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給企業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風險,對企業資產產生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我國于2006年2月正式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系統規范了資產減值會計問題。隨著會計改革進程的推進,穩健性原則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地位與作用逐漸得到明確和肯定。我國新頒布的資產減值準則,強化了穩健性原則的應用,采用了嚴格的穩健性原則計量模式及如何更好地在資產減值會計實務中應用穩健性原則。
【關鍵詞】:資產減值會計;會計信息;對策
在當前的會計實務處理中,資產減值會計還沒有得到較好的應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資產減值會計的核心思想和穩健性會計準則還沒有得到較好的認同。 企業往往基于自身的融資考慮或者其他角度的考慮,在會計實務中并不應用資產減值會計方法,這也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在資產減值會計應用中,首先應當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正確認識資產減值會計的內涵和應用意義。
一、資產減值會計的概念和理論基礎
資產減值會計概念。資產減值會計是指資產未來可能流入企業的全部經濟利益低于該資產現有的賬面價值,而在會計上對資產的減值情況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核算。其實質是用價值計量代替成本計量,并將賬面金額大于價值部分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或費用。
資產減值會計理論基礎。資產減值會計本身是出于會計穩健性的基本原則的需要,而且與會計理論基礎的演變而有著重要關系。初期的會計理論普遍認同會計信息的質量是以會計信息提供者為基礎的,也就是對于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評價是會計信息提供者做出的。而隨著會計理論的演變,當前的會計理論普遍認為會計信息質量應當是以會計進行使用者為基礎的,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投資者等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二、我國資產減值準備的現狀
1.資產減值計提比例具有隨意性
由于相關制度對減值準備的計提規定在不少方面還不夠明確,操作起來不好把握,給上市公司留下了太大的選擇權,因而公司管理層便可以不提或少提減值準備粉飾業績,增資配股,或者多提減值準備,操縱利潤。有關研究顯示,虧損性公司和盈利性公司相比,其計提的比例和比重較大,即在某個年度濫用穩健原則多提減值準備,一次性虧空,以待來年“扭虧為盈”。
2.信息披露不足
不少上市公司披露了減值準備的計提金額、計提比例、計提依據和計提方法, 但其披露只是對相關制度中相應條款的重復。資產減值準備的披露過于簡單,不利于報表的使用者清楚地了解造成資產減值的原因和資產的狀況。比如固定資產準則要求企業披露當期計提的減值損失和轉回的減值損失,無形資產準則只要求企業披露當期計提的減值準備,投資準則也只要求披露當期計提損失準備和期末市價。
3.會計信息質量失真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是對真實性、相關性、穩健性和實質重于形式等會計核算原則的充分體現,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業由于資產計量不實造成的浮夸資產和虛增利潤的現象。這樣使會計信息較為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客觀情況,但同時存在實踐中的操作不當或主觀操縱行為帶來負面影響。然而,新會計制度和準則對資產減值的確認、損失等問題只作了原則性的闡述,缺乏具體的操作說明,因而在會計實務上存在諸多難題。
三、完善資產減值會計的建議
1.完善制度建設
并使其在實務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國在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要充分考慮本國的社會、經濟、法律、會計人員素質等外部環境是否配套,謹慎地賦予會計選擇權,要借鑒國際會計準則有關資產減值的內容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資產減值準則。具體操作上,應注意切斷資產減值準備與公司考核評價指標之間的聯系,從而弱化上市公司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操縱盈余的動機。首先,改進“八項準備”計入損益的做法,設置“資產減值損失”科目,集中反映計提的“八項準備”。其次,改進對上市公司的考核評價指標,以營業利潤作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經營成果的主要指標。另外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引入“現金產出單元”的概念。現金產出單元是不依賴于別的資產組合就能為企業產生現金流量的最小的可辯認的資產組合,它的提出為分析資產的可收回價值提供可操作性。
2.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誠信,加強資產減值的獨立審計
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也就是說,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資產減值會計對會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加強會計業的監督管理,要求會計審計人員必須做到“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屈從和迎合任何壓力與不合理要求,不以職務之便謀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3.運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正確評價資產減值
運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辦法,全面了解企業各項資產,對資產質量進行分析,考察。企業的資產質量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獲利能力,對行業中各類型企業進行綜合分析,同時對企業多年數據的分析,健全、發展信息市場和價格體系市場,評價資產質量的差異。為了檢驗資產減值的合理性,盡可能對各項資產多指標測試,評價企業的資產配置,這樣增強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從而能夠準確評價資產減值。
4.增加減值準備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國際會計準則中,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方法、可收回價值的計量以及在財務報告中的披露等內容均作了詳細的規定,使其真正成為規范、統一、可操作性強的會計政策。借鑒國際準則,對符合我國國情的會計制度作適當的修改,特別是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詳細披露資產減值損失的發生、沖回其在報表中列示的項目,有利于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的資產總額、減值情況及管理水平,有利于財務指標的計算與分析,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對資產減值信息的披露要求更嚴格、更詳盡, 盡一步杜絕人為操作利用的可能,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決策有用,提高企業資產質量,增強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最終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同時符合企業的謹慎性原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制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 胡勇,張陶勇.資產減值會計探討[J].工業技術經濟,2003,23(2)
[3] 毛新述,戴德明.論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的統一[J].會計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