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是路遙上世紀80年代轟動文壇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作品自出版以來,深受大眾喜愛,研究者們寫了許多著作和論文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文通過對這一悲劇人物形象的分析,從而警示我們:無論是對人生道路的選擇,還是對命運的把握,我們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走好人生之路。
關(guān)鍵詞:《人生》;高加林;悲劇形象
一、理想追求的悲劇性
人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挫折,高加林也不例外。文章開始就寫大隊書記高明樓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擺脫做農(nóng)民命運,殘忍的把他的教師職務(wù)替換掉,使他一下子成為了農(nóng)民。這是高加林人生的第一次轉(zhuǎn)折,也是高加林悲劇的開始。他雖然是農(nóng)民的兒子,生活在農(nóng)村,但從小嬌生慣養(yǎng),完全沒有做好當農(nóng)民的準備??墒菤埧岬纳顓s給他開了一個玩笑,他真的做了農(nóng)民。這一沉重的打擊使他陷入了悲痛,他的人生從此陷入了低谷。這時,善良的巧珍姑娘和德順爺爺出現(xiàn)在他的生命里,給他關(guān)愛,使他意識到生活還是美好的,有希望的,他不應(yīng)該害怕農(nóng)民的生活,因為他本來就屬于農(nóng)民。于是,他止住了悲痛,開始接受新的生活。但是,高加林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不甘心在農(nóng)村待下去,他想走出農(nóng)村,去大城市發(fā)展自己,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于是他時常在大腦里想象繁華熱鬧的大城市,以此來滿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實現(xiàn)其“城市夢想”。他叔叔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回來以后,使他的生活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他間接地通過叔叔的關(guān)系,到縣政府當了通訊干事,這時,他的“城市夢想”終于可以實現(xiàn)了。在當通訊干事的日子里,他很努力,工作也做得很好,得到了上級領(lǐng)導的表揚,這使他對生活充滿了信心。但是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正當他享受著自己的“城市生活”的時候,找關(guān)系的事情暴露,他又回到了農(nóng)村。此時的他,事業(yè)又化作了泡影,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沉重的打擊。這也許就是他無法避免的悲劇。
二、愛情追求的悲劇性
“當愛情在一個人的身上蘇醒后,它的力量是強大的,就算是被生活傷害得遍體鱗傷,愛情也可能使他精神煥發(fā),對生活充滿希望。” 《人生》中高加林的愛情生活是小說中一條重要的線索。高加林在教師職務(wù)被頂替后回到農(nóng)村,善良的巧珍給了他愛情,使他走出困境,重新振作起來。但當他進入城市,遇到自己的初戀黃亞萍,他又卷入了另一段愛情中。愛一個人是沒有錯的,但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把愛情當作向上爬的工具,這是不道德的。在高加林的愛情世界中,他是矛盾的,他對黃亞萍有感情,但他更愛巧珍。在利益的面前,他最終放棄了對自己情深意重的巧珍,選擇了黃亞萍。在這里,高加林心靈深處暴露出一種利己主義思想,這也正是他悲劇的根源所在。
如果城鄉(xiāng)之間沒有差距,高加林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人生。如果高加林沒有通過走后門去縣城工作,而是在家務(wù)農(nóng),也許他和巧珍會擁有美好的婚姻。如果他是一個城市人,也許他和黃亞萍的愛情也會很幸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qū)е铝怂谋瘎∧兀?/p>
三、 高加林悲劇的成因分析
高加林自尊與自卑的矛盾性格,是他人生悲劇的原因之一。高加林接受過新思想教育,血氣方剛,熱情奔放,有追求自身發(fā)展的愿望。從小父母就供他上學,使他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這使他感覺到在這黃土高原上,他并不比別人差。在他被迫下崗后,他就發(fā)誓,他一定要比高明樓強??梢哉f他是一位心高氣傲的青年,他有更大的抱負和想法,不能滿足于在這個縣城所達到的光榮。高加林的這種強烈的自尊和桀驁不遜的性格是他人格魅力所在。 高加林的優(yōu)秀,使他具有很強的自尊心,但是自尊心太強也會使他靈魂扭曲。因而在他的強烈的自尊心背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種隱藏得更深的自卑感。高加林高考落榜后,為了生活,他被迫去縣城賣饃,但不巧的是,他遇見了高中的老同學黃亞萍和張克楠,由于社會地位的差異,使得他們之間的對話非常敏感。無論他們說什么,只要觸碰到高加林那根敏感的神經(jīng),他都會覺得別人是在炫耀。