首先是一項技能。要學會一項技能,核心問題是練,光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學外語當然比學騎自行車要復雜得多,但它首先也是一項技能,光看語法書,默背單詞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就是速成心理。必須認識到,要想學好英語,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所謂的“速成”純屬無稽之談。學好英語沒有捷徑,只有方法的好壞。比如記英語單詞,低著頭拼著命地默寫這不是一個好辦法。再有就是重結果不重過程,應試教育是重結果,帶來的后果是整天做模擬題,找出打勾的規律。這樣導致學生總是想著投機取巧,忽視了語言的學習過程。
二、提高大學生英語口語的策略
2.1興趣是提高英語口語的前提條件
真正的學習需要一種癡迷的情緒。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采用生動有趣的適合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的學習方式,可以成功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有些人來講,學英語本來就如同讀“天書”,興趣不是很大。所以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好奇心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學英語看作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個不斷把學到新知識、新技能,天天有新發現、天天有新樂趣的過程。例如通過對比找樂趣,通過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我們從學習的第一天起,就不斷發現許多“怪事”:我們叫做“水”的東西,他們說是“water”,“水”是一個音節,“water”卻是兩個音節;我們說“樹上有只鳥”,他們說“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我們說“在樹上”,他們偏偏說“在樹里”,好像他們專門要和漢語對著干似的。[1]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許多和我們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見到熟人往往問“吃過了沒有?”,而英美人卻問“How are you?”。我們關心吃飯問題,他們則關心健康問題。總之,只要我們充滿好奇心,就會天天有新發現。因此通過兩種語言各方面的對比,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樂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樂趣中學習才能長久的堅持以致獲得成功的愉快體驗,增強口語表達的自信心。
2.2糾正語音語調的策略
學英語的人無不夢想能發出一口流利優美的英語音。流利優美的英語音可以大大拉近和外國人的距離,能使學習者和外國人之間迅速建立起友好親近甚至信任的感覺,非常有助于和他們之間的相處和合作。許多在外企中負責招聘的老外被問及到他們在面試中國學生時按什么標準來判斷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高低,他們直言不諱地說按照pronunciation,問為什么,回答說發音良好的人一起談話會很舒服,一起工作會很愉快,所以發音是學好英語的第一步,英語是拼音文字,聽說讀寫的基礎都是英語發音,背英語單詞更是要靠“語音記憶”,沒有發音就沒法學好英語。可對中國人來說,發出流利優美的英語音好像比登天還難,包括很多英語專業學生、老師、翻譯、甚至電臺里的英語播音員都難以發好英語音。許多人認為,中國人太愛面子了,死活不開口說英語,簡直是不可救藥。但他們愛面子其實是沒有錯的,錯在我們的英語教育沒有在他們學習語言的初期就給他們以正確的發音訓練,從而奠定他們英語的自信。誰愿意見人就說不標準的“中式英語”呢?因此,我們必須最徹底、最完美的解決發音問題,不惜一切代價突破發音關!那么首先要仔細聽,這是針對耳朵的訓練,訓練你用耳朵來分辨每一個細節發音的能力。一個人的英語是否能夠說好,和他的“耳力”有直接的關系。一個無法分辨正確和錯誤發音的人,無論多么刻苦都沒有用。然后是跟讀,聽過之后,就應該開始瘋狂模仿。錄音帶是學習英語最好的老師,他永遠不會抱怨,永遠不會不耐煩,想讓他說話就說,想讓他停就停。將錄音機的音量開到最大,然后同時大喊,讓最標準的發音帶動正確發音、改正錯誤發音、讓發音和語調快速過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習者就會達到“不是外國人勝似外國人”、“不用出國勝似出國”的境界。因為學習者是通過單詞、句子、對話來解決發音問題的,所以在解決發音問題的同時,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三、結 語
前面通過討論分析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口語現狀,提出了針對性的學習策略,強調了英語學習中興趣、發音、聽力以及培養英語思維的重要性。這些對英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一旦突破了這些難關,英語學習便不會再成為我們的負擔和所頭痛問題,而是我們學習道路上的戰利品和動力。總之,學好英語口語并非一日之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的積累。學習者只要能堅持勤奮的模仿、練習和自我糾正,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自然會有顯著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影響外語學習策略系統運行的各種因素評述[J].文秋芳,王立非.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4(09)
[2]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秦曉晴.外語研究.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