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韓語專業學生從零起點開始學習韓國語,要在三年內從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韓語能力,達到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而學生“譯”的能力是學生韓語整體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難中之難,本文主要分析了韓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解決策略,有助于提高韓語翻譯教學的授課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職業競爭力。
【關鍵詞】:高職韓語;翻譯教學;存在問題;解決策略
隨著中韓交流的深入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翻譯人才,企業對韓語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學好韓語,必須要掌握聽、說、讀、寫、譯這五種技能,在韓語教學中,以培養這五種技能為目標,開設了各種課程,進行了大量相關的練習,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特別是在翻譯技能上尤為突出。
翻譯是綜合語言能力的一項實踐性技能活動,必須在具備一定的外語基礎的前提下,經過大量的訓練,掌握其翻譯方法和技巧,同時對兩國文化要有透徹的了解。翻譯能力與聽、說、讀、寫的能力緊密相關,是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綜合表現,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有助于理解兩國文化差異,豐富語言文化,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一、高職韓語教學翻譯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于翻譯教學爭論很多,持有不同的觀點就會有不同的翻譯教學體系和培養模式,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但目前翻譯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韓語翻譯課程認識程度不夠
目前韓語教學中,翻譯課一直未受到足夠重視,在課程設置上,專科院校開設的翻譯課很少,一般從大三才開始開設翻譯課程,而且開設的學時少(一般周2-4學時),而且學生缺乏相應的實踐鍛煉。更有很多人認為翻譯只不過是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只要懂得兩種語言就能從事翻譯。這些因素制約著翻譯教學的發展。
2.翻譯教材的不足
大學翻譯授課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通過翻譯教材熟悉翻譯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巧。如今各大學所使用的翻譯教材有“韓中翻譯教程”“中韓翻譯教程”“韓中-中韓口譯教程”等,每個大學根據各自所需選擇自己的教材給學生傳授中韓-韓中翻譯知識,還有一些老師從網上下載資料給學生做翻譯練習。這樣的教科書和收集的資料對提高學生翻譯水平有一定的限度,而且教師授課時也沒有把口譯和筆譯分開教授,把口譯和筆譯合在一起講授的情況比較多。所以學生雖然學了一年多的翻譯課程,但是缺少對口譯和筆譯的感性認識,畢業后走向社會從事口筆譯工作能力上存在很多不足。
3.教師缺乏翻譯從業經驗
翻譯教學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要求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和翻譯實踐經驗。一般老師在教授翻譯課程時,只是嚴格遵循課本,讓學生做翻譯練習,干巴巴地給學生講授,讓學生理解起來很難,而且缺乏對翻譯方法和技巧的講解,如果老師授課時能舉一些生動的例子,并把自己親自體驗過的內容當做例子給學生說明的話,學生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掌握也牢固,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翻譯的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因此,翻譯課程最好有豐富翻譯經驗的老師來擔任,但是具備豐富翻譯經驗的老師少之又少,因此翻譯授課還沒達到理想的效果。
4.韓語翻譯教學課程模式單一,學生實踐經驗少
翻譯課程是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課程,但翻譯課堂教學模式大多是老師講解,讓學生做練習,這種單一的授課模式,老師講解占了一半時間,導致學生實踐鍛煉機會不多。口譯的實用性更強,在課堂上做的翻譯練習過程畢竟是虛擬的,體會不到現場感、壓迫感、緊張感。以致于學生到了實際翻譯場合便會無所適從,人才培養定位同社會實際需求脫節。
5.缺乏文化意識的培養
由于文化的差異,原語與目的語在語篇方面不同,缺乏對目的語文化知識的沉淀,在翻譯時,常常會遇到一些生活常識、歷史事件、典故等方面的翻譯出現錯誤的問題。而我們在語言教學時,常常與文化內容孤立,造成在翻譯時會遇到各方面的問題。
6.漢語功底薄弱
一篇好的譯文,既要求對原文的理解正確無誤,又要求譯文通順流暢。因此,在把韓語翻譯成漢語時,要求具有較高的漢語水平。雖然漢語是母語,但在真正翻譯時,有些學生明白韓語意思,卻無法用準確的漢語表達出來,或者翻譯的漢語不通順,帶有“韓式漢語”的現象。
二、解決策略
1.重視翻譯課程,豐富教材內容
學校要加大對翻譯課程的重視程度,加大翻譯課時,無論從學生學習需求還是從教學目標要求,課時都應當適當增加,保證翻譯課程課時充足。老師在教授翻譯課,在做翻譯練習的基礎上,要讓學生了解翻譯理論,掌握翻譯方法和技巧。同時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教材內容,讓學生在中文字幕和韓語發音中找到同步翻譯的切入點,而且要將日常翻譯場景轉化到翻譯教材中,如特定的工作翻譯場景,激發學生翻譯的興趣,提高翻譯能力。
2.增加韓語翻譯教師的行業翻譯經驗
