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暗戀桃花源》是臺灣導演賴聲川于1986年創作的話劇,至今31年來仍熱度不減,已成為一代人心中的話劇經典,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該劇采用戲中戲的結構,將悲劇和喜劇結合在一劇之中,是前所未有的古今悲喜融合的舞臺奇觀。本文將先介紹該劇劇情,然后從該話劇的人物魅力,舞臺美術,故事情節三個方面,賞析《暗戀桃花源》的藝術表現手法,探究該話劇的成功之處,希望能夠得出該話劇持續風靡的原因,并且讓更多人認識到這部話劇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暗戀桃花源》;戲中戲;人物;舞臺美術;情節
《暗戀桃花源》講述了因劇場安排出錯,讓急著演出的“暗戀”、“桃花源”兩個劇組在同一場地爭搶排練的機會,兩個劇組的排練彼此干擾打斷,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的劇情交叉銜接,形成了混亂沖突,又各自有序的局面?!鞍祽佟笔且粋€現實主義的現代悲劇,講述的是東北的流亡學生江濱柳與云之凡在上海相識相愛,由于社會局勢變化而不得不移居臺灣,直到生命彌留之際還在思念尋找著云之凡?!疤一ㄔ础眲t是一個有浪漫色彩的古代戲劇。武陵漁夫老陶,其妻春花與袁老板私通,老陶憤然出走,來到桃花源,見到了兩個很像春花和袁老板的人,三人度過無憂無慮的時光,老陶仍掛念家中妻子,回家發現,春花與袁老板的生活已破敗不堪?!栋祽偬一ㄔ础肥乔八从械墓沤癖踩诤系奈枧_奇觀,它打破了傳統的單線故事結構,讓舞臺回歸到舞臺本身的意義,讓截然不同的戲劇風格元素得以共存并相互碰撞,是“突破時空的實驗”[1]。
一、人物真實生動
“桃花源”是發生在中國古代的奇幻故事,“暗戀”的故事背景在上個世紀,但這兩個故事卻具有超越時空的感染力。因為故事中的人物感情真摯飽滿,真實生動,容易引發觀眾共鳴。有如下三個原因。
第一,典型的人物關系。在“暗戀”這個故事中,主要人物之間是典型的三角戀關系,江濱柳思念著云之凡,異地戀的單相思在現代社會極為普遍;江太太默默地守候著江濱柳,“備胎”的人物設定也足以輕松博得觀眾同情共鳴。悲劇都是好人與好人之間的事,這個愛情悲劇中每個人都是犧牲者,都因愛情與現實的矛盾而煎熬。愛,便要付出代價,這便是悲劇打動人的地方。除此之外,“暗戀”這個故事中還體現了不同代人愛情觀的變遷。劇中護士曾說她和前男友剛分手不久就已經忘了他的樣子,這也是某些當代年輕人愛情觀的折射?!鞍祽佟钡那楣澐浅:唵?,但是可以說每個人物都塑造的非常飽滿,每個人物都象征著對愛情的一種態度,有迷失在回憶中的人,有逃離出回憶的人,有拋棄回憶的人。人物支配情節,故事也就有了生命力。在“桃花源”中,老陶、春花、袁老板之間的愛情則毫無浪漫可言,每個人都被不堪的生活折磨的狼狽不堪,老陶木訥抑郁,春花粗俗刁蠻,袁老板油嘴滑舌,并不完美的他們都向往著美好太平的日子。這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人們。
第二,現實的人物矛盾。李健吾曾說,任何一樣單獨的技巧都不能把作品變成藝術,而生活卻可以?!鞍祽佟边@個故事通過兩個場景,就把人物的一生的悲歡都體現的真實,自然,有層次。既有回憶中的浪漫的愛情,又有相濡以沫、質樸的夫妻之情,還有人面對死亡和衰老的無奈,貼近普通人的悲歡離合。除此之外,歷史背景的再現也能勾起一代人的家國情懷,映射出臺灣同胞對大陸的思鄉之情。在動蕩年代中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更體現了人生的無常,命運的捉弄。“桃花源”則更具有柴米油鹽的生活氣息,它是一場披著奇幻色彩的婚姻鬧劇。當愛情的激情褪去,生活的煩惱日漸增多,春花拋棄了既貧窮又有生理問題的老陶而選擇了有錢的袁老板,這種抉擇和心理矛盾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極為常見??梢哉f,“桃花源”的故事映射是現代夫妻的婚姻矛盾。
