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歌行》是漢代比較有名的樂府詩,其是經過東漢樂府機關收集并且被很好保存下來的一首流傳在民間的詩歌。其與漢代其他的文人的創作手法略有不同,詩中不但不提倡及時行樂,同時還提出了與其想法的觀念,可以說這首詩是當時那個時代非常可貴一個作品。其自身的主題非常的鮮明,并且詩中的很多句子也被當代人作為鞭策自己努力向上的座右銘。
關鍵詞:樂府詩;藝術手法;現實意義
東漢后期,有很多關于人生的問題,鞭策了人們不斷討論的題目。人們開始真正的了解到人生的短暫以往所追求使用求仙的夢醒了,也真正的破滅了。因此在那一時期的詩文中經常會出現對于人生感嘆的句子。因此在那一時期出現的《長歌行》則成為了一種是奮發努力,有所建樹的態度的代表。基于此,本文關于《長歌行》進行相關的研究。
1.《長歌行》的研究寫作手法
《長歌行》可以稱之為一首理趣詩,這里我們所指的“理趣”主要是說一首詩使用一定的藝術形象去對哲理進行表述,使得人們在對詩詞進行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啟迪。因此這種詩可以說不但有詩情同時還富有一定的哲理。進行這樣詩的創作,如果僅僅是簡單的說教,那么就不能將其叫做詩了。
就全詩來說,如果沒有說教和以及洞的概念化的問題,在進行閱讀的時候能夠帶給人們一種非常自然的、一氣呵成的感覺,并不會就得覺得其中的說教非常的牽強。這正是因為作者是運用的比喻形式非常的打動人,而并不僅僅是使用抽象概念去作為教條對世人進行訓導的緣故。詩里使用的形象主要都是來自于一些有著永久性的大自然,比如對于植物自身的生長和掉落以及陽光的照耀,和時間的長河,海納百川等等,可以說都是這樣表達的。假如全詩將文末的兩句直之間的去提出,那么只需要三兩句詩歌就可以完成了,可是那卻僅僅是一種標語以及口號,并不會帶給人們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也不會起到催人奮進的目的。
2.《長歌行》的現實意義
當今的青少年就想園里的葵菜,可以說這在享受著社會以及家庭帶給他們的各種照顧和保護,并且這些青少年都在接受著非常好的文化教育和各種培訓,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也成為了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社會以及家庭都在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為他們打造一個非常優越的條件。可以說作為父母的都愿意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成就獲得很好的發展能夠健康、快樂的發展。同時在發展的同時還并不比其他青少年弱所以給予他們非常多的甚至是超出自身能力的成長條件。詩中一個“待”字,可以說包含了詩人非常多的期望,同時也很好的顯示出了家長自身的期盼之情。可以說也正是詩人所表達的無私的愛和給予。可是當前有非常多的青少年年在享受著家庭社會給予的包容以及溫暖的同時,不知道他們自身會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逐漸的變老? 在當前這個將物質作為信仰的的社會洪流中,有很多青少年都是忙于享受著,甚至是有著本是自身年齡不能夠享有的東西。他們肆意的揮灑著自身的青春自由而逐漸的淡忘了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規則。過度的虛度青春年華,最后還會覺得時不待我; 同時還有一些青年雖然口中不同的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卻不明白只有李白這樣的天才才能夠發出這樣的一種感嘆,又有幾個人能夠感知到“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哀愁,當前有一部分大學生經歷了十年的寒窗苦讀,一旦進入了大學生活卻忘記了自身的所有,并且不去珍惜自己的大好青春任意的揮霍,經常是流連在網吧和各種社會生活中。“業精于勤荒于嬉”這句話哪個大學生不知道,可是又有幾人真正的認識到了其中的含義。當前對于青年人的評價有很多的標簽,其中比較明顯的標簽就是幾幾后比如“80 后”“90 后”,但是這一種標簽到底是對于我們的一種褒獎還是……,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在我們身上的確是有著非常多各種各樣的問題,祖輩勤勤懇懇的奮斗精神、吃的苦、受的累的品格、身自尊、自愛的品德開始逐漸的被同化和曲解。
也難怪有人稱他們為“月光族”、“啃老族”,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奉獻,更不懂得感恩。當我們費盡心思為學生爭取到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時,有多少同學理解我們的苦心,他們在參加工作時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加倍努力工作,而參加工作沒幾天卻拋棄了爭取到的機會,隨之而來的是抱怨: 工作單調、枯燥。
設置還會有一些,對于前人所創造的機會并不珍惜,渾渾噩噩的混日子,最后踏入了犯罪的道路。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有一定會老去,就好像園中栽種的葵菜在引來瑟瑟風來臨的時候,自然顯得兩鬢斑白。當前已經習慣了優越物質生活的青少年,總覺得青春是永遠都會流失的。將年輕作為自己的資本,可是這種資本并不是用來揮霍的,這種資本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還是應該苦練自身的本領,不去放縱消耗所擁有的資本,放縱自己就是虛度年華。
當多年之后生命到了“垂垂老矣”的時候在去標示出自身的感嘆,那又有什么辦法去改變呢,因為那時候青春已經逝去,不要相信什么雞湯只要心靈不老青春就猶在,當你身體不能夠滿足你的思想時,談什么青春。這首2000 多年前《長歌行》就已經開始告誡人們: 時不我待,發憤圖強。
自然界的時序可以說一直在交換,轉眼春天到了轉眼秋天又來了,園中葵和萬物都經歷了春天的發芽和夏天的生長,到了秋天在收獲的季節,該得到的得到了該成熟的成熟了,以往生機勃勃的葉子開始枯萎,活力已經不再了。人生也是這樣,從嗷嗷待哺到青春勃發,直至死亡,這也是一個不斷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能夠改變的自然法則。詩人使用“常恐秋節至”去闡述其對于“青春”稍縱即逝的這種珍惜,其中提到了一個“恐”字,這也展現出了人們對于自然法則的一種無奈,也就說明了青春并不是永遠不流失的。接著又在時序的更替上想到了宇宙的無盡時間以及無垠空間,時光和東流的江河,一去不復返。通過時間上的尺度去對人人們自身的生命也是楊的老死之后不可以再生進行感嘆。在這也的一個永恒的自然面前,人更不值得一提,人就好比是葉子上的一個朝露,當太陽出現就會很快的消失,那么人不就正如青青葵葉,在見到秋風的時候就變得枯黃并且凋謝了嗎?
詩歌從對于宇宙進行探尋開始轉為對于人生生存價值的思考,最后得出了這一的一個哲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令我們心弦為止顫抖的結論,結束全詩。這一警句渾厚深厚有力,并且深沉并且包含了非常多的蓄意,就好像一直長鳴的洪鐘一般,深深的觸動了讀者,鞭策著讀者。
結束語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可以說多年來,這一句不朽的格言一致都在鞭策著很多立志有創一番事業的人去很積極的獻身; 可是當前伴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應該對于這句華中的誡訓重新的去進行定義,它也應該變成目前一些志奮斗事業的青少年座右銘。
參考文獻:
[1]趙大鵬.中國古代文學(上)[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明]胡應麟.詩藪[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3]厚德.一名教師的自責、道歉與思考[N].中國青年報,2006-12 -08.
[4]孔子.論語·子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