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淵明對詩歌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所開創的“自然”“平淡”的田園詩,為中國傳統詩歌開辟了一條新路。陶淵明的詩歌創作,他不僅開創了田園詩,而且前所未有地將日常生活表現得情趣盎然,富有詩意,擴大了詩歌的題材;他創造了平淡自然的詩歌意境,為后人樹立了詩歌藝術的更高標準。在中國詩史上,熏陶和影響了一大批詩人。
關鍵詞:陶淵明;詩歌;平淡自然;藝術特點;影響
陶淵明的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的主要內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象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陶淵明所開創的“自然”“平淡”的田園詩,可說自為一體,為中國傳統詩歌開辟了一條新路,這是他的重要功績。陶淵明不愧為我國文學史上把五言詩的創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詩人。
一、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點及境界
(一)平淡自然與詩意統一,藝術風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雋永。
陶淵明的詩,最大的特點是平淡自然,絕去雕飾。在他的詩里,很難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張的手法,華麗的詞藻,一切都是平平淡淡。似在不經意間如實道來。蘇軾說他是“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朱熹說他的詩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淵明的詩雖平淡卻不枯淡,而是韻味雋永。原因在于寫詩時有深厚、熱烈的情感,而且能做到造語精到。蘇軾曾評價說“淵明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說得十分中肯。金代元好問也評他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曦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在陶淵明所作的田園詩里,到處都可以看到詩人于平淡中透出豐富聯想,在聯想中生出詩的意境,故而使人為之陶醉。他寫的田園風物、稼穡生活如村舍、雞犬、桑麻、豆苗、耕種、風雨等,都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已與它們全然融為了一體。他已不再是田園生活的旁觀者和欣賞者,而是他們當中的一員,他覺得田園風光是那么親切。他的詩正是選擇了帶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和事物,用人們熟悉的環境,藝術地再現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讓人一讀就懂,倍感親切。他不講究詞藻上的華美,都是直寫其物其事,粗略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韻,形似,而神更似。
說到陶淵明藝術風格上的“恬淡自然、醇厚雋永”,不能不提一下他崇尚自然的思想淵源。我們知道“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為人準則,“崇尚自然”是陶淵明對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學思考。這些表明他是一位道家學者,其思想與老莊美學思想有著密切的關聯。老子從其道家理論出發,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推崇“淡乎其無味”的美學境界。而陶淵明接受了老莊的美學情趣,千余年來談論他的總是離不開素淡與樸實。陶淵明正是把自己內心所體驗到的意象或感受,傾盡所有,盡情抒發,才使得他所描述和表達的事物,獲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樣的色澤和味道。這種特點,蘇東坡在《與蘇轍書》中做了總結,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做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也就是說,陶淵明的詩意味雋永,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
(二)情、景、理融合,藝術境界上高遠拔俗、天然渾成。
詩歌創作中,情、景、事、理的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了情的理更是索然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對人生、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詩中景、情、事、理水乳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無盡的美。
陶淵明曾借《五柳先生傳》道:“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可見其田園詩的特點乃以“意”為詩,不用拐彎抹角,直截了當地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陶淵明詩的魅力,在于他用自己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語言創造出平淡完美的藝術境界;在于詩句充滿感情力量,但同時又舒緩、平和、少有激蕩,嚴謹與冷靜的哲理思維相結合,創造出高遠脫俗的意境;在于從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煉深沉的意蘊和哲理,從而實現田園詩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總體而言,陶詩的意境都較為完整,是在以整體為單位感染讀者,而不是以一字一句或某個片斷吸引人。
如《歸園田居》其四,先說自己久游后回來,攜子侄去訪問故友,卻只見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見“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可想而知,這間屋舍荒蕪已久。借問路過的“采薪者”,才知道“死歿無復馀”。不由悲嘆“一世異朝市”,最后更體悟到:生命是虛幻的,最終不過歸于空無。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渾融,可以說達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境界。
又如《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透過《飲酒》,我們看到“面山結廬、抱膝吟歌、采菊觀日、笑傲風月”的隱者形象。陶淵明借《飲酒》感懷,情融于景,景中見情,情景并茂,余韻繚繞,將滿腔情思融于不動聲色的意境描述中。為我們在塵世喧囂中尋到了一份靈魂的安靜,可謂情與境、情與景的完美結合。就這樣,陶淵明為我們譜寫了古今傳誦、流芳百世的飲酒之歌、人生之曲。
二、陶淵明詩歌的地位與影響
陶淵明對詩歌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不僅開創了田園詩,而且前所未有地將日常生活表現得情趣盎然,富有詩意,擴大了詩歌的題材;他創造了平淡自然的詩歌意境,為后人樹立了詩歌藝術的更高標準。在詩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創造,一是用新鮮活潑的內容給四言詩這種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發展了五言詠懷組詩,在前人《詠懷》、《詠史》、《游仙》、《雜詩》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內容和形式的特點命題,如《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歸園田居》五首,《詠貧士》七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等。分類更加細致,在每組詩的內部結構安排方面,也較前人更具匠心。
(一)開創了田園詩創作的道路。
在陶淵明之前,還沒有一個詩人寫過這樣多的詩歌來歌詠農村的田園生活。他將自己新穎的思想、人格和田園生活完美地結合起來,為詩歌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從此田園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一個重要的題材領域。
(二)創造了一種平淡自然而又韻雋永的風格。
后代不少詩人都將陶詩作為一種范式加以模仿,出現了不少“擬陶”“和陶”的作品,如白居易有《效陶體詩》十六首,宋代的蘇式和陶詩則有109首。在風格上唐代不少詩人都受其沾沔,如王績得其疏放,王維得其清清腴,韋應物得其沖和,柳宗元得其峻法,白居易得其率直等。
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內容豐富,意韻深厚,藝術風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雋永;藝術境界上高遠拔俗、天然渾成;語言上自然本色、精練傳神。尤其是田園詩這種新題材的開創,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審美類型,一種韻味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平淡之美,成為“開千古平淡之宗”。為后人的詩歌創作創造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有力地推動了以后歷代詩歌藝術的發展,實在是功不可沒,繼而在文學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學史》 [M]. 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陶淵明論略》 [M].李文初.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3]《陶詩的深度》 [M]. 朱自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陶淵明研究》 [M]. 袁行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