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無論是采集狩獵民族,還是農耕民族,他們采取的生產事業形態,都會成為該民族的一切文化形式的根源;它會給予其他文化因子以最深刻最不可抵抗的影響,而它本身又很少會受到其他文化因子的影響,除了地理與氣候這兩種天然條件以外。本文深入研究了臺灣原住居民的服飾形態并以原住民服飾文化特點為例詳細闡述了生產形態影響少數民族服飾形態特征的方方面面。通過這樣的分析研究給未來保護傳承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帶來了嶄新的方法和思路及其視角。同時也給一些國內的設計師在運用少數民族服飾作為自己的設計靈感時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臺灣原住民族;生產形態;服飾形態文化
一、臺灣原住民概況
1.臺灣原住民族族群:臺灣原住民是指漢人移居臺灣前最早抵達臺灣定居的族群,主要來源來自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古越人的一支,在風俗習慣上也與中國大陸南方的少數民族絕大部分相近。日本學者將臺灣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和平埔族兩大類,前者包括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后者平埔族已經基本被漢化。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已經增至14個族群。
2.原住民居住地理環境及分布情況:臺灣島位于祖國大陸的東南緣,四面環海。面積雖小,卻擁有多種地形。島中央高山群立,山地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4.3%,西部為平原地形,東部為縱谷地形。原住民分布于臺灣的山區以及東部縱谷和蘭嶼島。由于所處地域環境的差異,各族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居住在山區內陸的族群以狩獵為主,其服飾材料多以獸皮、獸骨為主,而在靠近海岸的民族所使用的物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貝殼等海洋產品。如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的布農族、鄒族等族群用獸鞣制后作成的衣物、用獸牙獸骨制成的配飾和居住在臺灣北半部的泰雅族特有的貝珠衣、貝殼首飾等。而地域相鄰的族群之間的服飾文化也有其相似之處,如排灣族與魯鎧族的服裝紋飾圖案就極為相似,多以菱形與三角形花紋為主。
二、臺灣原住民的服裝類型及其具體特征
臺灣原住民各族因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不同而各具特色,有窄幅貫頭衣型、皮衣型、漢式長衣型、離島型。他們的傳統服飾包括:頭飾、腰飾、手飾、足飾、上衣圍巾(披風)、腰裙、褲條及其配件。從服飾的穿戴場合來看,分為常服與盛裝兩種。平時居家、耕地勞作、上山打獵時所穿著常服,只有外出作客、舉行節慶祭祀時才會穿戴盛裝。常服與盛裝在形制上并無太大差異,一般服飾上面飾以美麗的織紋,鮮艷的色彩即為盛裝。
三、臺灣原住民的生產形態對其服飾的形態的影響
臺灣原住民的生產形態有漁獵,狩獵和農耕三大類別,達悟族是唯一的漁獵民族,狩獵族群以布農族、鄒族、排灣族最為典型,農耕族群除了噶嗎蘭族基本被漢化。
1.服裝款式方面:原住民服裝款式都是把保護身體和有利于生產勞動作為第一需求。例如鄒族的男子皮后敞褲,它以兩塊裁成長三角形的皮革縫制成后敞褲,上腿僅遮蓋前面,下腿部分為筒形,可以裹住全腳。褲子上端附有皮繩,用以縛于腰部,下端則束于小腿上,可以在山里中免受草割之苦。
2.服裝紋飾方面:臺灣原住居民的服飾圖案豐富抽象,以幾何圖案居多,相鄰區域族群的圖案都有細微的差別,同樣是菱形的圖案就有好幾種表現方式。居住在沿海的族群與居住在山區的族群對比更鮮明。排灣頭目參加祭典穿著的盛裝上繪制人和動物的形象,更像是一種狩獵的場景,通過對日常行為的抽象圖案變形鮮明的反映出該族群的生產生活方式是獸獵型的。沿海的達悟族男子參與重要儀式時,會穿著藍白條紋的對襟無領無袖短上衣,象征著大海和白云,這是臺灣原住民中保存的最為傳統的服飾,就好像現代的海魂衫一樣。
3.服飾材料方面:原住民的服飾制作材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靠近沿海的地方的族群選用苧麻等是比較耐腐蝕的的織物,日治時期的阿美族運用樹皮布來制作衣服,既防雨又能使他們在捕獵中保護身體。達悟族的椰須背心以馬尼拉麻皮和椰須縫制而成,因為那里盛產馬尼拉麻并且水藤經久耐用易取得,而這種背心正是為當地男子外出拜訪、耕作或出海捕魚時所穿的。鄒族人用獸牙做的臂環代表榮譽,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之中激勵人們勞作生產、捕獲食物,唯有狩獵百頭山豬者才可配戴。
四、結論
經過上述對原住民不同族群的服飾款式、色彩圖案、制作材料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不同的族群因為其生產形態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都會帶來其服飾形態的差異。一些族群的生產形態雖然一樣,但是服飾上也有細小的差別,歸其原因是不同的環境和地理因素帶來的,但是從根本上說內在的風格和格調是一致的,就是說不同的色彩、裝飾和圖案都是表象,本質的決定因素是其生產形態。如果將范圍擴大,那就是任何種族的生產形態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現象,次要的文化現象都是直接從這個主干分枝出來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少數民族的服飾形態受到生產形態影響這一觀點。
參考文獻:
[1]施翠峰著,臺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M],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8月
[2]何傅坤,廖紫均主編,不退的光澤——臺灣原住民服飾圖錄[M],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8年12月
[3]施聯朱著,民族識別與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5
[4]李莎莉著,排灣族的衣飾文化[M],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年
作者簡介:王清越(1993-),女,漢族,山東省泰安市人,大連工業大學2015級服裝設計專業在讀藝術碩士,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與時尚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