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下,文化的發展更加顯示出其重要性。一個民族的文化更多的被保護在博物館,而如何將博物館的民族文化發揮其重要意義是一個難題,本文淺談了文化創意視角下博物館衍生品的現狀與未來如何發展。
關鍵詞:文化創意;衍生品
一、文化創意產業與博物館衍生品的內涵
(一)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最早由發達國家提出,與創意產業這一創新理念息息相關。“創意產業”的概念被明確提出是在1998年英國政府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是指那些源自個人的創造性、技能和天分,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強調開發時運用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等方式,使得依附于個人(團體)的一種主題文化和文化因素的知識產權得以營銷。主要包括影視作品、大眾傳媒、廣告、表演藝術、作品出版、裝潢設計、環境藝術互動軟件及計算機服務等方面。而其由于自身的創意核心,被譽為21實際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得到各國政府大力支持。
(二)博物館衍生品
博物館文創產品又稱博物館衍生品,是以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創作基礎或對象,經過創意設計生產出的能夠承擔傳播、教育、實用和裝飾功能的產品。在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可以更加深入地被定義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創作基礎或對象,經過創意設計生產出的能夠承擔傳播、教育、實用和裝飾功能,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產品,產品有物質和非物質兩種形態。
二、文化創意產業與博物館衍生品之間的關系
(一)以文化創意為中間橋梁密切相關
博物館衍生品是以文物為基礎的創意產品,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產品為基礎的產業化發展,二者均以文化創意為中間橋梁密切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博物館衍生品的不斷進步。
(二)以促進文化消費為共同發展目標
博物館衍生品有力的促進了多樣化的文化消費,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以文化創意為產業也對文化消費經濟的增長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文化創意產業下博物館衍生品存在的問題。
三、博物館衍生品現狀——以云南省博物館為例
(一)文創產品的設計
云南省博物館相較國家級博物館而言,資金、人才匱乏,認識發展程度較低,文創產品質量差,部分文創產品存在不實用、不適用、不耐用等問題,種類單一甚至與旅游產品雷同,這種文化信息的簡單處理,缺乏藝術提煉,難以打動人。創意人才缺乏對文物和博物館展品的深刻理解,無法很好的提煉出其中的文化元素,而文博專業工作者又不熟悉創意,博物館衍生品的設計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二)文化產品價格定位
文創產品價格無論對于游客還是博物館都是個敏感點,價格過低顯現不出博物館衍生品的檔次、不能為博物館帶來經濟效益,價格過高又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云南省博物館的部分文創產品價格過高,毫無自己設計風格的東西反而價格奇高無比,比如大理扎染,相對于大理來說,云南省博物館的價格讓人難以接受,從而會影響顧客對其他文創產品的好感度及云南省博物館的信任度。同時博物館的衍生品價格過高,銷量勢必下降,總體來說并不益于博物館衍生品以及博物館本身的發展。
(三)部分文創產品運輸不便
“要致富,想修路”這句話的道理大家都明白,都清楚的知道交通運輸便利的重要性。但是云南省博物館部分文創產品體積過大、易碎等,博物館文創商品店沒有提供運送服務,這對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銷售也是一個阻礙因素。
四、云南省博物館衍生品的發展
(一)增強品牌意識,實現功能轉變,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任何一種商品產業化的發展都要注重品牌意識,擁有自己的形象,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功能價值的轉變,實現從非實用性到實用性的轉變,實現其社會教育功能,博物館通過文創產品將文化元素、藏品內涵融入到實用生活的領域,讓產品不僅好看好玩,還兼具一定的生活實用性,讓文化元素自然地走進人們生活,可以把消費者受眾從單純的小眾人群升級到大眾人群。
(二)藝術個性化發展,堅持設計創新
拒絕產品單一化、雷同等問題,堅決實現個性化、獨一性發展。
1.外包開發
雖然博物館熱衷于文創衍生品的銷售與開發,但通常并不聘請專職的產品設計師,頂多只有少數美工設計人員。因此,博物館在推動文創衍生品的開發設計工作時,必須借助館外的產品設計師創意。所以我們可以選擇與廠商合作,由廠商出資開發制作,博物館參與,于博物館內出售。
2.自主開發
博物館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在本館藏品中找到靈感,完成創意設計后,再交由專業廠家進行批量生產,于博物館柜臺出售。同時文創開發要有“大思路”,文化、創意、生活,這應該是文創產品的三個基本點,文創商店應該朝文化體驗空間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簡單的商品零售。
(三)嚴格把控質量,注重細節問題
優秀的博物館衍生品除了本身的奇思妙想以外,產品質量也非常關鍵,不管是產品本身的工藝還是產品的外包裝設計,細節處理的好都能給消費者留下非常直觀的印象和感受,對博物館本身產生好的印象,游客不會把博物館衍生品和博物館本身來區分對待。
(四)與市場接軌、營銷創新
1.改變館內的營銷策略,改變死板的裝修,轉變的銷售人員的心態,施行“多勞多得”制度,增加銷售人員的宣傳力度,多講解關于文創產品的設計理念與與之對應的文物,使游客加大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了解,增強對博物館衍生品的興趣,增加游客的購買力。
2.推行“互聯網+”模式
博物館衍生品在“互聯網+”方面的運用最主要的是電商的模式,比如淘寶。
(1)由于傳統的博物館衍生品從設計、開發、銷售、反饋、經銷商、設計者,這整個周期需要的時間過于漫長,但是如果沒有最后一步的反饋,那第一步的設計就不能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互聯網+”模式可以直接從反饋到設計者,不用經過經銷商,生產周期大大減少。同時,設計者直接接收到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也減少了經過中間經銷商可能產生理解偏差問題,是設計者設計出更符合大眾品味的產品。
(2)由于“互聯網+”面向的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消費者,比傳統模式的滲透面更為廣泛,成功解決了空間限制的問題,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云南省博物館衍生品,從而將云南省博物館推向世界。
(3)“互聯網+”模式解決了購物的時間限制,互聯網上是24小時營業,為一些上班族或者時間緊的人來說是一種福利,既可以欣賞、購買博物館衍生品又可以不耽誤上班時間。
五、結語
文化創意產品就是讓凝結在文物上的文化因子自然地進入人們的生活,可配合博物館館藏的文化內涵,使參觀者擁有與文物相關的衍生品的形式,作為博物館參觀的延伸和補充,不管是博物館效能的有效發揮,同時也為設計、制造等行業提供了契機。文化衍生品即是商品又具有文化影響力,所以博物館衍生品行業再放手去做的同時也需要加強監管力度。
參考文獻:
[1]張惠瑤 賀 鳴《博物館文創衍生品開發與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
[2]張寶生 張思明、祁曉婷《文化創意產業視角下藝術教育發展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