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在經濟高速發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情況下,通過加強品德教育,增強國家意識,用儒家倫理思想重喚東方傳統美德,捍衛亞洲價值觀,構建新加坡核心價值觀,較好地協調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的關系,較好地解決了新加坡的社會道德危機,可以為我國品德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新加坡;品德教育;啟示
一、加強國家意識教育,弘揚民族精神
新加坡始終把國家意識教育作為品德教育的重點內容,盡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加坡品德教育的具體目標不盡相同,但是培養新加坡人民的國家意識和弘揚民族精神是新加坡品德教育目標的核心內容,1981年,在新加坡建國25周年之際,李光耀正式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新加坡”作為品德教育的首要目標,培養“我是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的總體目標始終貫穿新加坡品德教育的始終。中國是一個多元民族的民主國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民族團結和共榮共存是中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題,但是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已然存在,一些國際敵對勢力更是滲透到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煽動人心,大搞分裂活動,企圖破壞中國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2013年昆明火車站發生的暴恐事件已經為我國敲響了警鐘,任何分裂活動都是不得人心的,只有民族團結才能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穩定、快速發展。因此,中國政府可大力借鑒新加坡的國家意識教育,把培養國民的愛國情操、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這一目的作為品德教育目標的重中之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統一、友好和平的中華民族精神將中華民族各族兒女緊緊團結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民族之林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挖掘儒家傳統文化精髓,實現儒家倫理思想的創造性轉變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其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國古代意識主流的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發揮著治國安邦穩定社會的作用。儒家思想的入世性和包容進取使其在現代社會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新加坡位于儒家文化輻射圈內,其人口以華人為主體,其在文化、傳統、價值觀上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儒家忠孝、仁義、和諧、自律的傳統觀念成為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為拯救日漸淪喪的東方美德和拯救日趨嚴峻的道德危機,新加坡創造性地借鑒儒家倫理思想中的優秀成分,于1985年推出儒家倫理課程,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主導開展儒家倫理課程的國家。同時提出“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種美德乃儒家思想之核心,是每一個新加坡人都應該尊崇的美德,是每一個新加坡人都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實踐證明,儒家倫理思想對新加坡青少年的價值觀、人生觀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在此后的十年里,儒家倫理思想漸漸成為新加坡的道德和文化根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高速發展和西方思潮涌入的背景下,遭遇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沖突。新加坡的推行儒家倫理教育重塑新加坡民族價值觀念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弘揚儒家倫理精神的重要依據。我們可以在龐大復雜的儒家思想體系中,發掘其優秀合理仍然適用于當今社會的成分,去除其封建糟粕思想,并不斷豐富完善儒家倫理思想的內容,使其能夠與時俱進,將優秀的儒家文化發揚光大。
三、以學生為本位,創新德育方法
新加坡品德教育在方法上的成功之處在于其積極學習、模仿、移植中西方先進的品德教育方法,在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對本國的品德教育進行改造創新,構建新的品德教育方法。新加坡品德教育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綜合運用文化傳遞法、道德認知發展法、價值澄清法、設身處地法等多種品德教育方法,并與新加坡品德教育的內容和課程設置相互配合,使之更適應新加坡品德教育。相比較而言,我國的德育方法在教育理念上的觀點還非常落后的。我國的德育方法注重通過向學生灌輸系統、完整的道德理論知識,為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是這種德育方法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直接的道德教育方法以教師為主體,忽視了學生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灌輸和說教為主,不注重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思維的培養,一方面,學生脫離了現實生活機械地學習各種道德倫理知識,擁有較高水平的道德認知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能通過違背道德規則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因此,我們要改變陳舊落后的品德教育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注重道德倫理知識灌輸的說教方法,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品德教育方法,不斷創新和豐富品德教育的方法。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道德認知發展能力的特點靈活地選擇和運用各種道德教育方法,即使是同一種品德教育方法的運用,也要根據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認知能力的差異而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切忌一刀切的粗暴做法。
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體系
學校的品德教育不是一個孤立、一層不變的過程,而是一個整體的、發展的系統工程。單純依靠學校向公民灌輸品德教育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不僅僅是學校的職責和依靠教科書的事情,這需要教師的典范、家長的引導以及社會的大德育氛圍,從而對品德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猶如春風化雨,潤及萬物。新加坡在品德教育上取得成效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新加坡以整體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品德教育事業,對家庭、學校、社會的品德教育職責做出了細化分工,并將各方面的職責付諸實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密切聯系和配合是新加坡品德教育途徑上的一個鮮明特色。我國也注重家庭、學校、社會的品德教育,希望做到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但是從實踐上來看,我國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的德育網絡體系上做得沒有到位。我國的家庭倫理教育和社會品德教育并沒有很好地配合和響應學校的品德教育,我國學校品德教育處于孤軍奮戰的尷尬處境,家庭、學校、社會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和有機結合的整體,影響了學校品德教育功能的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的相對孤立和封閉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影響著品德教育的長效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7]王天橋 劉紅.新加坡小學《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標準》的特點及啟示[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10)
[8]王學風.多元文化視野下新加坡學校德育的特質[J],外國教育研究,2005(3)
[9]李光耀.倫理道德水準弱低落,我國就會日漸走下坡路[J].新加坡聯合早報,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