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禮,即中國古代漢民族成人禮,行加冠禮,儀式過程中,通過冠帽及其配套服飾的變化為行禮者賦予成年人的身份及權利義務。因此服飾在冠禮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在意涵:它不僅僅界定新成人的身份、賦予新成人的權力與義務,也表明對新成人的期待和要求。同時冠禮服飾在其禮儀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禮儀和道德教育作用,并對冠者進行一定的政治約束作用。
關鍵詞:冠禮服飾;身份界定;政治約束
一、傳統漢民族成人禮服飾的傳承和嬗變
傳統漢民族成人禮,即“冠禮”的服飾涉及多個朝代,服飾種類多樣,但其中的傳承發展關系卻是顯而易見的。
(1)歷史的傳承
冠禮是中國各種禮儀的“禮之始”,中國古代“禮”治不變,冠禮就有著不間斷傳承的可能性。即使因為戰亂等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而有所中斷,但由于古人的尚古習慣,大到禮法小到服飾無不企望復古,所以中國古代漢民族成人禮及其服飾總能看到一些傳承不變的東西。
首先,成人禮的禮儀設置方面,古代漢族成人禮的主體儀式為加禮,即以不同的冠帽佩戴來對加冠者進行身份的賦予。歷代冠禮以周代冠禮為模板,保持了所帶冠帽越來越尊貴的禮儀順序。
其次,對尊古尚禮傳統的保持,如周代冠禮第一次加冠緇布冠為上古冠帽的種類,周代日常生活中百姓并不佩戴,冠禮上將其作為所加第一冠,是為提醒冠禮尊古尚樸;漢代冠禮初加的進賢冠,是由緇布冠發展而來的,暗含尊古禮;明代太子所著皮弁以及士庶冠禮初加深衣也是對周代皮弁和深衣的復古,雖然形制已經不同,但卻有著不言而明的尊古之意。
最后,祭祀服裝在歷代冠禮中占據這重要位置。縱觀古代冠禮,不難發現,祭祀服裝在其中的重要位置,周代將其放于最為尊貴的“三加”,漢代將其放于天子冠禮的“二加”,明代各個階級冠禮中也都有祭服的存在:皇家的冕服、品官爵弁、士庶深衣。
(2)歷史發展與嬗變
歷代的冠禮服飾必然依托于當世的服飾制度與服裝形制,在此筆者的重點不在于歷代服制的發展變化,而是將重點放在論述政治因素對于冠禮服飾變化產生的影響。
隨著封建等級制度日益完善,不同階級的冠禮加禮次數也在發生變化,服飾的等級劃分更加明顯。周代冠禮、漢代冠禮分王公與士庶,周代冠禮分三加、四加兩種,王公以“四加”之服體現尊貴身份,但因周人認為“天下無生而貴者”,所以王公前三加服飾與士的禮服在形制上基本相同,僅以細節上的差異體現身份的高低,如皮弁上的裝飾、下裳的顏色等等。
到了漢代,封建等級制度進一步完善,皇權高度集中,冠禮服飾兩個等級有了明顯的不同,為凸顯皇權,王、公冠禮四加,除此以外統為一加;另外,由于漢代對于軍事的重視,漢代天子冠禮將象征兵權的武弁之服置于象征祭祀權的后面。
后世冠禮服飾隨時代變遷歷經沉浮,直至明代得以全面的發展。明代封建制度已然成熟,冠禮的等級劃分更加詳細,包括皇家冠禮、品官冠禮、士庶冠禮;且不同等級其冠禮服飾亦完全不同,等級內部也有著森嚴的劃分,比如皇家冠禮中皇帝只有一加,表示僅聽天命,示為至尊;其余皇族雖皆為三加,但所加之服也有所區別,冠禮及其禮儀服飾所代表的政治意味非常明顯。
二 古代成人禮服飾意義的闡釋
中國古代社會“禮”涉及到方方面面,服飾制度在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維護封建等級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歷代在建朝之初大都確立服飾制度,對服飾的形制紋樣、穿著對象、穿著場合等做了明確的規定,不可僭越。久而久之,服飾的禮儀的標志作用、身份的象征作用得到普遍地認同。在古代冠禮儀式中,服裝賦予了新成人權力和義務,承載對新成人的期待和要求。筆者根據服飾在古代冠禮中的作用來對其意義進行闡釋。
(一)以服飾為工具進行隱形教育
(1)以衣示“禮”——禮儀教育功能
冠禮以“禮”為基礎,整個冠禮就是古代禮儀的一次集中教育。告訴加冠者,不同禮儀場合的穿戴要求及禮儀規范,做為主體的“加禮”時刻透露出其禮儀教育的功能。
