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戲曲藝術漸漸失去了往昔的輝煌,整體發展環境嚴重滯后,不僅從事研習戲曲表演的專門人才大量減少,在中國文化中的整體地位格局也有所下降,因而受到觀眾冷落。戲曲藝術的衰落具體表現為戲曲劇場賣座率下降、觀眾觀賞興趣不大等。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傳統文化建設,鼓勵和推進戲曲藝術的振興,從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戲曲藝術人才培養、戲曲舞臺演出、戲曲藝術進課堂等諸多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2017年6月,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出臺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攜手推進戲曲教育工作。8月,四部委再次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提出,2017年,在試點基礎上,有條件的省區市大中小學以及中央部委所屬高校爭取實現所有學生免費欣賞1場優秀戲曲演出。這對于改善戲曲藝術發展環境,增強傳統文化熱度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新時期下如何傳播和發展戲曲藝術為研究對象,探析傳承發揚戲曲藝術的措施,為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的發展和中國傳統古典文化在新時期的傳承提供有效性參考價值。
一、勇于創新,提高內在驅動力
第一,要加強自我創新。首先要提高劇本質量。戲曲藝術的發展要從最基礎的劇本抓起,創作題材要進行革新,不能固守傳統的說教題材,要貼合當下時代背景,貼合觀眾生活需求、審美需求,可以適當的采取優惠措施來吸引鼓勵優秀的劇作家來進行戲曲腳本的創作,從實踐生活出發,接地氣,還要富有娛樂性,將內涵和形式結合統一,不能過度注重戲曲的曲高和寡特性,要適當的予以妥協和結合,內容上一方面要緊抓時代特色,貼合百姓生活,一方面要加強人物性格刻畫、情節戲劇沖突創作,賦予懸念和新鮮感,能夠激起觀眾興趣。不僅在戲劇舞臺上的唱念做打、服裝道具要改變,而且劇本的結構、唱腔方式語言應用、舞臺布景等都要有所調整,使其滿足當下社會生活的快節奏,滿足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要求的創新并不是完全摒棄傳統,而是指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加以革新,使戲曲藝術更能融于現代文化,融于現代生活。
第二,要加強市場推廣,努力贏得生存發展空間。戲曲藝術除了在自我內容形式創新外,還要加強對市場和受眾的了解。市場方面,要積極拓寬市場營銷意識,不能盲目的通過劇院巡演等方式來增加盈利,要建立規范化系統化的營銷體系,對于我國的戲曲市場進行充分的調查了解,細化分類,比如可以采用分層級的方法,以廣東省為例,將廣州、深圳等大中型城市設立為第一級市場,珠三角等地區設立為第二級市場,粵東、粵西等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設立為第三級市場。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戲曲藝術的對口傳播推廣。一般來說第一級市場是潛力最大的市場,人民精神需求較大,要求較高,是各個劇種爭相競爭之地。第二級市場雖然不如第一級市場潛力巨大,但是也有較好較廣的發展空間。經濟實力雄厚、設施齊備、審美較好等優勢都足夠吸引優秀的戲曲文藝團體。第三級市場是民間團體的主要集中地,其戲曲藝術氛圍非常的活躍靈動。無論是不同的劇種還是不同的劇團,都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市場,從而也可以針對性的進行劇本創作和演繹。在受眾傳播方面,戲曲劇團、從業人員等都應當明白,當今時代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必要的推廣傳播是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因此戲曲藝術的發展推廣必須要講究傳播推廣技巧,以激發受眾興趣為主,加強受眾參與為輔,來從根本上解決受眾稀少這一難題,比如可以開設小劇場,將年輕人拉到劇目的創作甚至是推廣活動中,提高受眾參與度等同樣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廣泛的宣傳,比如建立微信公眾賬號定期進行戲曲藝術的普及以及戲曲小視頻的發布。
第三,加強戲曲人才培養,拓寬受眾范圍。如今,戲曲藝術人才斷層已經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方面首先培養專業的戲曲編劇、戲曲導演、戲曲演員,以此來提高戲曲藝術的整體水平,通過在專業藝術院校探索免除戲曲教育學費制度鼓勵戲曲專業發展,其次積極探索戲曲創新教育模式,定期深入人民中間了解人民生活根據人民需求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價值的戲曲作品。第二方面就是從培養戲曲愛好者,再好的作品沒有受眾也是一紙空談,培養喜歡戲曲藝術、懂戲曲藝術的受眾顯得尤為重要。戲曲就要從娃娃抓起通過戲曲進校園活動培養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樣鼓勵大學開辦戲曲必修課程以及鼓勵大學生創辦校園戲曲社團,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期學校要鼓勵有志于從事戲曲事業的學生進行戲曲方面的創業。經過調查顯示我們百分之七十的偏遠地區無法接觸戲曲藝術,但是存在許多喜歡戲曲藝術的群眾,要將戲曲這門藝術主動走出劇院走向偏遠地區。以上既有利于多方面培養人才,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受眾范圍。
二、加大扶持,提高外在推動力
外在推動力方面,主要是指要加強國家政府的支持力度。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要加強政策支持。比如出臺相關政策來保護和傳承戲曲這項文化遺產,戲曲藝術里蘊含著諸多對社會歷史風貌的記載、傳播。比如加大財政撥款力度,來保證地方戲曲可以有條不紊的傳承。比如制定優惠政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扶持能力。比如拓寬文化傳播渠道,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等,提高民眾的文化修養。此外,還可以建立良好的體制鼓勵創新,或者吸引企業投資、外來投資來極大對戲曲藝術的支持力度,對文化企業實施各種優惠政策等。
第二,推動發展傳統文化學習,轉型教育教學新理念。當下的教育觀念和模式極具功利性,許多孩子因此都變得極為浮躁,唯利是圖,對許多事情的判斷以有沒有用為標準。比如英語日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對漢語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力,教育觀念及模式上也出現了重英語輕漢語的現象。所以說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極為重要,但要注意,其方式和內容要具有創新性,不能枯燥死板。同時國家要出臺相關政策來配合戲曲教育事業的革新和發展。
第三,加強對戲曲文化遺產的保護。戲曲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所以需要國家從法律上加以保護。具體可以加強對戲曲博物館的建設,加強對瀕危劇種的搶救,對一些珍貴的資料進行妥善的收集保管,還可以加強教育,來提高我國民眾對于一些瀕危劇種的保護意識,讓民眾意識到戲曲的重要性,教育部可以編纂文化遺產方面的教材。
戲曲藝術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其發展與傳承對于現當代建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只有形成政府支持、社會認可、專業人才保障、社會個人參與的四位一體格局才能重振戲曲藝術光輝。
參考文獻:
[1]陳香.談戲曲藝術形式革新的重要性[J].廣東藝術報.2013:45-48
[2]劉振.中國戲曲的市場化道路與多樣化發展[J].文匯報.2013:120-124
[3]喬什.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成效初顯[J].淮安日報.2013:2-9
[4]田野.困境與新生——關注中國傳統戲曲的復興之路[J].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13:20-39
[5]應先歡.當代中國戲曲發展現狀的幾點思考[J].商業文化.2012:11-19
[6]趙婧媛.文化產業與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