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成祖朱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大有成就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此他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而他本人所提倡和發展的民本思想,更應該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本文關于朱棣的民本思想,主要從他的“以民為本”和“重農”思想兩大部分展開論述,“重農”又下分為“寬賦”,“賑貸”,“抑奇巧”等思想,以便對其“民本思想”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朱棣;民本思想;思考借鑒
“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一項寶貴的精神遺產,它所倡導的“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等思想對中國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之所以會選擇“略論明成祖朱棣的民本思想”作為本文研究的題目,最重要的動力來源于對明成祖朱棣的欽佩和喜愛,想深入了解有關他的民本思想方面。其次,“民本思想”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對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后,關于朱棣研究的成果比較豐富,在學術論著方面,晁中臣《明成祖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佩琦《永樂皇帝大傳》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等等,對朱棣的一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學術論文方面,趙紅《論明成祖的海防政策在山東的實踐》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騰新才《朱棣的性格特征與蒙古戰爭芻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等等,而關于朱棣的“民本思想”,在學術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空缺,較多的人從大的方面來關注整個封建社會中的民本思想,或者是研究朱棣父皇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關于朱棣“民本思想”方面,還無人研究,這是一項研究空白。其實朱棣的民本思想也很值得研究。所以我將對朱棣的民本思想作深入的探討。
“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1](p105)《明史·成祖本紀》中的這段評論生動地概括了朱棣的一生。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期間經濟富庶、社會安定、國家富強,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永樂盛世”。而這一切和他的“民本思想”有很大的關系,朱棣的“民本思想”包括“以民為本”和“重農”兩個方面,下面將對這兩個方面展開詳細的論述。
一、以民為本
(一)朱棣“以民為本”思想的內容
明成祖說:“民者,國之根本也?!盵2](p1210)百姓是一個封建國家的基礎、根本,唯有鞏固這個根本,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朱棣認為“人君一衣一食,皆取之于民。”[3](p135)充分地認識到了百姓的重要性和統治階級對百姓的依賴性,肯定了他們在封建國家中的重要地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4]《尚書·五子之歌》)因此朱棣才會感慨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5](p104)即“農力于稼穡,毋后賦稅;工專于技藝,毋作淫巧;商勤于生理,毋為游蕩。貧富相鄰,鄰里相恤……相安相樂,有無窮之福。”[5](p127)
(二)踐行“以民為本”的思想
明成祖為了實現“斯民小康”的藍圖,也就是踐行“以民為本”的思想,朱棣提出了自己的治國之道,即首先是要獲取民心,得到百姓的信任與擁護?!昂槲淙迥辏?402)七月,朱棣對兵部大臣說道:‘朕初舉義旅清君側之惡罪,止奸臣數人而已。故將士人入城之日,市不易肆,軍民安堵。今為眾所推戴,嗣承大統,罪人皆已伏誅,嘉與萬方同樂。至治比聞在京軍民,猶有未喻朕心者,謂有復行誅戮之意,轉相扇惑,何其愚也!吾為天下之民皆吾赤子,豈有害之之心,且帝王刑法豈當濫及無罪爾?!盵6](p134)朱棣認為妖言惑眾者是非常愚蠢的,從進入京城后,有罪的人都已被懲治,而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子女,從來沒有加害他們的心思,只是希望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朱棣認為“要想獲取民心,使百姓歸順,就必須得知道百姓所厭惡的勞役,使農業不失其時,適當的減輕賦稅勞役,這樣下去,教化通行而風俗美,民心就會歸順”[2](p1211)其次是要安民養民,做到想民所想,憂民所憂,“未食則先思其饑也,未衣則先思其寒也”。[2](p1210)即百姓沒有食物時,能夠擔心他們會挨餓,沒有衣服的時候,擔心他們會寒冷,也就是要做到體恤百姓。朱棣曾說道:“治天下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治一方者以一方之心為心。朕居君位,夙夜念慮,未嘗忘民。每思飲食衣服百物之奉皆出民力,民或有寒不得衣,饑不得食,勞不得息,朕何忍獨安爾?!盵6](p123)由此看來,朱棣作為一位封建帝王,能夠懂得體恤民情,愛惜民力,知道百姓的重要性和統治階層對他們的依賴性,知道也只有這樣,才能鞏固統治,實現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