第三,含蓄的人物情感。作為一個現實悲劇,“暗戀”中人物的表演自然,寫實,沒有一般舞臺表演的夸張效果。話劇最后江濱柳和云之凡久別重逢,已是物是人非。此處可以說是整個話劇最動人之處。對于重逢的形式,我們怕的不是殘忍,而是平庸。編劇深諳此道,兩人一見面一直在噓寒問暖,情感非常克制微妙,直到最后臨走才敞開心扉。這樣的處理更能引發共鳴。云之凡最終沒有堅持等江濱柳,并一度逃避與其聯系。這樣的設計避開了俗套,讓江濱柳的單相思更增添了悲劇色彩。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人物,即沖上舞臺尋找劉子驥的瘋女人,這個女人來自哪里?劉子驥和她發生了什么?到底誰是劉子驥?這些問題一直到劇中都沒有給出答案?!短一ㄔ从洝分袑懙溃骸澳详杽⒆芋K,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迸丝嗫嘧穼さ氖翘諟Y明虛構的人物。這樣的尋覓是一種象征,沉醉在外人看來荒誕的尋覓中卻不自知,這也是反映了現代人的一種精神面貌。自己的追尋的珍貴,他人怎么會真正懂呢。從更抽象的角度看,這個人物有著現代身份,卻一直在尋找古代的虛構人物,讓人看不到緣由,也看不到意義,角色心中無比悲傷無助,外人看來卻覺得滑稽好笑。她在該劇中更像一個符號,自身充滿了古與今,悲與喜的碰撞融合。
《暗戀桃花源》中的每個人物,都在一個尋找的狀態[2]。無論是“白色的山茶花”、“桃花源”還是“劉子驥”,都寄托著劇中人物對美好幻想的癡迷,每個角色的心中都有牽掛的人,因為難以忘懷而備受煎熬。忘記,還是繼續尋找?是與卑微的現實妥協,還是為遙不可及的美夢而守候?這是導演給觀者布下的謎題。值得每個當代人回到現實中深思。
二、舞臺效果虛實相映
《暗戀桃花源》的戲中戲結構不同于傳統的形式,它不僅增加了觀眾觀劇的快感,更營造了美輪美奐的舞臺效果,它將虛實相映的效果發揮到極致,編者設定的排練現場的前提,使得戲里戲外的故事在舞臺上同時上演,在每段戲排練的過程中,會同時進行其他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演員在舞臺前方排演劇目,工作人員在舞臺后方修補或搬運道具?,F實和戲劇的界限在一個舞臺上便清晰明了。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桃花源》中悠悠落下的粉色花瓣,它從幽靜浪漫的桃花源飛出來,飄過劇團們爭奪排練的舞臺,最后落在“暗戀”寂寞冷清的病房的地板上。話劇最后江濱柳和云之凡在灑滿花瓣的地上最后重逢,一地的粉紅色映照著這對曾經的情侶彼此悲傷不舍的眼神。曾經最美好的年華,也如同散落一地的花瓣,再也回不去了。兩個話劇的輪番上演,戲外充斥著混亂和浮躁,戲內卻達到一種和諧和平衡。
除此之外,很多值得借鑒的舞臺設計,“暗戀”中有一幕回憶中的秋千路燈就放在病房的后方,江濱柳在病床上夢回上海,從床上下來走到秋千旁邊。又拿著夢境與現實在舞臺上同時出現卻不會讓觀眾誤解,產生了虛實相映,似夢迷離的效果。再有,“桃花源”中老陶進入桃花源的過程體現了中國戲曲的“虛擬化”特點,雖然沒有船的道具,但演員借用肢體語言,通過表演模擬布景,沖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阻礙,虛擬的表演程式使觀眾和演員都沉浸在“約定俗成”的想象世界中,這樣的手法讓舞臺頓增趣味,強化了角色的個性。
“桃花源”中還有一處非常有趣,就是被子的運用,袁老板送來了一個棉被,三個人把棉被豎了起來,象征著三個人躺在床上,袁老板和春花一邊調情一邊糊弄起疑的老陶,一張被子就把三個人的關系直接有趣地表現出來。給觀眾提供了一個“俯瞰”的視角,這是一種突破話劇觀眾固定視角的有趣嘗試[3]。
三、故事情節含義深刻
