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出現的偉大作家,索爾仁尼琴以其豐富的作品,深深地吸引著各國讀者。本文通過對其作品《馬特遼娜的家》中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試探討索爾仁尼琴在小說創作中的人物描寫方面表現出來的獨特個性。
關鍵詞:《馬特遼娜的家》;人物形象;創作特點
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1918-2015),20世紀俄羅斯杰出的作家之一。被俄羅斯人民譽為“俄羅斯的良心”,同時他也是持不同政見者?!耙驗樗谧非蠖砹_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索爾仁尼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二戰時的擔任蘇聯炮兵連長,因勇敢獲得二枚勛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薩克8年,此段經歷后來成為他集中營作品的主題。他的作品有《伊萬·杰尼索維奇的一天》、《馬特遼娜的家》,長篇小說《癌癥樓》《第一圈》長篇紀實文學《古拉格群島》,這些作品繼承了雨果和托爾斯泰十九世紀的人文傳統,描寫了作者所處時代,底層人民的悲慘遭遇,結合了自己的八年勞改生活的經歷見聞,揭露了斯大林時代勞改營生活。無一不表達出作者對人生、對社會、對歷史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將對索爾仁尼琴的的作品《馬特遼娜的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簡要分析。俄羅斯作家阿斯塔菲耶夫曾這樣評價這部作品:“《馬特遼娜的家》是短篇小說的登峰造極之作?!?/p>
一、命途多舛的圣母形象———馬特遼娜。
在俄羅斯,“馬特遼娜”這個名字通常是俄羅斯鄉村婦女的名字。作品中命途多舛的馬特遼娜是俄羅斯鄉村婦女悲劇形象的一個典型,隱喻東正教中崇拜的“圣母”。與法捷等周圍人對物質的貪欲不同,馬特遼娜對物質享樂從來不屑一顧,但她卻樂于助人,甚至傾其所有。年近六旬的她孤苦伶仃,體弱多病。生了六個孩子都先后夭折了,丈夫在去參加對德戰爭之后再也杳無音訊,將侄女收為養女,養女也在長大之后離開了她。她沒有任何退休金和撫恤金,年近花甲的她獨自一人生活在在一座破舊的木屋里。木屋是她僅有的一點財產,但是卻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親戚們和養女一直都在惦記著她這唯一的一點財產,終于,在二月份的一個寒冷的冬夜里,馬特遼娜在幫助自己的養女拆自己的房子運送木料的時候,慘死在沒有開燈的火車輪下。馬特遼娜的死很慘,但是容貌安詳,并且保留了右手,要知道上帝用來豬肚的也是右手。作者用這樣一個細節,表達了對純真情感、崇高道德的堅信。
她樂觀積極,苦難的生活沒有壓倒她。因為她生了重病,集體農莊就讓她退出了,也不把她列入殘病之列。在申領撫恤金的過程中由于社會保障科的官僚的辦事作風讓她一次次地白跑。她也郁悶了一陣子。但是“她有一個恢復情緒的最可靠的辦法一這就是勞動……她不是對著機關的辦公室,而是對著森林里的小樹叢鞠躬,背東西累得直不起腰來,但回到家里已經是滿面春風,帶著她特有的和善的微笑,對一切都滿意了。”
她善良且樂于助人,不計較得失,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少見的。“馬特遼娜對自己的勞動和財物從來都不吝嗇”,大到集體農莊,小到任何一個遠親或者近鄰,隨時都可以來找馬特遼娜只要一句“馬特遼娜,來幫幫我的忙吧。”她就會毫不猶豫地放下自己手頭一堆的活兒,去幫助別人。
二、敘事主角伊格納季奇
該篇作品是一篇自傳性質的作品,作品全篇是第一人稱“我”的敘事視角寫出,使用第一人稱,通過“我”對馬特遼娜生活的描述,客觀而又真實的為人們呈現出一幅真實的鄉村生活圖景。有利于讀者客觀的分析書中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即主人公伊格納季奇,他有著和作者索爾仁尼琴相似的遭遇。比如:主人公伊格納季奇曾有過一段勞改生活。我們都知道索爾仁尼琴也曾有過一段八年的勞改生活。還有就是作為一個房客主人公來到“泥炭產品”這個遠離世俗喧囂的地方,選擇住在居住環境安靜,不會被人打擾的馬特遼娜的家,以及主人公不喜歡聽廣播里播放的新聞而只是聽著廣播里各種各樣的歌曲等等特點。都這是因為,這個主人公是作者索爾仁尼琴的一個小縮影,主人公這些特點都與作家本身是“持不同見者”,以及作家的避世態度有關。
三、虛偽的妹妹
馬特遼娜的三個妹妹平時對她不聞不問,卻馬特遼娜死后三個妹妹飛速跑來家中占據了馬特遼娜的財產。在馬特遼娜的葬禮中三個妹妹嚎啕大哭,邊哭邊訴說著對姐姐之死的悲痛之情。這種虛假的“姐妹情誼”,意在控訴男方的親戚,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霸占更多的財產。
她們所有的行為只是為了一己私利毫無感情可言。她們這種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性格特點恰恰與無私又善良的馬特遼娜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出馬特遼娜,這一品德高尚且無私的優秀農村婦女形象。
四、冷酷無情的法捷
在得知馬特遼娜和自己的弟弟結婚了之后,震怒的法捷說“如果那不是我的親兄弟——我就把你們都砍死”雖然從戰場上回來以后的法捷又重新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找了一位和馬特遼娜同名的女人做妻子,但是他的心中絲毫沒有愛,還經常毆打自己的妻子。為了蓋房子強行拆了父親留下來的正房,在馬特遼娜死后,非但沒有參加葬禮,反而生龍活虎精神滿滿的操辦起了運送木材的事宜。文中是這樣描述的:“于是這個貪得無厭的老頭子又克服著疾病和腰酸腿疼而顯得活躍和年輕了。他又召集了沒死掉的幾個兒子和女婿,大家拆了板棚和柵欄,他自己用小拖車把木頭運回去……”
這樣一個冷酷而又自私的人物形象值得我們深思,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他如此的冷漠。也許是戰爭,戰爭扭曲了他的人性。使他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唯利是圖的人。他的冷酷無情的形象與馬特遼娜樂于助人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五、瑪莎大嬸
這位和馬特遼娜好了半輩子的女朋友,可以算是村里唯一真心疼愛馬特遼娜的人,在馬特遼娜死后卻也來瓜分馬特遼娜的遺產。
文中是這樣描述的“瑪莎大嬸又坐了一會兒,哭了一陣,已經站起來要走了,可是突然問道:“伊格納季奇!你記得不,……馬特遼娜有一件灰色的毛線衣……她說過,她死后要給我的孩子第,對不?”
在物質的誘惑面前,瑪莎大嬸也沒能保持自我,不為利益所動。而馬特遼娜的一生都堅守著自我,連自己的死,都是因為去幫助別人,而遭遇意外。這樣一個集眾多優秀品質于一身的農村婦女形象,值得人們反思,也讓人憐惜。
六.結束語
以上是關于索爾仁尼琴的作品《馬特遼娜的家》一文的看法,希望能夠通過探討作者在這篇小說中展現的人物形象特點及其描寫手法,管窺這位文學巨匠在創作人物上的一些特點。當然,索爾仁尼琴還有很多作品值得我們去品評、研究,以領略世界文學的精彩。
參考文獻:
[1]Солженицын А.И.Матренин двор, СПб,1999,–с.180
[2]蘇暢.俄羅斯小說百年精選[M].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6.
[3]張曉強.索爾仁尼琴一回歸故里的流亡者[M].長春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