二、重農
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小農社會,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民是國家的主體。但靖難之役后,一片遭受戰爭摧殘的破敗景象擺在了朱棣面前,大量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這嚴重影響著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明成祖生于亂世,又親自經歷過戰爭,深知重農的重要性,也深知農事的艱難,他曾說道:“國以農為本,人之勞莫如農。三時耕獲,力殫形瘵。旱暵水溢,歲則寡收。”[2](p2147)因此,朱棣十分關心農業,把重農作為其恤民思想的主要部分。通過體恤民情,關心百姓,重視農業來恢復、發展明朝的經濟,最終實現國富民強,以此來鞏固統治。因此,明成祖朱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生產。
(一)寬賦
靖難之役后,人心思定,并且急需要恢復蕭條的經濟,因此,朱棣即位后就采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
寬賦即減免賦稅就是其中之一。“永樂元年(1403)十月,戶部尚書郁新等向皇帝報告道湖廣省的夏稅已經超過交租期幾個月了還未交足,要求責罰。而朱棣說道:‘賦稅是有定額的,但百姓收獲的糧食數量不同,田地的畝數也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作為父母官,應當體會百姓的艱難,雖然向他們收取租稅,不應當急于責罰百姓,急于責罰一定會有損百姓?!盵6](p123)“永樂四年(1406)二月,四川等地田地荒蕪二千六百七十余項,請求蠲免當地租稅。朱棣對戶部大臣說道:‘田地之所以荒蕪是因為百姓損耗過多,假如再向他們征收賦稅,百姓損耗的就更多,土地也就荒蕪的更多。因此可免除百姓的租稅,等到百姓繁衍生息,大量土地就會被開辟出來,賦稅也就會因此充欲起來。’”[6](p141)“永樂七年(1409)十二月,安邑縣上奏由于當地百姓逃跑,以致無人耕種土地,田地荒蕪,但還依然征稅并由里甲承擔,朱棣知道后對戶部尚書夏吉原說道:‘百姓有了土地才會上交租稅,既然已經逃跑,放棄了土地,租稅也就沒法上交了。假如令里甲代替上交租稅,一定會致使里甲破產,破產后也會逃走,這樣一來,上交的租稅就更不足了?!盵6](p139)因此,朱棣隨即下令停止征稅,并令其他地方有此現象的也停止征稅。
當發生自然災害時,明成祖更是積極應對,給與減免賦稅?!吧轿麾⑹峡h因連續幾年旱澇,導致糧食欠收,百姓生活困難。朱棣得知后,認為田地有恒定的租稅,農業才會安定,租稅才會定期照額上交,官員只知道科斂征稅。百姓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怎么會說連年旱澇,衣服糧食等基本的生活物資都沒有,又哪里會上交賦稅?!盵6](p141)“永樂十二年(1414)十一月,蘇松嘉湖杭五郡發生水災,蘇州、蘇江等五個府的官員請求征收一半的稅。朱棣對戶部尚書夏原吉等說道:‘民田被水無收未有以賑之,又可徵稅耶?!谑窍铝蠲獬@五府的稅收?!盵6](p142)
朱棣減免賦稅的措施適應了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使遭受戰爭創傷和自然災害的百姓重新安定下來,從而使殘破的農業生產能夠迅速恢復發展,這是朱棣重農的表現之一。
(二)賑貸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盡管明成祖孜孜不倦,希望“斯民小康”,但實際情況還是災荒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常有發生,因此,及時賑濟受災百姓,關系著大明的統治能否長久,所以朱棣非常重視賑貸?!坝罉啡辏?405)六月,朱棣命戶部尚書夏原吉,都察院僉都御史俞士吉等去賑濟蘇松嘉湖饑民。朱棣對此事感慨道:‘蘇州、松江、嘉興、湖州四個府的百姓連年遭受水患,現在舊的谷物已經沒有,新的糧食還沒收獲,老人小孩正面臨著填不飽肚子的情況,朕與愛卿等又怎么能夠只管自己的享受呢?’因此命令這四個府迅速開倉賑濟。[6](p146)朱棣希望大臣們能夠理解體會他自己那份憂民之心。
朱棣經常告誡地方官,發生水災、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時要及時上報朝廷,“一切民間利害,有當建革者速具以聞”[6](p146)不許隱瞞和坐視不理,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永樂十二年(1414)二月,從陜西傳來消息,鳳翔隴州的百姓正鬧饑荒,朱棣得知后對戶部大臣說道:‘水旱災害是世間常有的事,國家大規模地儲蓄糧食的作用,正是為了能夠防備不時之需,當自然災害發生時能夠救濟百姓,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朕多次下詔告誡官員要體恤百姓,現在百姓鬧饑荒竟然坐視不管,于是下令嚴懲這些官員。’”[6](p150)“永樂十六年(1418)七月,朱棣下詔嚴厲斥陜西布政司按察司,說道:‘陜西所屬的幾個郡縣已經連續幾年顆粒無收了,致使餓殍遍野。你們擔任方牧卻坐視不理,你們有此重罪又怎么能夠逃避,急速命令開倉賑濟,有耽誤的必誅不宥。’”[6](p151)由此看來,朱棣對賑濟的實施是很認真的。
