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以其成本低、范圍廣、主動性強等特點,加劇了傳媒業的融合、重塑,改變著輿論格局,成為溝通對話的新通道和新的重要輿論場。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網民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信息從稀缺到泛濫,輿論從單一到多元,可以說社會輿論相當程度上是在中國人的手機上生成的。本文通過對“兩微一端”傳播特點與發展現狀的分析,探索“兩微一端”的輿情傳播特征。
關鍵詞:“兩微一端”;社交媒體;用戶生產內容;輿情研究
根據CNNIC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增長率為6.2%,中國網民規模已經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為53.2%,較2015年底提升了2.9個百分點。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增長率連續三年超過10%。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的使用率均出現下降,手機不斷擠占其他個人上網設備的使用。移動互聯網與線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并推動消費模式向資源共享化、設備智能化和場景多元化發展。
數據來源: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報告統計調查數據
相關數據表示:微博月活躍用戶2.82億,日發布信息2億多條,仍是我國大型輿論事件的策源地和大量小微話題的發起平臺。微信月活躍用戶超8.46億,微信公眾號1200萬,每日產生信息超過300億條,每日總通話時長2.8億分鐘,一大批微信公眾號開始取代微博大V在輿論場中起到重要作用。智能手機用戶近9億,69%的用戶通過新聞客戶端獲取新聞資訊,信息從稀缺到泛濫,輿論從單一到多元,而社會輿論相當程度上是在中國人的手機上生成的。移動互聯技術的迅猛發展,改變了傳媒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模式,深刻影響傳媒業的發展和變革,以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兩微一端”加劇了傳媒業的融合、重塑,改變著輿論格局,成為溝通對話的新通道和新的重要輿論場。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6年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進一步下降,“兩微一端”成為了解新聞時事的第一信息源,特別是擁有用戶數最多的微信,成為社會輿論的新引擎。
一、微博的社會化輿情特征
微博輿情即在微博中針對事件產生、傳播的言論情況,通常以大V、名博發布、轉發的形式,引起大量粉絲的關注、評論、轉發。而這些大V的觀點與評論又往往能夠有“一呼百應”的效果,很容易得到粉絲的認同,進而影響輿論走向。
從應用范圍來看,微博、微信都已經超出單一社交應用范疇,成為平臺級入口。與推特(Twitter) 江河日下的情形不同,微博月活躍用戶從2016年一季度的2.61億個上升到二季度的2.82億個。
微博因其具有的用戶草根化、內容微小化、介質移動化、傳播碎片化、交互多樣化等溝通特征,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不僅攪動了整個網絡環境,而且掀起了社會輿論的新波瀾。其輿情特征主要有:
1、傳播速度快捷與方式立體化
一旦突發事件發生,微博用戶尤其手機微博用戶能夠現場拍攝,并在第一時間上傳至微博,其他微博用戶可以幾乎同時接收到這一信息,然后轉發和發表評論。因其傳播速度快,影響廣泛,瞬時就可集合眾多的信息,再加上用戶可以自由討論的功能,因而能夠快速形成強有力的輿情中心,釋放出無以復加的巨大能量,最終影響乃至左右事件的進展。同時,借助互聯網和移動客戶端等載體,微博在技術上能夠實現文字、圖片、聲音和視頻的立體化傳播,致使其傳播效應以幾何級數倍增。
2、輿情內容碎片化
由于微博信息容量只有140個字符,其內容和信息量因此受到很大限制,加之受限于用戶主體的知識水平、表達能力和受眾的理解能力等因素,關于突發事件的輿情內容有時幾乎呈碎片化的特征,其形式的完整性、內容的全面性和事實的客觀性廣受質疑。容易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特別是因事出突然,如果權威部門不能第一時間予以澄清,往往會引起人們極大的恐慌和不理解。
3、參與主體普遍化與社會效應擴大化
web2.0 是一個“可寫可讀互聯網”時代,用戶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獲得各種信息,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者沒有任何身份、性別、職業、學歷、知識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完全顛覆了過去傳統媒體“壟斷”事故真相的現象。當有人發布信息,粉絲收到后可能轉發至他的粉絲,使信息呈現裂變式的幾何級數擴散態勢。同時微博中意見領袖擁有上萬乃至百萬級粉絲,任一信息將會呈現給大量粉絲,往往成為微博輿情爆發的中心。另外,由于門檻低,微博也容易導致虛假信息或過激言論的泛濫,增加了突發事件中微博輿情應對的難度。
二、微信的社會化輿情特征
微信輿情,顧名思義就是廣大用戶借助微信平臺,對關心或者有關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持有的情緒、意見及態度的總和。雖然相對于微博來說,傳播區域較為封閉,但通過大量用戶轉載,依然不容小視其傳播力度與輿情影響。
