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是互聯網技術及圍繞互聯網技術的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國內專家學者和一線對外漢語教師都在探討如何更高效地提高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質量,推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用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對外漢語教學;運用
漢語,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是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的重要方式。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漢語的使用價值也隨之不斷地增強。在漢語越來越受到國際重視的情況下,滿足世界對漢語學習日益迫切的追求也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需要一線對外漢語教師積極地應對所要面臨的問題,勇于創新,引進新的教學模式,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提高學習效果。
一 利用網絡教學,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利用網絡教學,一方面,外國學生可以在網上聽課,不受地域限制,就可以得到名師的指導,獲得適合外國學生個體需要的教材資源,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網絡教學可以幫助外國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降低了學習中的畏懼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外國學生出現表達上的錯誤,如果處理不適當他們就會用抵觸情緒來對付老師的糾錯。但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師生處于時空分離狀態,但又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流,這既增加了老師與學生間的有效溝通,同時也保護了外國學生的自尊心,從而減輕對漢語學習的反感心理。網絡教學的基礎是網絡平臺建設以及持續的技術支持服務。因此,筆者認為應創建一個多元、共享、交互的漢語國際教育公共服務網絡平臺,并設計不同標準的網絡視頻、錄音等課程,讓國外學習漢語的需求者有更多的機會按照自己所需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創新學習能力。
二 利用多媒體教學,增添學習的生動性。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來說,多媒體教學可加快外國學生語言學習的進程。語言心理學家認為,貯存與運用是語言習得的基本過程。對漢語學習而言,貯存主要是指在課堂上從教師的講授及書本教材中,通過模仿、理解、記憶,獲得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它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這是獲得語言技能的第一階段。而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同時作用于人體的多種感官,使大腦所接收的信息強度增大,這與人類的聯想記憶方式有相似之處,有助于外國學生漢語學習過程中貯存量的增加。
1. 多媒體在漢語教學中發揮不同的作用。
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門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都有應用。比如“實況聽力”、“學唱中國歌”、“中國文化”、“漢字文化”等等,其在不同課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著名的心理實驗:關于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 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就是說,如果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通過這樣多種感官刺激獲取的信息量,比單一聽老師講課強很多。
在“中國文化”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充分了解中國文化內涵和文化現象。筆者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發揮了其綜合性和超時空性的特點。例如在講授《中國文化概況》中重點旅游城市時,教師根據特定的主體制作PPT課件。通過PPT課件插入微視頻及講解員的解說,使教室里的外國學生仿佛置身于實地旅行之中,講解員聲情并茂講解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使外國學生全神貫注、目不轉睛,津津有味的品嘗中國文化大餐。多媒體技術就是這樣多種技術集合于一身,給外國學生提供視覺、聽覺于一體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與單純地聽教師講課比起來,獲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因此在中國文化課中加入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還做過著名的心理實驗,是關于知識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
在“漢字”教學中,多媒體手段的應用又起到了另一層作用。比如在講解漢字筆畫結構的時候,筆者采用視頻播放的慢、快、靜止等來演示漢字筆畫的書寫順序、運動軌跡和頓筆的運行方向。在講解漢字的造字方法時,采用獨體字圖片疊加或組合成另一個字。如三個人字的圖片,一個放上面,二個放下面,成“眾”表示人多就是眾。一個耳、二點、一張口、一個心字組成“聰”字表示耳朵聽、眼睛看、嘴會說、用心表達的人就是聰明人。這樣來幫助外國學生更快的記住和認識字,使漢字授課更加生動。
2. 構建有效的師生互動,提高學習能力。
傳統課堂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引入多媒體技術后,可以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發揮主體的積極能動性,提高教與學的效果。例如:在中國傳統節日教學中,講授七夕節時,筆者采用多媒體課件講解牛郎織女故事和詩文后,要求學生在課下進行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自主的通過互聯網查找與圣誕節有關的圖、聲、文等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再集中在課堂上展示并做對比交流學習。這樣的作業鍛煉了外國學生用中文查找資料及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對七夕節與圣誕節的比較,加深對中國文化知識的了解。這種外國學生親自參與的教學方法,使其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中國文化,突破了時空局限,增加了外國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全面提高了外國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對外漢語教學應充分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突破傳統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操作學生觀看的教學模式,形成互動性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多媒體教學方式音形俱佳、圖文并茂。通過多種感官刺激增強了外國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符合對外漢語言習得規律,應該廣泛應用。同時,對外漢語教學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將最新的信息技術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教材的編寫和課堂教學中,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質量。讓漢語在全世界奏響最華麗的樂曲,涂沫最燦爛的色彩,書寫最精彩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漢語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探析 唐燕兒
[2]新時期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漢語國際教育新思路 鄭艷群
[3]多媒體技術在大學實驗教學中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鄧重一
[4]多媒體對外漢語教學———21 世紀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手段 楊惠芬 張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