當地方上發生自然災害時,一般是先上奏,得到敕諭后然后在賑濟災民,明成祖認為這樣往來會耽誤時日,有時災害來得很猛,就不能在按常規來奏報,否則就會帶來很大的損失?!爸扉次划斈?,北京刑部尚書郭資等報告,真定棗強縣百姓剛剛有了土地安置下來,卻蝗、旱災害不斷,流離失所者甚多,請求核實以便賑濟。朱棣知道后感慨道:‘民困如此,濟之當如救焚,拯溺少緩即無及矣。今遣人核實展轉往復非兩月不得,民命迫于旦夕,其可乎?’于是命令戶部迅速派遣官員賑濟。”[6](p144)關于“預備倉”方面,朱棣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制度,“永樂二十年(1422)三月,直隸、開州、徐州、高邑、靈壽、欒城等州百姓因災荒流離失所,好多甚至餓死,朱棣知道后嘆道:‘君以民立國,古人所以致雍熙之世……皇考置預備倉,出內帑易粟儲之以賑饑荒,此誠良法。然有司必至饑民嗷嗷始達于朝,又必待命下乃賑之,其餒死者已不逮矣。其令有司今后遇饑荒急迫,即驗實發倉賑之而后奏聞可也?!盵6](p152)即如果遇到災荒急迫,由地方官驗實后即可開倉賑濟,然后上奏。
如果遇到嚴重的災荒時,明成祖還會派朝中大臣親自前往賑濟?!坝罉范辏?404),蘇州和淞江兩府發大水,災情嚴重,朱棣派遣太子少師姚廣孝前往賑濟。臨走前,朱棣對他說道:‘不可為國惜費,蓋散財得民仁者之政?!盵6](p145)
朱棣曾經對大臣們說道自己之所以會大力賑濟的原因,“國家儲蓄糧食,一方面是為了供養國家,另一方面是為了賑濟百姓,因此,豐收時國家就大量儲蓄糧食,遇到饑荒則開倉賑濟。有田地有百姓,還擔心什!隋開皇年間發生大旱,餓殍遍野,但是,隋文帝不肯開倉賑濟,任憑饑民到處流徙。隋亡后,統計隋朝年間存儲的糧食,可供養國家百姓五六十年,儲存的糧食雖多,但民心不穩固,煬帝無道,最終隋朝滅亡,前車之鑒,以后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百姓受饑,應當立即開倉賑濟?!盵6](p147)即國家儲蓄糧食,是為了在災害發生后賑濟百姓。朱棣借鑒隋文帝、煬帝的教訓,大力開倉賑濟,使百姓能夠在自然災害發生后有了一定的糧食保證。所以,即使永樂年間災荒較多,但大都能夠得到及時賑濟,沒有對百姓和國家造成重大損壞。
(三)抑奇巧
明成祖統治期間國力強大,各地都會不斷地獻上祥瑞,以此來表明天下太平,國運昌盛。例如嘉禾、麒麟、某處降了甘露等。所以,“祥瑞”一方面使皇帝驕傲自滿的心理得到了滿足,另一方面也變成了官員巴結皇帝的一種方式。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大有作為的皇帝,他開創了一個永樂盛世,但面對自己的豐功偉績時,他不驕傲,不妄自尊大,因此,在面對“祥瑞”時,能夠以務實的態度看待,在多種多樣的“祥瑞”中,嘉禾、瑞麥等物明成祖最為重視,因為這意味著豐收,老百姓就可以豐衣足食,“永樂四年(1406)四月,南陽獻瑞麥,朱棣對禮部說:‘比郡縣屢奏祥瑞,獨比為豐年之兆?!谑亲尮┓钣谧趶R。”[7](p83)而對于那些奇巧之物,朱棣完全是另一種態度,看的很輕淡或者是拒絕接受?!坝罉范辏?404)七月,禮部尚書李至剛奏,今歲山東郡縣野蠶成繭,繅絲來進,請率百官賀。上曰:‘野蠶成繭亦常事,不足賀?!盵6](p156)朱棣認為野蠶成繭是很平常的事,沒什么值得慶賀。反而他覺得“使山東之地野蠶盡繭,足以被其一方,而未能遍及天下,朕之心猶未安也。朕為天下父母一飲一食未嘗忘之,若天下之民皆飽暖而無饑寒,此可為朕賀矣?!盵6](p156)他認為天下百姓都豐衣足食時,才值得慶賀?!坝罉菲吣辏?409)三月,交阯國進獻白象,泰寧侯陳圭率文武百官上奏請求慶賀。但朱棣對大臣說道:‘卿等但盡心為國為民以副朕望,白象世常有者勿賀。’”[6](p157)“永樂十二年(1414)九月,榜葛剌國王賽弗丁進貢麒麟,禮部上奏請求慶賀。朱棣感慨道:‘海宇清寧遠人向化,貢獻方物斯皆天與,祖宗之佑卿等,但當夙夜竭心輔治,以惠天下。天下既安雖無麒麟不害,為治其免賀?!盵6](p159)這些在朱棣看來都與太平沒什么關系,不足為意。在他看來,最重要的是國富民強,老百姓生活能夠安定。
明成祖朱棣的民本思想以及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諸多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當時,全國人口約五千一二百萬口,每年的稅糧大約三千一二百萬石,每年比洪武年間多征收約三百多萬石稅糧。所以,史書上多次提到朱棣朝時“賦入盈羨”的記錄?!盵8](p468)“永樂二年(1404),戶部報告廣西桂林府所屬全州,儲備糧食四萬三千八百八十余石,因為存放的時間久,部分糧食已經腐爛”[2](p493)“永樂十年(1412),四川按察司副使周南,重慶府所屬涪州并長壽縣,見積倉糧五萬余石,每歲所發不過五百余石,約可支百年。”[2](p1593)《明史》中這樣描述永樂朝是:“計是時,宇內富庶,賦入盈羨,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石外,府縣倉廩蓄積甚豐,至紅腐不可食。”[9](p1895)真有點像“斯民小康”的情景了!
三、朱棣“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的“民本三、思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影響