首先,舉行冠禮時,參禮者都穿正裝,不可隨意搭配,這樣的穿著不僅體現了冠禮的重要性,也使冠禮場面莊重肅穆,使冠者無形中對“禮”產生一種敬畏和信服;
其次,在行禮過程中,秉持著越往后越尊貴,意義越重大的原則,加冠者所加冠服的順序是不能打亂的,以周代士冠禮為例,三次加冠分別為象征尊古尚樸的緇布冠、象征軍事的皮弁、象征祖先祭祀的爵弁,古人通過這樣的禮儀設置不僅使新成人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周代“禮”的尊卑設計,也體會到了“禮”的嚴謹;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冠禮服飾為當時重要禮儀服飾小集合,它令加冠者親身體驗了各種禮制的服飾和禮儀要求,并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禮的要求融化在血液里,使得他們以后遇到類似情況時,便會自動認識到這些禮的規范,從而自覺的加以實行。仍以周代冠禮為例,周代冠禮所著衣裳為玄端、皮弁服、爵弁服,是周人日常朝禮、田獵戰爭、祭祀時所穿之服,這基本集合了周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狀態和禮儀活動,周人在冠禮將其一一展示,對冠者進行了一次實地教學,必然是新成人印象深刻。
(2)以衣示德——道德教育功能
冠禮作為宣示加冠者成為成人的禮儀,道德教育自然成為了其中較為重要的內容。雖然大都集中于每次加冠前的祝辭中,但從冠禮服飾中我們亦可看出一二。冠禮服飾大都從形制、紋案等方面進行道德上的警醒和提示,比如玄端,它通體沒有章彩紋飾,且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是為提醒穿著者要注重內在的德行修為,行為上端正規矩;進賢冠提醒冠者謙虛謹慎,履及舃上的裝飾——絇,提醒穿者要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
冠禮服飾的暗示作用,祝辭中直截了當的德行要求,對于冠者來說是一次深刻的道德品質學習和認識過程,很容易達到“內心修德,外被禮文”的教育效果。
(二)成人禮服飾起到政治約束的作用
冠禮作為古代社會的一種重要禮儀,把等級制度嚴格貫徹其中,起到了政治約束的作用。首先,從加冠的次數來看,不論哪個朝代,在冠禮加冠的次數上都有著等級的區分,周代王公四加、士三加,漢代王公四加、其余一加,明代天子一加、其余三加;其次,從加冠服飾的尊卑上看,周代士亦有等級,分上士、下士,在冠禮服飾的穿著上以裳之色為別,上士著玄裳,下士著黃裳或雜裳;明代冠禮,天子以下皆為三加,然所加服飾在材質、色彩、紋樣都有著極大的差別,尊卑立顯。
古代漢民族成人禮以這些儀式設計,通過服裝達到“正名”的作用,反復強調天子、王公的特殊地位及權利,提醒新成人必須謹守自己“名分”所要遵守的儀禮規范,善盡“名分”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可僭越。其實質是一種思想上、行為上的禁錮,是一種政治統治手段。
(三) 內在意涵的嬗變:政治色彩逐漸濃厚
通過三代成人禮服飾內在意涵的闡釋,可以發現其在不覺中已有了明顯的不同。周代冠禮更多的是權利的賦予,禮儀的教導,是對新成人道德的規范和期盼,這其中所蘊含的等級差異和政治目的并不明確。到了漢代,雖以加禮的次數拉大了等級差異,但從服飾意義上分析,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天子四加進賢冠、爵弁、武弁、通天冠與周天子緇布冠、皮弁、爵弁、冕冠可以相對應,其內在意義不曾改變,既是對天子文武兼備的德行和才能要求,也是一場集中的禮儀教育。然而到了明代其冠禮其政治功能已經明確超過其教育功能。從皇家冠禮來看,太子冠禮三加翼善冠、皮弁、九旒冕,從中看不到其對太子德行及能力的要求,更多的是一種權利的象征和賦予,九旒冕更是對太子身份的鞏固和肯定,其政治色彩及其濃厚;品官(之子)冠禮要求從父之位,是以父為綱的體現,也意喻冠者以其父親為榜樣,效命朝堂;士庶冠禮三加為深衣、襕衫、假公服,深衣象征祭祀、襕衫為讀書人之衣、公服為官者之服,其中深義一目了然,營造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社會氛圍,將青年的思想禁錮在功名之中。
