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優秀的傳統文化都需要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傳承、發展和創新。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不斷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踐行者,有責任也有義務結合時代特征,敢于并樂于進行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跨越地域、超越國度的優秀傳統文化、賦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及文化創新成果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一、正確認識是前提
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就要正視優秀傳統文化面臨的內部資源流失和外來文化沖擊的雙重困境,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從歷史發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結合經世致用的指導原則,了解并掌握傳統文化的源流、發展、沖突、融合等過程,并且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努力做到少遺漏乃至不遺漏,打牢文化傳承的歷史基礎。
首先,要提高文化自覺。中國傳統文化相對于其他文化類型,具有獨特的內容,也有嚴密的體系,還有自己的終極關懷。然而近代以來,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中國傳統社會被打破,喪權辱國、亡國滅種背景下的救亡情結成為近代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心結,以軍事力量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成為評價文化先進與否的重要標準,倡導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習俗、語言文字等方面都效仿西方。這種文化自信的缺失,在當代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但是,扎根于衣著飲食、言行舉止等方面的傳統文化規范卻始終流淌在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文化自信的短暫迷失之后,必定是更大規模的文化自覺。全面系統地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是百余年來在西方思想沖擊過程之后必然要進行的文化清理工作,也是重新盤整文化家底以實現文化繁榮發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作出科學正確的評價。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內涵和價值,任何盲目自大或是數典忘祖、曲解民族傳統文化的做法都是十分錯誤的。在全面、系統認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要對中華傳統文化作出科學正確的評價,客觀承認中華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不是所有內容都適應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中華民族目前享有的文化遺產。一是要立足中國國情。既要防止以西方價值觀為評價標準帶來的盲目否定而產生的全盤西化的危險思想,又要避免極端保守的全面復古思想,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因機械、簡單理解馬克思主義而產生的教條傾向。二是要從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角度出發,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持。具體來講,就是既要警惕一味強調市場經濟的唯物質論,防止片面追求物質享樂而對道德秩序帶來的破壞與上海,又要避免純粹的精神決定論和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保持社會的整體活力,以全民共享發展成果應對日益復雜的各種矛盾。
二、創造性繼承是基礎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就是守住我們的根,其表現在對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繼承,但絕對不是守舊復古,生搬照抄,而是富有創造性的繼承。
創造性繼承的關鍵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整理和挖掘。要大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積極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典籍整理工程、振興戲曲工程、歷史文化紀錄片創作工程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搶救瀕危的民間文藝,做好傳承保護基礎性工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同時,加大對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提煉和挖掘,梳理和萃取精華,使之與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發揚光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還要走進人民,在大眾心中“活”起來。所以,要更加通俗易懂地闡發和詮釋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形象生動地表現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在人民大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方面,要構建全面有效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大正面宣傳力度,使我們的青少年從小就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徐濤,使勤儉節約、尊老愛幼、誠信友愛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濃厚的社會風氣,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另一方面,還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公共服務全過程,納入城鎮化建設全過程,使優秀傳統文化“接地氣”。通過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讓收藏在宮殿中的文物、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
三、創新性發展是關鍵
守正出新才能歷久彌新。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的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們文化自信與價值自信的程度。今天,我們要走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強”起來,從而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其根本在于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指導地位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在堅持兼容并蓄、推陳出新的原則下,充分調動一切創新思維,發揮一切創造能力,積極營造社會文化創新氛圍,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活力和創造熱情,鼓勵全體人民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實踐,不斷進行新的文化創造,賦予傳統文化更的時代特征和價值。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創新性發展。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要解放發展先進文化生產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創新的有效路徑。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加強對文化領域智力、人才、技術的引進與培養,推動文化科技創新,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打造中華文化品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創造出適合時代特點的文化精品,在社會化文化生產中實現中華文化的積累和再創造。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不僅要求我們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還要把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所以,構建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體系至關重要。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和感召力,使其成為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語種的人民交流溝通的媒介。孔子學院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的良好實踐。目前,我國已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10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共190萬名學員。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光輝,已經借助孔子學院和其他各種方式,傳遍全世界。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關鍵是要處理好認識、繼承與創新這三者的關系。三者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辯證統一、互為依托,相互促進。
只有正確認識,才能合理繼承和發展、創新和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會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文化滋養,從而孕育發展成為一種與傳統文化相對接、與社會主義相符合,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新型當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