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一生著作無數,其十四行詩在世界文學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在英國詩壇上的一朵奇葩。十四行詩詩句不但包含著詩人強烈的感情,也蘊含著深邃的主題思想。本文以文體學理論為基礎,通過韻律、修辭、意象和等層面來分析十四行詩中的第九首和第十九首,并以此達到對詩人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挖掘其魅力。
【關鍵詞】:文體學;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1、引言: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以精彩的選詞、獨具一格的韻律結構、豐富的意象、巧妙的修辭以及美好的主題吸引了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研究。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共有154首,其中前126首詩是詩人寫給一位青年男性友人的,而127首至154首是為一名神秘的“黑膚女郎”所作。其中,在前126首中,1至17首,詩人不斷勸誡友人趁青春年華之時結婚生子,使其美貌得以延續存留。第九首就是其中一首典型的勸婚詩。18至126首,詩人描寫了多個主題:友誼、時光、美等,而19首借由時間的摧毀性,產生為友人的美貌而與時間抗衡的決心,把友人寫進詩中,使其美達到永恒。
在眾多研究解析中,文學文體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徐有志(1992年)認為:“為了以美來吸引讀者,詩人們充分利用語言的所有層面,在讀一首史詩,我們經常被音韻學和字系學層面的聲音和視角、詞匯層面的單詞和富有內涵的詞組的使用和不慣常搭配的使用、句法層面的不規則詞序、以及語義層面的壓縮表達方式和詩歌修辭手段等打劫。”(徐有志,1992).
對詩歌問題的研究屬于“文學文體學”范疇?!拔膶W文體學”的研究目的是為更好地理解、欣賞和闡釋以作者為中心的文學作品提供依據,它考慮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美學效果。(Leech ,2001).
2. 韻律特點
2.1格律
著名詩人愛倫坡曾說過:“詩就是節奏創造的美”。詩歌具有音樂性,讀者能從中體會其音樂美。英語詩歌講究節奏和聲,而它們就來自于詩的格律、音步和韻腳。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音韻和格律形式有很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
總體而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都是由三組四行(我們稱之為“quatrain”)加兩行(“couplet”)構成,莎士比亞的格律形式基本上采用五步抑揚格,即每首詩的詩行包含十個音節,五個音步,每個音步又是以一個輕讀音節之后加一個重讀音節構成,我們稱之為抑揚格。此外其詩歌的尾韻方式遵行“ababcdcdefefgg”的押韻模式。在第九首和第十九首都嚴格遵循著此種尾韻模式。
具體以第九首為例,我選取其中第一詩節進行如下圖表格中的分析(輕音用“-”表示,重音用“﹀”表示,音步用“|”隔開):
如圖所示,我們可以清晰明了地感受到莎士比亞詩歌抑揚頓挫的節奏感。
2.2押韻
英文押韻總體呈現兩大類型,即行內韻和行末韻。行內韻包括頭韻和腹韻,頭韻指的是“兩個或者多個相鄰的詞中,重復出現在開頭或中間的輔音”。行末韻也稱為尾韻,在英語詩歌中較為常見。廣義的尾韻包括全同韻,如see和sea;眼韻,如blood和stood;半韻,如garment和cerement。而這三種又屬于不完全韻。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尾韻更為統一,大多屬于完全韻的押韻方式。完全押韻必須遵循三個條件:首先,重讀元音必須相同;其次,重讀元音之后的音素必須相同;最后,重讀元音之前的輔音不能相同。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九首,是154首中的第一組詩(1-17)。通過詩人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倘若友人的美無法存留于世間,世界會像寡婦一般為他哭泣。借此,詩人規勸朋友盡快結婚生子,讓其美貌留存于世間。在整個勸說中,詩人大量運用了頭韻。例如,第一詩節(quatrain)里面, ‘wet ’‘world ’‘will’‘wail ’‘wife’;在第二個詩節里面,‘world ’‘will’ ‘widow’‘weep ’‘when ’‘widow’‘well’;在第三個詩節中,‘what’‘world’‘waste’‘world都押w這個輔音的發音,此種押韻巧妙的營造出悲哀嗚咽的氛圍,使讀者仿佛感受到整個世界都在為詩人的友人之美將不復存在而哭泣。
2.3元音傳達意義
