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在《和山姆上學去》以及《國外特殊教育學基本文獻講讀》中對融合教育的觀點與研究進行合并與思考,提出影響融合教育有效實施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期望;環境支持;個人認同感
1融合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融合教育的產生是人們對殘障群體的認識和態度逐漸演變發展的結果,人們對殘障群體的態度經過“遺忘和隱藏”的態度、“篩選和隔離”的態度、“鑒別和幫助”的態度,最終轉變為“包容和支持”的態度。
在20世紀70年代時,美國首次提出了“回歸主流”的概念,主張將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安置到正常環境中,并仍舊提供其特殊教育服務,教育實質并沒有進行改變,只是進行了物理環境上的融合教育。
在80年代時,“一體化” (第一代融合教育)的概念開始普及,與之前“回歸主流”的實質區別是讓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在同一課堂中接受教育,并沒有運用個別化的思想進行教育目標的區別設置,只是套用了同一課堂的形式。
在90年代開始學校改革運動后,開展了第二代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不但要有同一課堂上課的形式,還要融入個別化的思想,對教學課程進行適當的改變。在第二代融合教育的提出中加入了通用技術的理念,希望通過學校的改革,普通教師與特殊教師的合作教學,通過各類支持方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
2融合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融合教育的思潮對我國也有較大的影響,根據國情,我國推出了以隨班就讀為主要形式的融合教育。社會上一些障礙程度較輕的孩子進入普通班級,與普通孩子一起按照同一套課本學習知識。
2.1融合教育的優勢
在對融合教育的預期設想中,融合教育應當對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是雙贏的模式。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都將得到極大地提高,特殊兒童在正常環境下能夠進行更多的溝通,而正常兒童則能減少環境中的競爭因素,增強互助觀念。
輕微障礙的特殊兒童在正常環境的訓練中有部分能力能夠得到特殊環境中所沒有的訓練,最終與正常兒童的能力趨向一致
特殊兒童希望融入正常環境,對隨班就讀的安置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
2.2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
2.2.1對特殊兒童期望過低
由《和山姆上學去》中可以看到一句反復強調的話——人們對特殊人群的期望很低。這樣的觀念仍然是不平等的,人們對于特殊人群仍然持有輕視和憐憫的態度。這種觀念在我國的政策中也有所體現,政策規定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的成績可以不參與全班成績考核。這樣政策的出臺從某種程度上使得班級中有特殊兒童的教師會大大減少對其的期望、關注度和干預度。
2.2.2環境支持不足
特殊兒童向往融合教育,希望能夠進入正常的環境學習與生活,但是同時在視頻中提及特殊孩子們希望能夠進入一個有充分支持的隨班就讀環境。現在我國的融合教育隨班就讀模式僅僅是去殼而沒有實質,學校的行政系統、任課教師和環境設置并不能為特殊兒提供其需要的支持系統。
2.2.3對隨班就讀特殊兒童的認同
特殊兒童即使參與高質量的隨班就讀,教育中心也大多數放在對其能力和學習成績的提高上,將特殊兒童視為一個急需幫助的群體。但是實際上,在視頻中說到,特殊兒童往往能夠樹立起較強的自我認同感,他們已經習慣自己長期身為一個殘障人士的生活并且樂在其中,他們不希望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對他們進行干預,迫使他們的技能得到恢復而必須適應一種全新的生活。
2.2.4其他類型的問題
經過研究表明,在融合環境中年齡越小障礙程度越輕,融合教育實施的效果越好。因此,融合教育的質量對障礙兒童的年齡與程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社會交往年齡的發展中也存在負面因素,國外研究表明在集體中被安置的學習障礙兒童與低成就兒童的受喜好程度會隨著實踐推移而下降。因此被隨班就讀安置的特殊兒童也可能會遭受到排斥。
在我國有特殊孩子融合的普通班級中的家長一般很難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會采取聯名抗議的形式來抗議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行為。
3融合教育實施的建議
融合教育模式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由于額數兒童的程度、學校的融合能力以及普通孩子家長的接受度等等的原因,完全的融合教育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我們可以采用依據程度多重安置的辦法,對特殊兒童的安置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同時大力培養特殊教師與普通教師的能力,并促使兩者建立合作教學的思想。可以廣泛宣傳融合教育的理念以及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融合教育起到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夏瀅.美國學前融合教育綜述.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
[2]厲才茂.關于融合教育的闡釋與思考.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