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列車終點》是王安憶早期的作品。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返城知青——陳信,十年前他下鄉插隊,十年后終于找到返城的機會,他拋下一切,坐上以上海為終點站的列車,準備開始在上海的新生活。然而房子問題、相親事件等等讓他越來越困惑和迷茫,他開始思考自己真正應該追求的目的地是哪里。
關鍵詞:塑造;破滅;知青;歸宿
小說的篇幅不長,情節也簡單,但是其中反映出來的種種問題卻很發人深思。在此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解析文本:
一、上海夢的塑造與破滅
小說是以“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車終點站——上?!遍_始的。上海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縮影似乎象征了這個國家現代性項目的最初范本。[1]當一個以西方中心的現代性項目重新成為這個國家的現代性想象的主體時,上海再次暴露了它作為一個時代潮頭的模樣,上海意味著一個現代性夢想的歷史雛形。
對于上海以外的人來說,上海僅僅是一個先進的、現代化的都市,是一個停留了、享受過就可以離開的中轉站。而作為上海人的陳信卻和他們截然不同:他心里是有著一種追求的,這個追求不是別的,滿滿的全是上海。上海人似乎與生俱來地有著同一個上海夢,這個夢是他們文明的象征,是他們先進的體現。所以上海人總自覺驕傲,這種驕傲是融入血液中滲入骨頭里的。即使原是上海本地人的陳信,在離開上海之后,每次回到上海,也能深切感受到上海本地人的優越感,這個心理落差更加堅定了他要回到上海的決心。更何況,在這里有著他的家。于是為了回到上海,陳信放棄老師的工作,拋下未表露的愛情,毅然離開了插隊的地方。
剛回到上?;氐郊彝サ年愋攀羌优d奮的。擠公交事件中他不由自主地將他插隊的地方與上海做對比,得出的結論是“到底是上海,一切都是井井有條”。與袁小昕相遇聊天時,他一句“唉,總算熬出頭了”也充分體現出他回到上海的欣喜與滿足。
陳信的反思是從他對上海的美好幻想逐漸破滅開始的。他發現“原來在五彩繽紛的櫥窗,令人目眩的廣告,光彩奪目的時裝和最新電影預告的后面,卻還有這么窄的街,這么擠的屋,這么可憐的生活”,原來上海也并非想象中的那樣完美。而房子問題以及他的歸來導致弟弟沒有工作的問題更是讓他無奈。在最后一小節,上海的那層華麗外衣完全被撕下了:“哦,黃浦江,這上海的象征。可它并不象記憶中和地圖上那樣是藍色的。它是土黃色,并且散發出一股腥臭味兒?!盵2]陳信的上海夢逐漸幻滅。這種幻滅促使他開始反思以前的幻想,追問歸來的意義,思考以后的人生。最后他意識到上海只是一個懷舊的終點卻不是一個現實的終點,他的目的地不在上海,而在未知的更遠、更大處。與之同理,現代中國的時間旅途是駛向遠方的,上海地景的懷舊與塑造不過是為一次新的出走尋得確實的合歷史性。[3]
二、知青歸來,歸宿何方
這篇小說著重敘寫的就是知青返城后的生活狀態和心理變化。知青們長時間在農村生活和勞動,生活方式與心理上都與城市產生了隔閡,返城以后必然有各種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體現在生活方式上,也體現在心理上。就像文中的陳信。
但是倘若以敘寫陳信這一個知青來表達整個知青團體,總顯得有些論據不足。為增強說服力,作者加上了另一個知青——袁小昕。陳信回上海不久便與袁小昕相遇,二人寒暄時,袁小昕一句“有時候,我覺得為了回上海,付出的代價有點不合算了”隱約地透露出當時的袁小昕與陳信不同的心境。作者設計袁小昕這樣一個人物很明顯是有其用意的:首先,陳信是一位返城男知青,袁小昕則是女性,這樣兩個人便分別代表男女知青團體;其次,袁小昕是比陳信更早回到上海,更早感受回歸生活的知青,可以想象,她初回上海的心情肯定和陳信一樣,激動欣喜,憧憬著在上海開始新生活,但是慢慢地,她開始困惑,開始猶疑,開始追問自己歸來的意義??梢哉f,袁小昕是另一個陳信,也可以說陳信是第二個袁小昕,而像他們這樣的知青還有許多,他們都難免地經歷與這二人相同的心境。就這樣,作者實現了對整個返城知青團體的概括和敘寫,不可不謂其匠心獨運。
知青作為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只能在歷史的洪流中隨波逐流。返城固然是許多知青的夢寐以求,但返城后產生的不適應以及各方面落差難免又引發一系列問題。如小說主人公陳信,返城以后,又該何去何從?小說的結尾只是含糊地告訴我們陳信要去追求更大、更遠的目的地,但真正的歸宿在何方,誰也不知道。
三、人生路的思索
小說主人公陳信的身份是返城知青,因此這篇小說的敘寫指向性比較明確。但除去這層現實外衣,小說中對于人生路的思考同樣很值得一提。
小說的名字是“本次列車終點”,這里的“列車”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還自有其象征意義。在我看來,“列車”還寓意著陳信的生活旅途。陳信十八歲去插隊,二十八歲返城。在這十年里,他一心把上海當作他的目的地,他的歸宿?;氐缴虾?,經歷了現實生活,他的幻想破滅了,夢醒了,他便重新思索他真正的人生歸宿在何方。于是他再次乘上列車,這是一個新的起點,目的地尚不明確,但“他相信,只要到達,就不會惶惑,不會苦惱,不會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歸宿”。[4]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我們在某一段旅途中渴望到達某一個目的地,但當真正到達的時候,卻恍然醒悟之前的渴望只是自己幻化出的一個夢,我們真正想要追求的并非眼前所至。在這時候,我們會懷疑,會茫然,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追求,放棄對生活的憧憬。我們追求一個目的地,最重要的不是到達之后如何,而是在這途中我們收獲了什么。只有不斷追尋自己的精神歸宿,不讓生活消磨掉自己的激情,我們才能創造新的生活,就像陳信一樣,再次啟動列車,去尋找新的目的地,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讓人生變得更加充實。
本次列車終點只是人生路上的一個中轉站,決不是人生的終點。
注釋:
[1]馬春花《敘事中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王安憶小說》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
[3]馬春花《敘事中國:文化研究視野中的王安憶小說》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
[4]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