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檐下空間的樸素日常的使用場景所吸引,探究檐下空間特征背后的邏輯線索,總結檐下空間的空間特征。期望透過空間特征的實存表達,以及其背后的傳統精神內涵中所體現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的喚醒,去創造人們更好的體驗的空間。
關鍵詞:傳統民居;檐下空間
民居是質樸的日常生活的空間,是人們自下而上的創造,是由日常生活指導出的空間形態。這里討論的檐下空間,主要針對合院式民居中圍合庭院的檐面前空間展開,由屋頂出檐、抬升的地面、墻面、廊柱圍合模糊界定。而非傳統集鎮街道空間中的檐下空間。本文討論的合院建筑內的檐下空間相對個人和私有,拋開社會性,所承載的日常生活更為普遍。
一、我國傳統民居出檐方式的發展
我國傳統建筑在帶有屋檐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之外的部分,叫做“出檐”。我國傳統建筑出檐深遠,富有彈性的檐口曲線,由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稍稍起翹的屋角,使建筑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
1、形成原因
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地理,所謂特征、派別,均是氣候適應性的選擇。白居易《全唐詩》中寫到的:“南檐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月涼。”將出檐的作用描述的生動透徹。出檐深遠有效遮陽;使雨水排的較遠,防止雨水對墻面造成傷害。
2、結構構造
《中國建筑類型與構造》中將出檐做法總結為三種:用椽或飛椽出檐、用挑
出檐、用斗拱出檐。在漢明器有些出檐出跳是用挑的,這些挑以后變成細小的斗拱了。其中用挑出檐是最合理的辦法,在江南及西南民居建筑最為常用。
3、趨勢變化
我國傳統建筑整體出檐長度呈現逐漸變短的趨勢。第一、由于制磚工藝與油
飾工藝的發展與普及,建筑立面不再怕雨水侵蝕。第二、也離不開人們起居習慣的變化。唐以后隨著胡凳胡椅的普及,人們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逐漸轉變為垂足起居,這帶來的顯著變化是視平線抬高,于是窗下墻高度也隨之變高,可足以抵擋檐下飄雨,因此大出檐就不再那么必要。
二、李莊古鎮民居出檐情況概述
李莊古鎮地處長江河谷階地,終年氣候溫和,無嚴寒酷暑。鎮境內降水量較豐富,但分布不均,特別是冬春少雨,夏季雨量集中暴雨,秋季多綿雨,四季多夜雨。相應的李莊民居建筑多為雙坡懸山屋頂,房頂鋪小青瓦,出檐深遠。
李莊古鎮民居主要有磚砌的空斗墻、土墻、竹編夾泥墻、木板墻多種不同構造的墻體。空斗墻和土墻一般作為建筑山墻、外圍墻使用;竹編夾泥墻和木板墻一般作為建筑內部墻體。明顯看出空斗墻墻面的建筑出檐較短,約100mm;土墻除了使用青石做墻基防潮外,建筑出檐也較長,約300——500mm,甚至更長;竹編夾泥墻和木板墻作為合院內部外墻體使用時,也都有專門的檐下空間做保護,約1000——2000mm。
三、李莊古鎮合院民居檐下空間分析
在此次民居的調研主要針對,現李莊古鎮小羊街內部以居住使用為主極富特點的民居四合院,這些民居建筑多為清代中晚期建筑。
(一)構造形式
四川民居的屋頂多是大挑山,房頂鋪小青瓦,出檐深遠,屋體結構多采用穿斗式結構,這種結構其實就是宋代建筑經典《營造法式》中的“粱柱造”。這些民居建筑出檐方式主要是用挑出檐,包括單挑出檐和雙挑出檐,其中單挑出檐使用較為普遍,另外還有檐廊形式的空間。
1、單挑出檐
單挑出檐分為硬挑和軟挑,出檐筑的檐口只有一根挑檐凜,多用于單層的民
居建筑。一般的單挑出檐從檐檁到挑檐檁約 0.8 米左右,從檐口到檐檁約 1.2 米左右,約為前檐柱的 1/3——1/4,最長的挑枋可達 1.5 米,九公分厚。
2、雙挑出檐