十八世紀詩人亞歷山大·薄柏(1688-1744)說:“語音一定要是語義的回聲?!薄昂玫脑姼瑁漤嵚墒强梢詭椭鷤鬟_詩歌主題的”(李明強,2008)。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第九首的前八行(octave)中,詩人大量運用了長元音和雙元音,其元音比例占整首詩元音總數的42.5%;在第三個詩節中的長元音和雙元音占35.85%;在最后兩行中,長元音和雙元音比例僅占21.7%。從這幾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整首詩的長元音和雙元音比例呈現遞減狀態。從發音來看,長元音和雙元音的單詞會使得我們的朗讀語速變得緩慢。那么,在前八行當中,高比例的長元音和雙元音形成的緩慢語速,結合本詩內容,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在勸說友人結婚生子時的語重心長,以極其耐心的口吻極力說服他。
此外,在這一部分,雙元音“ai”反復出現,從人體發音角度來看,這一標識同樣表現出詩人哀嘆的語氣特點。但在第三詩節當中,長元音和雙元音比例降低,結合內容,此部分屬于過渡段,詩人的語氣增快,顯示出詩人漸漸失去勸說的耐心。在最后兩行當中,長元音和雙元音比例最低,詩人的語速達到最快,表達了詩人已經對其友人的不婚行為感到氣憤。因此,我們可以得出,詩歌的格律音韻不僅能反映其音樂性,更能表現傳達詩歌主題。
3.修辭
在第九首里,詩人在第一詩節運用了擬人和類比修辭,如果其友人堅持不婚主義,那么整個世界都會為他哭泣,在這兒,“世界哭泣”就運用到了擬人修辭格,而“像寡婦一樣哭泣”則是類比修飾。兩種修辭格的運用極大調動了讀者聽覺和視覺上的想象畫面:在悲痛哀嚎的哭聲下,還涌現出世界寡婦孤苦悲傷啜泣的樣子。
在第十九首中,全詩主要采用擬人和隱喻兩種修辭來增強語言表達效果。詩人將時間比喻為一個力量強大的惡魔,可以吞噬世間一切。無論是兇猛的獅子老虎,還是大地鳳凰,一切都不及時間的冷酷。
4.詞匯特征
4.1 詞性轉換
韓禮德和Hansan認為,在語篇中,如果一個詞語的解釋不能從其概念意義中獲得,就必須從其所指的對象中尋找,那么此時,就產生了照應關系。它在語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照應即語篇中某一語言成分與另一語言成分之間在指稱上的相互解釋關系.詞性轉換就可以指稱上下文提到的語義和概念(王雪玲,2014)。
第十九首第一詩節,王雪玲(2014)已經對‘devouring’ 和 ‘devour’做過相關分析,在這里我就對第九首進行分析。第三個詩節中后兩行“but beauty’s waste hath in the world an end, and kept unused, the user so destroys it.”,但在這世界上,美貌的浪費是有終結的,如果把美貌放著不用,美貌的使用者就等于破壞了它。詩行中分別出現了‘use’的形容詞和名詞形式,通過‘unused’該形容詞,再次形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對友人遲遲不婚行為感到惋惜,后面用‘user’這個詞來承接上一形容詞,同時也暗指友人,這樣一來,詩人的情感由為其感到惋惜過渡到“怒其不爭”的憤怒。
4.2否定詞匯
在殘酷無情的時間面前,詩人在第三詩節中對時間老頭發起挑戰,在大聲抗議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詩人運用了一系列否定詞匯: forbid, carve not, nor, no lines, untained. 否定詞匯的使用,似乎也是詩人強烈抗議的助威吶喊。無形中渲染出反對抗議的氛圍。
5.意象
當我們讀莎士比亞其他首十四行詩,發現出現最多的意象有“玫瑰”“太陽”“夏天”等自然意象,但在其十九首中,幾種很特別的代表力量的意象出現。比如在詩節一里面,面對吞噬一切的時間,詩人巧妙地選用了強大勇猛卻失去爪子的獅子,可以哺育同時也可毀滅人類的大地,兇狠無比卻被拔去利牙的老虎,多次浴火重生卻被燒死的鳳凰這四個意象。在兇狠殘酷的時間面前,對于這四類極具力量的物體,一切強大都被時間吞噬消滅,不復存在。然而,面對碾壓一切的時間,詩人在后兩個詩節中決定與時間宣戰,他決不允許時間在他的友人臉上留下任何痕跡。這種挑戰卻似乎并無意義,最后兩行詩人筆鋒一轉,決定將友人的美駐留于其詩行之間,使其永恒。
6.結語
通過采用文學文體學的視角怕,對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第九首和第十九首的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十四行詩歌的魅力所在。無論在其韻律特點,修辭手法的運用,意象的傳達,或詞匯的選用都極大地反映出詩人絕妙的想象力和文學天賦,更為重要的是,這四個方面都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出詩歌主題和詩歌所傳達出的情感。
References
Leech, Geofrewy N.A.( 2003).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alliday, Hansan.(2001).Cohen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李明強. (2008).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
徐有志. (1992). 現代英語文體學. 開封: 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雪玲.(2014). 莎士比亞第19首十四行詩的語篇隱喻研究. 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