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隨著我國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各地區的自然環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汛期來臨的時候,為更有效地保障各項水利工程的建設、保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就應當修繕防汛墻工程。然而,防汛墻保護措施實施的穩定性與安全性也受到各類要素的影響,主要是洪水水位、地質特征以及潮位漲落等等,因此,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水利工程中防汛墻的建設。該作筆者主要針對防汛墻的監測及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水利建設工程;防汛墻;保護措施
所謂“防汛墻”,指的為沿河地面以上,用以阻止潮水侵蝕的墻式建筑物,例如我國的上海地區。因為上海市的大規模發展,造成了地下水開采過度,進而引發了更加嚴重的地面沉降現象,并造成了多次潮水侵襲與市區積水事故,因此上海市不得不開始設防,目的在于更好地應對每一次的汛期與臺風侵襲。
一、防汛墻的監測研究
(一)監測目的分析
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極其容易對周邊環境與防汛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要想更有效地確保防汛墻結構的穩固性與安全性,就應當在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展開必要的監測措施。借助及時有效的監測工作有助于找出施工環節中對周圍環境與防汛墻影響程度的變化,以保障出現危險時可以從容地應對,選用更具針對性、可行性的預備方案,減輕水利工程建設對其造成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若實際監測結果和預想出現偏差,則監測企業需要及時告知施工企業,并且可以盡早地通知到工程監理方、設計方以及業主方等,然后按照監測結果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對有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上報至主管單位,最終令每個單位均可全面、詳細地掌握工程項目的進展情況,并保障整個項目可以有序、順利地開展下去,使工程項目始終處在一個安全范圍內。
(二)監測的主要原則論述
若業主之前早已委托第三方企業負責具體的監測作業,則必須依托第三方數據與施工單位的監測數據,把二者的數據有機結合起來作為實時監測工作的基本依據。若缺少了第三方,就需要以施工方監測的基本數據為依托,對防汛墻的實時監測進行必要的防護。
(三)主要依據與規范
對工程施工過程進行定期的匯總,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防汛墻的使用狀況,也便于對它實行全方位的保護,我們應當對周圍環境與防汛墻可能發生的諸多問題,像位移、沉降以及裂縫等進行必要的監測。現如今,國內對于此方面的監測工作主要參考的法律規范包括:《工程測量規范》、《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坑基工程設計規范》等等。
(四)主要監測內容
為了達到最理想的監測效果,相關人員就應當對防汛墻進行更好的保護,持續不斷地對原有護岸進行加固操作,配合河道的疏浚、新護岸的建設等,當前我們主要借助下列兩方面對防汛墻進行防護:一方面,搞好對原有防汛墻位移、沉降以及裂縫等各方面的監測工作;另一方面,自覺做好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對周圍環境(建筑物群或者地面沉降等)的監測。
(五)監測工作者的具體安排
在實際的工程建設工作中,對監測工作者的安排必須按照所需監控的防汛墻范圍而定,這也是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條件。監測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對防汛墻各方面數據的監測結果作出及時的記載和整合。在一項工程竣工后,相關人員應當對防汛墻展開定期的監測,此時便可按照實際情況削減監測者數量與頻次。對部分工期較長的水利項目而言,若進行施工前的監測量較小,便可在初期削減監測者數量,在工程進展到后期時,適當增加監測工作者的數量,繼而有效地確保監測質量。
二、水利建設工程中防汛墻的主要保護對策研究
(一)基礎埋設比較深的防汛墻
開展防汛工作前因為其基礎埋設深度大,因此在護岸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很可能出現開挖力度過大的情況,進一步導致防汛墻兩側地下水水位的巨大差別,加之不斷增大的壓力差和主動土壓力二者共同作用,必然會引發上述各類問題。因此,在對此類防汛墻進行保護的時候,應于防汛墻與擋墻距離較近的地方,選取槽鋼支護的模式對防汛墻進行保護。如果出現防汛墻和開挖面二者間的實際距離超過最小安全距離的情況,則在此區段間可借助增加木樁進行垃鉚的手段對防汛墻進行更有效的安全防護。
(二)基礎埋設比較淺的防汛墻
此類防汛墻因為基礎埋設淺的緣故,其斷面也不大,在基槽被挖開后,比如開挖線距防汛墻過近等情況發生時,很容易對兩側地下水水位產生巨大影響,進而令防汛墻發生位移等現象,更嚴重的還會出現傾覆狀況。因此,相關人員應當加大對此方面的重視力度,在危險區域借助槽鋼支護的技術工藝,有效保護原有防汛墻。
(三)帶有樁基的防汛墻
這類的防汛墻原本就擁有很多方面的優點,譬如:結構牢固。然而,此類防汛墻同樣存在埋設深度過大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妨利用以上手段,增加木樁進行垃鉚,從而達到保護防汛墻的根本目的。此類方法一般是在防汛墻上設置保護鋼帽時使用的,在采取此方法時可將鋼板焊接或彎曲成II型,緊接著把它套在防汛墻墻頂位置,同時往防汛墻內部打入一個斜拉的木樁,通常為兩到四米之間,并且木樁頂部應當漏出表層半米左右,如此一來,才能夠更有效地保障防汛墻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四)設定、貫徹防汛墻報警搶險預案
依據國內對防汛墻的實際監測需求,施工方可在展開監測作業的時候及早找到各種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以便于及時告知監理方、設計方和業主方,接著通過交流溝通盡快構建起可行性、針對性預案,最終不斷強化對防汛墻的防護力度。具體如下:
第一,在出現各種危險情況時,必須盡快停止一切施工作業,并立即告知監理人,再次對防汛墻做出監測,若確實存在問題就必須馬上報警;第二,報警后,還應當及時通知設計方、監管方以及業主方,目的在于讓其擁有更充分的時間考慮解決對策;第三,若發生防汛墻排水不暢的情況,就必須考慮其具體成因,并采取相應措施解決由于積水過多對防汛墻構成的威脅;第四,無論是在工程項目建設前或者完工后,均應對其進行全面的監測,從而確保其監測質量;第五,不僅僅是報警階段,另外一些時間段的監測工作也不可放松,特別是上下游兩側堤岸,應進行強度更大的監測。在確定不存在任何問題的情況下,方可展開施工。
結束語
綜上,水利建設工程的施工必然會對周邊環境與防汛墻產生巨大影響,這樣一來就需要我們強化監測力度,選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預防和解決,更有效地保護防汛墻安全,最終提升整個水利工程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合,靳春青.水利建設工程中的防汛墻保護措施研究[J].研究探討,2016.
[2]羅杰.重慶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對耕地的影響及保護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