民本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盵10](《孟子·盡心下》)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盵11](《荀子·襄公》)等民本思想對歷代統治著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昭宣中興”到“光武中興”,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從“永樂盛世”到“仁宣之治”等,這些有所成就的皇帝大都遵循了這一民本思想。因此,正是這些帝王足夠的重視百姓,把民看作國家的根本,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使百姓豐衣足食,他們才能開創出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繁榮景象。這對擁有雄心壯志的朱棣無疑具有很大的影響,明成祖曾說道:“國之本在民”[6](p126)國家的根本在于百姓,百姓對于鞏固統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當然會非??粗亍?/p>
(二)繼承和發展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民本思想
朱棣繼承和發展了朱元璋的民本思想,朱元璋時時告誡子孫要愛民、恤民,“太祖吳元年(1367)十一月朱元璋去圜丘祭天地,世子朱標跟隨從行。太祖讓朱標親自訪問農民,觀看百姓的住房和飲食器用?;貋頃r,朱棣對他說道:‘你知道農民的辛勞嗎?農民每天待在田地里,雙手不離開耒耜,一年到頭辛勤勞動,不能夠休息。但他們居住的是破舊的茅草屋,穿的是粗布麻衣,吃的是菜羹糲飯,但國家經費都是靠他們維持,所以一定要讓你知道。”[12](p193)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為子孫作出榜樣。太祖經常對大臣們說道:“聲色之害甚于鴆毒,創業之君,為子孫所承式,尤不可不謹?!盵13](p3928)因此,朱元璋的重民思想肯定會對朱棣有所影響。
(三)由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決定的
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使剛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的國家又一次遭受重創,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等,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象。另外,當時普遍認為朱棣是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江山,名不正,言不順。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為了獲得百姓的支持與擁護,朱棣勢必要踐行“民本思想”。
小結
關于明成祖朱棣的“民本思想”,我們應該從兩方面著手認識。一方面,明成祖朱棣作為一位封建帝王,他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封建統治,因此,“民本思想”也是為此服務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朱棣有這種“民本思想”也是很可貴的。他使百姓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使社會各方面發展起來,做到了國富民強,從這一方面來說,又是值得肯定的??傮w來說,明成祖朱棣的“民本思想”應該給予肯定,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7《成祖三》,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4月第1版,第105頁。
[2]《明太宗實錄》,卷92,永樂七年五月庚寅,第1210頁。
[3]《明通鑒》卷14,紀14,明成祖永樂二年六月,第135頁。
[4]《尚書·五子之歌》。
[5]余繼登撰,《典故紀聞》卷6,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04頁。
[6]《皇明寶訓·明太宗寶訓》卷2《安民》,第134頁。
[7]廷玉等撰,《明史》卷7《成祖二》,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4月第1版,第83頁。
[8]晁中臣著,《明成祖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第468頁。
[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78《食貨二》,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4月第1版,第1895頁。
[10]《孟子·盡心下》。
[11]《荀子·襄公》。
[12](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卷14《開國規?!?,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版,第193頁。
[13](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136《詹同傳》,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版,第39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