雙挑出檐建筑的檐口有兩根挑檐凜,形態豐富,一般會配合吊瓜、坐墩來制作,挑朽往往作成弧形的古刀幣狀。多層建筑做成雙挑的情況較多,有的出檐要求較大的單層建筑也多用雙挑出檐的做法。
“大夫第”,就是士大夫的門第,一般是指文職官員的私宅。相較于普通民居住宅,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大的規模。位于小羊街的大夫第,是二進式四合院,整體格局規整對稱,更強調外部氣勢。其正房位于高臺基上,檐高4.5m,脊高8.5m;正房前使用雙挑出檐,總出檐2300mm。
3、檐廊
大一點的建筑,在正廳、正房部分,為了求得更大的挑檐,往往不使用雙挑雙步的方式,而采用的檐廊。
位于羊街端頭的一號院子現保存了三幢房屋,其中一幢位于高600mm的臺基上,推測應該是原院落的正房。三幢房屋均采用檐廊的形式,其中正房內外檐廊間距2100mm;兩側的房屋內外檐廊間距1600mm,并將二層樓面挑出成為挑廂。
(二)整體關系
檐下空間與合院式民居的整體關系相一致,平面對稱、強調核心。
從平面上看,中國傳統建筑基于傳統的中正審美觀和為禮教服務等多種原因,建筑平面形式都是中軸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筑的檐下空間附著于每處建筑,也是對稱的。為了突出正房的地位,正房挑檐更深遠。堂屋占據整個建筑的核心空間,為了讓正房的明間區別于兩邊的梢間,突出堂屋的核心地位,常常將明間的內壁內縮一柱間形成“吞口”,有驅邪吞惡的寓意。從立面上看,為了突出正房地位,其臺基、檐口也都高于其余三面房間。也存在“四檐平”的情況。
(三)空間作用
1、過渡空間
檐下空間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檐下部分成為圍合院落空間的一個面,這個面由三個層次所構成,第一個層次“空”、第二個層次“虛”、第三個層次“實” 。正如李允鉌先生所說:“在構圖上室內外空間不希望產生一種固定的硬性的交接,在連接的面上最好就是達到空無一物,以免妨礙空間上的展延。”檐廊形式表現最為清晰。
2、交通空間
檐下空間是連接各房間的交通空間,模糊的圍合性,構成合院建筑的整體性。
合院式民居以間為基元,四壁為間,以間成幢,以幢成院。屋頂之間結合緊密,形成檐下空間的連續流動性,使各建筑單體與庭院形成有機的整體而非各自獨立于其他之外。建筑與建筑、建筑與庭院作為空間單元整體模型與其他空間單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表現出完整勝,使各單元協同一起組成整體的空間。
3、承載日常活動的空間
在地面高差、與庭院地面接近的材質上體現了檐下空間較強的室外屬性,是室外地面的延續。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檐下空間承載著人們各種日常活動,又更像是室內空間延續。
檐部空間在冬季可以比在屋內爭取到更多的陽光;在夏季可以比屋內更加的通透不悶熱;春秋兩季能更好享受自然。增添了可供農活、休閑的使用面積。在進行盛大節日或婚慶活動時,如果四合院中的活動面積不夠,可延及檐廊空間,屋主甚至會卸下檐下的門窗,讓室內外連成一片,同時進行活動,此時的檐下空間又成了主要的活動場所。
四、啟示
檐下空間作為非功能性空間的一種,它承載著人們豐富的日常生活,對于當下回歸日常生活的空間設計有著很好的啟發與借鑒意義。日常生活發生的有效場所多是非功能空間,在其中人們對空間自發、靈活的運用。相較于功能容器,它沒有功能的界定、潛意識的功能的束縛,更加輕松、更有彈性,呈現出活動的豐富性、空間的活力。日常生活的營造,更多的出發點是人在空間的直接感受,服務于生活,而非宏觀敘事的“偉光正”,亦或知識學界的在神壇上的圖面審美。
檐下空間不過是灰空間的介入,有實有虛后才有“灰”。不是只要有公共空間就能解決所有大尺度空間問題的,不是只要有灰空間小尺度空間就能生動的。公共空間也好,灰空間也好,都不能單獨的存在,都需要整體關系協調為前提,可以濃墨重彩,也是錦上添花的一筆。檐下空間考慮并滿足了與環境的適應性、與庭院比例關系、與房屋的功能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