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準扶貧與脫貧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性意義,是我國扶貧工作治理中的重要指導思想,對我國實現全面脫貧起關鍵性作用。我國在精準扶貧脫貧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仍存在精準識別困難、貧困戶參與度不高、扶貧脫貧低效率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精準扶貧脫貧工作的進展。因此,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完善,促進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精準扶貧;脫貧;精準識別;返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隨之,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國務院機構出臺了《關于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共組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對精準扶貧工作模式做出了詳盡的規劃,將對我國脫貧工作的成敗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在本文中的精準扶貧是與粗放扶貧相對,指向具體的貧困人口和貧困家庭,是一種針對當地實際情況與貧困戶具體情況,運用科學有效的扶貧措施對扶貧對象、扶貧工作實施精準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精準考核的治貧方式。精準扶貧適應新常態下轉型的需要,是促使扶貧工作提質、提效的有效途徑,有利于補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農村短板,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實現早日脫貧。
近幾年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貧困對象識別困難
首先是農民收入難以核算,其次是貧困地區的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增加了精準識別難度。再次是每位貧困農民、貧困家庭的經濟基礎不同,智力能力差別較大,導致幫扶要求千差萬別,個性化幫扶措施較難制定,精準識別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最后是人情關系等人為也會導致部分弱勢家庭被排除在精準扶貧的對象外,使精準扶貧難以做到“扶真貧”。
2.貧困戶參與程度不高
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和流動人口已經成為社會常態。至2013年末,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了2.45億,超過全國人口總量的六分之一[1]。而流動人口的主體為農民工,農民工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常住人口的減少以及農村空心化等系列問題,這也會對精準扶貧帶來巨大挑戰。另一方面,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充分,貧困家庭就很可能無法獲得相關信息,導致很多經濟非常困難的家庭因不知道何時申請、如何申請而錯失申報機會,沒有納入精準扶貧范圍。
3.脫貧難度較大
一是脫貧成效難以鞏固。由于大量貧困人口在經過政府扶持之后可能脫貧,但其抗病抗災的能力都十分弱,因災返貧的現象大量存在。二是我國目前的貧困區域大多數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扶貧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4.精準扶貧仍然存在低效率現象
一是精準扶貧、脫貧工作多部門協調進行,容易導致扶貧、脫貧效率低下。扶貧相關機構部門眾多,且各項審批權較為集中且層級較高,不僅使扶貧資源在傳遞過程中內耗較大[2],而且也會由于組織運行慣性和部門之間的協作問題導致精準扶貧管理的效率低下。二是基層干部素質不足,難以滿足精準扶貧、脫貧的工作要求。三是駐村干部對農村實際情況了解不足,影響精準扶貧效率。四是貧扶貧專項資金實行分塊管理,存在部門分割的態勢,有限的資金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合理。
5.缺乏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一是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有些地方根本沒有將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和具體方案提上工作議程,使得社會力量無法參與到精準扶貧的工作中來。二是一些社會組織缺乏社會責任感,主動參與精準扶貧脫貧意識不強;對精準扶貧脫貧的認識模糊,僅捐款捐物,處在松散的自發的狀態,缺乏全方位、有計劃的組織引導,實際效果不佳。
為了促使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最有效地發揮作用,克服目前精準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精準識別貧困對象
要科學有效地把貧困人口、貧困村精準識別出來,并根據識別情況逐村逐戶分類建檔立卡,確保底數清、識別精準,提高精準扶貧、脫貧效果。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精準核算家庭成員收入。要精準了解家庭情況,與戶主及其他家庭成員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生活質量狀況、家庭成員健康、子女讀書情況等,準確、真實地核算出貧困戶家庭收入。
2.加強政策宣傳,增強參與積極性
可以通過政策宣講、制作宣傳片、播放講解視頻等多種方式,普及精準扶貧的相關內容以及各項政策,使貧困家庭充分了解精準扶貧的政策,全面提高貧困家庭的政策知曉度,提高貧困家庭參與精準扶貧的積極性,使所有的貧困家庭都能夠參與到精準扶貧的工作中來,從而全面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和精準脫貧的實現。
3.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
完善扶貧信息服務系統,并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相關部門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對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內容、方式等進行具體化,使得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機制更加明確,促進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的廣度和深度。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等鏈接社會資源的優勢,依托社會力量,盡量拓寬扶貧資金的籌集渠道,以保障精準扶貧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和精準脫貧效果的提高。
4.健全扶貧管理機制
建立部門聯動機制、信息傳遞和處理機制、工作滯后處罰機制,促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降低精準扶貧工作傳遞的內部消耗,提供精準扶貧政策的執行效率;建立扶貧考核激勵機制,完善駐村干部機制;對涉及扶貧工作的各個部門的職能進行更加明確的界定,避免扶貧工作扯皮和推諉現象的發生。,
5.健全扶貧工作管理機制
一是扶貧對象動態管理。對貧困人口要實行動態管理,按照科學的標準,使穩定脫貧對象及時退出,新增扶貧對象及時納入,以期幫助到需要幫助的貧困戶;二是扶貧資金精細管理。要建立健全扶貧資金使用信息公開公示制度;要加強對扶貧資金的審計、監督和檢查;三是扶貧項目陽光操作。建立健全扶貧項目從選定推進到實施的全過程公開制度,定期對扶貧項目進行審計監督,加強對扶貧項目進展情況的督查評估。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2014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R].北 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4.
[2]王國勇,邢溦.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