《暗戀桃花源》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突破傳統,讓舞臺還原到原始的意義,以話劇排練的方式展開戲中戲的結構,風格迥異的悲劇和喜劇輪番上演,讓觀眾中在“暗戀”和“桃花源”的情節中流連,產生一種”穿越感”,當一個故事剛進行到引人入勝的部分,就會有另一個故事強行插入,兩個劇情相互掩映連接,多條線索和懸念一直牽動著觀者的興趣。在劇中高潮階段,兩個劇組同時出現在舞臺上表演演員的臺詞相互碰撞,產生了有趣的喜劇效果。然而兩個故事主題上又殊途同歸,相互映襯,引人回味。
“暗戀”的愛情之所以令人動容,就是因為人物在時代浪潮中的無奈命運,情節的一次次巧合造成江濱柳和云之凡的一次次錯過,兩個人被命運裹挾,在多個城市奔波遷居,直到臨了重不能見一面。直到最后才發現兩個人的家就在臺北,就只有20分鐘的車程。倆人一生的追尋思念,走不過臺北兩個小區之間的距離。送了多少信,都寄不到心上人的眼前。編者用這類情節層層鋪墊,才有了最后重逢的感動。
“桃花源”則用喜劇的方式,表達了一個更為深刻沉重的話題,那就是對殘酷現實的順從。老陶的出走是為了逃避殘酷的現實,為了解救自己的心靈,但即便到了桃花源,他依舊難以忘記現實的紛擾,選擇回到原來的生活。結果,春花與袁老板的生活并沒有他們期望的那樣美好。老陶在桃花源中學會了“放輕松”這樣自我麻痹的方法,然而在真正的殘酷現實面前,他依然難以承受。那片美好的樂土他再也找不到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最后老陶在混亂的家中崩潰,仰天長嘯,這一幕讓沉浸在這個表面喧鬧的喜劇之中的我醒悟出來,好像突然懂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沒懂。也許老陶在說,原來這才是生活,永遠艱難。那個無憂無慮的世界,永遠不會是現實。什么詩和遠方,不過如夢一場。之后回想起桃花源的故事,不禁感想,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是不會隨著人的心態而改變的。人總有一天會從幻想的美好中轉身,茍且于殘酷的現實。美麗的夢轉瞬即逝,殘酷的現實,卻需要用一生來習慣。但是起碼,我們從未放棄對美好世界的向往。
戲中的兩個導演曾一同在舞臺上相互批判對方的劇,這個情節很有趣,《暗戀》導演覺得《桃花源》太惡搞,很可悲;而《桃花源》導演覺得《暗戀》太狗血,很可笑。看喜劇想哭,看悲劇想笑,不應該是我們的感官出了大問題,而應該是生活出了大問題[4]。兩個導演的辯駁,象征著喜劇與悲劇的交叉疊合,當我們發現,喜劇中那些滑稽的,倒霉的,被諷刺的角色,就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樣子時,不免有些悲酸味道。當我們發現,悲劇中人物經歷的太過曲折,和我們的生活一樣被命運戲弄,不免無奈苦笑一聲。悲劇喜劇的界限,便不那么清晰了。或悲或喜,都是生活。
結語
《暗戀桃花源》的臺詞通俗易懂,舞臺風格真實自然,笑點明顯頻繁,悲情部分也十分動人,劇情直白清晰,悲喜故事穿插的結構也讓劇情一直保持趣味和懸念。即便是在第一次接觸話劇,話劇欣賞能力較低的觀眾之中也很受歡迎。而《暗戀桃花源》作為經典的話劇,憑借獨特的故事和形式,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知名度,讓很多已經看過該劇的觀眾仍會希望再次觀賞。該劇已經成為話劇愛好者的一種情懷。這也應該是《暗戀桃花源》30多年仍然廣受歡迎的原因。
注釋:
[1]彭耀春.集體即興、時空交錯與對立互動 論賴聲川的戲劇《暗戀桃花源》[J].五彩論壇,2001,03:58
[2]孫希娟.《暗戀桃花源》主題意蘊探微[J].文藝爭鳴,2012,12:146~149
[3]甘小二.語言的織體 《暗戀桃花源》分析[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3:75
[4]大舞臺.《暗戀桃花源》賞析[J].戲劇大舞臺,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