古代漢民族成人禮在其發展過程中,教育功能在不斷地弱化,政治功能卻在不斷的加深,令人惋惜,卻難以避免,因為隨著封建制度的日益完善,其矛盾也在激化,統治者將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進行統治,冠禮做為“禮之始”,必然首當其沖,可以說,古代成人禮的這種變化是封建制度達到頂峰的必然結果。
三 基于服飾研究的冠禮禮儀教育模式探討
通過對古代漢民族成人禮服飾的探討,筆者發現傳統成人禮其實是一次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完美結合,而其教育目的能夠得以實現很大一部分歸功于這樣的教育模式。
縱觀傳統成人禮,加禮是其儀式的主體,其中所涉及的服飾是多種的,是古人成年后,不同場合所要穿的特定服飾,如冕服、爵弁為祭服,皮弁為朝服,玄端、赤袍為常禮服,幞頭為公服。當它們集體出現在冠禮當中,實用意義已然弱化,更多的是一種符號,先民將其加于冠者身上,實質上是對服飾背后所象征的權力和義務的賦予。在這里,服飾的符號意義發揮到了極致,它不僅是寄托了古人對冠者未來前程期許,還傳承著民族內在文化、思想。古人通過服飾這一載體,有意無意的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隱性教育,它不著痕跡地傳遞了自己的教育意圖,并使其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冠者的思想觀念中,并影響冠者一生,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
然而隱性教育的教育結果是難以預料的,它可能與教育預期的目的相一致,也可能是部分甚至完全與教育目的相反的東西,顯然的,古人在設計冠禮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每次加冠前,都會有一段祝辭用以提醒冠者。以周代士冠禮為例,在初加緇布冠以前,主賓祝辭說,在這良月吉日里,先為你加緇布冠,希望你能丟棄幼時性情,謹慎的修養德行,祝你吉祥高壽,大增洪福;二加皮弁前,祝辭說,在這良月吉日禮,再次為你加冠,希望你能夠不懈怠的保持成人的威儀,善于慎重地修養德行,祝你長壽萬年,永享福氣;三加爵弁之前,主賓祝辭,在這美好的日子里,為你加了三次冠,兄弟們都來參加你的冠禮,見證你已經成人,祝你長壽無疆,享受上天賜予你的福氣。
可以看出,在加冠前,古人直接、明確地表述了對冠者德行的要求,在不斷的叮囑中又不僅是期盼,還蘊含了長輩對于成人者深切的期望和美好的祝福,充滿了人情味和濃濃的人文關懷,可以看出古人“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
自周以后,歷代成人禮基本延續了這樣的禮儀模式,以服飾傳遞了對冠者的期盼,完成了權力和責任的賦予;同時加以祝辭明確提出對冠者德行的要求和祝福,兩者相互配合,教育意圖得以充分實現。
四 小結
中國古代漢民族成人禮服飾歷經多個朝代,種類繁多,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在意涵:成人禮服飾在其禮儀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禮儀和道德教育作用,并對冠者進行一定的政治約束作用。同時服裝以“符號”使用的方式,界定新成人權力和義務的賦予,表明對新成人的期待和要求。
在傳統成人禮中,服飾為成人禮教育中隱性教育的部分,加冠之前的祝辭則為顯性教育,兩者結合使冠禮充滿了濃濃的人文關懷,教育意圖也更為明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值得現代成人禮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