對于一個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確立,并且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高加林來說,自尊和自卑彼此排斥卻又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必然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輩的影響,自身具備了黃土地農(nóng)民所具有的那種樸實的傳統(tǒng)美德。當他第一次被迫回到農(nóng)村的時候,他的生活變得很節(jié)約,他不愿意增加父母的負擔。在勞動時,他的手都磨起了水泡,磨出了鮮血,可是他仍然堅持著。在縣城掏糞時,哪個廁所要是沒糞了,他就會顯得特別失望,哪個廁所糞多,他就會特別高興,就好像發(fā)現(xiàn)了金子一樣。這些都表現(xiàn)了他樸實的情感。正因為這種樸實的精神,才使巧珍和他走得更近,也正因為這種精神,使他主動去田里給父親幫忙,幫母親做家務(wù);也正因為這種精神,使他開始對這片黃土地產(chǎn)生了感情,使他慢慢覺得農(nóng)村的生活也是很美好的。他生活得忙忙碌碌,完全就像是一個莊稼漢的樣子,像一個樸實的黃土地農(nóng)民。
但是,高加林是一個有理想抱負的人,他一心想要沖出農(nóng)村,到大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抱負,他要比別人強。在高加林看來,他這樣做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是為了追求他的理想。高加林內(nèi)心樸實和虛偽的情感,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從而形成這一人物的復雜性。但是,他的人生悲劇更多的是內(nèi)心的虛榮心造成的。
高加林從小在縣城上學,看到了城市的發(fā)展與進步,但是他卻生活于落后的農(nóng)村。因此,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勇敢的向傳統(tǒng)的社會習俗發(fā)起了挑戰(zhàn)。在順境中,高加林表現(xiàn)得無所畏懼,積極上進,具有一種勇敢的精神。但在逆境中,他又往往表現(xiàn)得很脆弱。高加林是自信的,但當現(xiàn)實阻止了他的發(fā)展時,他便一蹶不振。 高加林是一個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生活閱歷還不豐富的知識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積極面對,只會痛苦、流淚、抱怨、后悔,也正因為這樣,才導致自己的悲劇。高加林的悲劇是必然的。他的追求過于盲目,缺乏正確的指導,這只會導致悲劇的人生。
四、高加林形象對當代青年的啟示
一部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要將社會真理、生活的意義以及倫理道德觀念準確的傳達給讀者,就必須借助作品中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融化。文學的教育功能就是讀者能夠從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寫中,在思想道德的情操上受到啟發(fā)。對于當代青年人來說,青年時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處于這段時期的我們由于剛剛步入社會,社會經(jīng)驗還比較缺乏,對社會以及自身的認識還比較淺薄,常常無法對自己進行一個準確的人生定位。新時期的青年,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誤區(qū),常常帶有很強的虛榮心和功利傾向。同時,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又常常會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使自己不會誤入歧途,路遙筆下的高加林形象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
當代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對于理想的追尋是普遍、共同的現(xiàn)象。但是,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其結(jié)局是不同的。當今的社會流動速度不斷加快,大量高加林般的城鄉(xiāng)“邊緣人”不斷涌現(xiàn),面對變革大潮,人們在生活中, 有的青年人往往把一個好的職位、一個好的愛人都叫做理想, 即把個人所想得到的一切都叫做理想。其實,這只是一種狹隘的個人理想。理想的內(nèi)涵是深刻的,如果個人愿望對社會的貢獻越多, 那么就會顯得越高尚。反之,如果只是為了個人的利益,那么就會顯得低下。高加林就是因為把個人的利益看得太重,只重視個人愿望,而忽略了社會理想的成分,所以最終難免失敗。
參考文獻:
[1]路遙.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8月.
[2]李美皆.人生的當下意義[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8年1月.
[3]李慧.高加林的成長悲劇解讀[J].文學研究.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