據企鵝智酷 2016年《微信影響力報告》顯示,九成以上手機用戶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半數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超過了1 小時。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 年中國微信公眾號數量已超過 1200 萬個。網民使用微信公眾號獲取最新資訊。
發布和傳播引發輿情聚合,UGC模式下,公眾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意見和態度,輿情表達權及引爆權掌握在公眾手中。微信作為中國普及程度最高的社會化媒體,具體特征主要表現為:
首先,微信輿情是大眾的原生態表達。微信用戶在微信上言論幾乎都是自由的表達自己對公共事務的意見和情緒,是最為原生態的表達,都反映了社會真實的輿情。
其次,這些原生態的表達為輿情爆發提供了沃土。微信作為一種便捷的社交媒體,其內容生產成本極低,公眾話題生產和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在生產和傳播的海量信息中,很多信息都有可能觸發輿情爆炸。
隨著社會形態和媒體技術的發展,在輿情的發生和表達中,UGC 模式所占權重將越來越大,其輿情形態也將日益復雜,所引發的輿情風暴也趨于復雜化和擴大化,這給輿情判斷與引導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2.微信關系鏈驅動微信輿情傳播和擴散
微信是一種以“連結關系”為目的的社交媒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大眾成為信息生產及傳播的主體,構成相互連接的傳播節點,形成復雜的關系網絡,并以個人空間為核心,以社會關系為渠道,進行高速的信息交換。
正如前文提到的,用戶可以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獲得各種信息,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微信使用者立場各異,他們對同一件事實就會表達不同的觀點、態度和情緒,構成不同的輿論。在網絡化的社會中,公眾之間的關系構成趨于復雜,關聯度越來越高,各類信息與觀點都可以借助便捷的社會關系渠道快速而自由地傳播擴散,輿論狀況日趨復雜,對主流輿論的形成和引導帶來了困難,增加了社會管理成本。
三、新聞客戶端的社會化輿情特征
相比于雙微,媒體客戶端發展相對滯后,但其無疑是主流媒體擴大影響力,實現創新發展的一種趨勢。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2015年熱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加入對新聞客戶端的數據考察,制定了新的輿情熱度指標。2016年全國的主流媒體客戶端近300個,形成“東澎湃,南并讀,西封面,北無界,中九派”的格局。相關數據表明,人民日報客戶端秉承人民日報客戶端秉承 “做有品質的新聞” 的理念,上海 “澎湃新聞” 客戶端通過新聞追問、新聞跟蹤兩大板塊創新互動方式,累計下載量都超過千萬。
無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媒體,自有客戶端均已成為其媒體融合的先遣隊、移動用戶爭奪的制勝法寶。除了自建平臺,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等聚合類新聞客戶端也成了各大媒體競相爭奪的陣地。
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16綜合資訊行業回顧》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綜合資訊行業設備規模已達5.3億,位列行業總規模TOP6,其中,綜合資訊用戶平均使用新聞資訊APP個數為1.35個。移動設備的發展,使用戶獲取信息資訊的難度降低,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相關資訊APP了解社會時事和動態。目前使用資訊獨立APP的用戶規模已達到5.3億,超過一半的活躍設備都有使用綜合資訊APP。
來源:Quest Mobile
新聞客戶端的亮點是依據計算機“算法”的信息推送,即發掘用戶行為信息, 如用戶訂閱的關鍵詞、用戶閱讀的新聞內容及閱讀時間等,向用戶精確推送新聞信息。不同人群的信息偏好和意見傾向性在“定制”服務作用下不斷得到強化。“精準推送”也導致個體成為信息孤島,接觸不到異質的信息和觀點。傳統上由媒體精英過濾傳播信息的方式不復存在,大眾文化成為互聯網“算法”經濟的核心。
四、結束語
“兩微一端”具有自己獨特的輿情傳播特征,大量的網民也越來越多通過“兩微一端”獲取信息,發表言論。只有掌握了“兩微一端”這些在時下新媒體環境中的社會化媒體的輿情特征,了解它們的優缺點,了解使用這些工具的受眾特征,才能更好的發揮輿情監控與輿論引導的力度與作用。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2016年互聯網輿情報告.[R].人民網
www. people.com.cn,2016 .12. 22
[2] 趙月枝 :《傳播與社會 :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
[3] 微博公司財報,2016年.
[4] 楊曉茹.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J].當代傳播,2010(2):73-74.
[5] 謝新洲,安靜,田麗. 社會動員的新力量:關于微博輿論傳播的調查與思考[N].光明日報,2013-01-29(15).
[6] “微信”影響力報告:用數據讀懂微信五大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