教授翻譯課程的老師應積極主動的增加翻譯經歷,提高自身翻譯能力,此外還應多開展校企合作,讓教師參與到企業的翻譯項目中。促使韓語翻譯教師找到課堂翻譯教學和市場需求的平衡點,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方式太單一,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教學方法很難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教學效果也不顯著。因此,要采取多樣的授課方式,把紙質教材和多媒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師生互動,從單一的課堂教學轉為多種形式的教學,利用多媒體、網絡以及視頻資料等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翻譯課程中應適當播一些視頻資料,先是播放一些有中文字幕韓文發音的影像資料,逐步播放不帶中文字幕的影像,讓學生根據視頻中的句子進行翻譯,由任課教師進行指導和點評,這種形式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鍛煉了學生翻譯能力的同時還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并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應加大PPT 課件使用的比率,將課堂內容的短句、譯文、學生課堂及課后翻譯的練習等資料結合到PPT課件中。在課堂上對各種案例找出其存在的錯誤進行分析,這種方式可以直觀地將每個案例中各種問題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令學生在自身譯文與案例的對比中找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出不足之處,注意到翻譯時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利用網絡平臺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翻譯是一項技能,知識向技能轉化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給學生提供了課外翻譯實踐的平臺。教師可利用網絡建立多媒體教學資源庫,根據不同學習模塊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網絡模擬情境中,進行大量的口筆譯實踐。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教師解決了課時不足的問題,學生培養了綜合翻譯能力和靈活處理問題能力。
4.重視翻譯實踐練習
翻譯課開設的學期少,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實踐能力訓練的機會也非常少。第一,在學校可以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創建翻譯工作室,開展韓漢翻譯比賽,電視劇配音比賽等,將課堂教學與課后訓練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第二,邀請經驗豐富的翻譯專業人士做講座,這樣的講座可以讓學生能夠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現場實際應用東西,有助于鞏固課堂理論知識。
5. 強化文化知識的學習
語言與文化關系最密切,文化依靠語言代代相承,語言依靠文化積淀演變。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兩國文化與語言的差距就凸顯出來,要做好翻譯工作,就必須先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將那些雙方難以相互理解的文化差異通過語言的翻譯進行消除。在翻譯教學中應讓學生多學習文化知識,中韓文化差異賦予韓漢語言鮮明的民族特色,學生缺乏文化知識的學習,翻譯時會出現語義空缺現象,也會出現誤譯的現象。文化背景知識的獲取是一個學習和積累的過程,翻譯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培養,加大文化教學的比重。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多去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和報紙、雜志,還要增加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及韓國文化知識的學習,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6.采用靈活的評價考核方式
課程學習評價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方位地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本課程采用過程考核和目標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過程考核主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作業完成情況、隨堂測試進行評價,并進行階段性測試,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力度,即增加學生的模擬實戰技能考核。教師在完成每單元的翻譯基礎理論、翻譯技巧的講授后,通過播放相關的翻譯錄像或翻譯資料等,要求學生觀看后分組討論,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發表,教師將發表的成績作為平時重要評價考核環節記錄備案。
韓語翻譯課程是韓語專業教學中的一門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重要課程,高職院校應重視翻譯課程,加快翻譯課程的改革,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作為教授翻譯課程的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翻譯技能,研究翻譯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職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胡翌丹,高職高專韓語翻譯課程定位及教學方法應用[J].科教導刊,2011(6)
[2]趙立紅,淺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日語翻譯教學[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2)
[3]王慶云.韓語專業翻譯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研究[J] 科技創新導刊,2014(10)
[4]德慶卓瑪,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7)
[5]安秀蘭,高職韓語專業學生翻譯職業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交際,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