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對于只是關注商業利潤而為產品配置性感外衣的一般包裝設計而言,綠色包裝設計在其理念到行動的過程中,更顯示出長遠的目光。今天的設計師應當建立清醒的環保意識,或許可以暫且放下各種華而不實、浮于表象的設計因素,回歸到原始的、樸素的材料語言上來,讓材料本體敘事,喚起人們或遙遠、或飄忽于眼前的記憶,激起人們文化或情感上的呼應。本文在前人對綠色包裝設計研究的基礎上,探討綠色觀念通過材料語言在包裝設計中實現的可能性,進一步探討了綠色包裝設計中材料語言對綠色觀念實現的方法論。
【關鍵詞】:包裝設計;材料語言;綠色觀念;方法論
田中一光先生在展望日木設計力一向的時候,認為:“思考受傷地球的再生,重新認識非歐美的、屬十我們的文明,脫離整齊劃一的歐陸風格,控制好對舒適度的追求,減少華而不實的設計操作,找回對非光滑閃亮之物品的審美等,都是二十一世紀設計的最大課題?!?/p>
一、綠色包裝設計中的材料設計特征
綠色包裝設計不僅是技術層而的考慮,更關鍵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變革,要求設計師放棄那種以包裝在平而外觀上標新立異的習慣,而將設計的重心轉移到功能的創新、材料和工藝的創新、包裝的環境親和力的創新上來。這個過程,重點在十綠色材料設計的創新。所以說,對十旨在傳達綠色觀念的綠色包裝設計中的材料設計,其特征表現在“環境親和性”“價值創新性”和“功能全程性”二個力一而。
價值創新性要求綠色包裝設計中對材料的應用,在不同層而體現價值創造。德國環境問題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個問題,現今流行的包裝材料在循環使用時的能量流比制造新的材料要大得多。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包裝材料的再循環利用是毫無意義的,從環保角度來看,這也是制造浪費的一個力一而。囚此,包裝設計的開發與制造過程,更要求體現創新,最重要的就是材料應用上的創新。綠色包裝材料,其自身對環境不造成污染,且易十回收利用,不造成成木增加。
質量、成木的要求列為同等重要的設計目標,并保證在生產與流通的全過程中能夠順利實施,囚此而拓展了包裝生命周期。傳統的包裝生命周期只包括從“產品制造到投入使用”的各個階段,即“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而綠色包裝設計過程,通過選用綠色包裝材料進行的創新設計,習各產品的生命周期延伸到了“產品使用結束后的回收利用及處理處置”的階段,即“從搖籃到再生”的過程。
二、綠色包裝設計中的材料設計方法
為了有效體現綠色觀念,綠色包裝設計中對材料的設計,其力一法論核心,就是體現“產品生命周期”的全程設計思想。從包裝設計概念的形成開始一直延續到包裝信息反饋的全程控制的設計過程,這是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這意味著:在包裝的設計概念形成一一綠色包裝材料的選擇一一綠色包裝設計一一生產制造一一集裝輸送一一包裝銷售一一包裝消費一一廢棄、回收一一再利用的各個階段,設計師都要完整地思考如何體現包裝的物質價值和創造價值,從對人與環境的協調關系的思考入手,對各階段造成的環境負荷進行評估、分析和控制,努力使包裝生產與使用過程中的物質消耗與能量流完全閉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圓。
可拆卸性設計法,即設計出來的包裝可以拆卸和分解,并可重新組合使用。這種設計力一法要求設計師在充分把握包裝材料的基礎上,對包裝結構有著特殊的構想和功能設計。為了減少分解過程中的能量消耗,包裝所使用的材料種類不能太過繁雜,盡量使用單一材料,而分解應用力一式卻可以是多樣的。通過可拆卸性設計法,包裝的功能得以延續,包裝卞體材料如果損壞,部件的材料還可通過其它的途徑繼續使用。日木著名設計師秋月繁設計的達摩紋抽拉包裝(圖1),運用來自大自然的木材料,利用包裝木體的可塑性能設計成達摩而相,其五官作為包裝部件,在完成包裝功能之余,更可作為玩具部件進行拆卸重組,富于趣味性。
極少量化設計法,是根據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在進行綠色包裝設計之時,盡量地少用包裝材料和附加工藝,力求達到包裝功能與視覺形式感的平衡。這一類的綠色包裝設計在材料的應用上也是踐行盡量地極少化設計原則,在現代卞義設計風格中顯得合符潮流。當密斯·凡德羅提出“少就是多”的設計原則以來,世界各國的設計師身體力行地推行這一設計原則,簡約化、少量化成為現代卞義設計的代表。
功能置換設計法,是通過有效的設計,賦予包裝多種功能十一身,使包裝在完成包裝功能后不至十馬上成為廢棄物,而是成為一種實用產品再應用。這一種設計力一法在國內越來越受到重視,包裝能夠集多種功能于一身,木身就提升了包裝的使用價值,成為消費者的購物首選,其環保概念的創意應用,更是令全社會為之贊許。功能置換設計力一法要求設計師在材料選用和結構造型上應充滿創意靈感,并且能夠對包裝的功能拓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這樣的包裝設計,在材料選用上的重點,是既要顧及包裝的產品保護屬性,又要考慮到其它功能的表現需求。例如紅酒包裝設計,當包裝消費完成后,其功能置換為燈具的應用。
重復使用設計法,顧名思義,就是重復利用,而且保證其使用價值的存在通過設計,使包裝能夠。包裝設計師在對生活各力一而的物質需求的充分了解之上,對包裝進行設計,使包裝能夠在人們的生活中反復使用而不會被淘汰。這一類力一法設計出來的包裝,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是最為生活型的設計概念應用,囚包裝的消費周期較長,也充分起到了環境保護的作用。重復使用法設計的包裝,在材料的選用上的要求,首先是對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不產生危害,其次要求材料突出的耐用性。如FARMSTEAD牛奶包裝(圖」),選用了陶罐作為包裝材料,這種材料制成的包裝,有一定的耐用性,當包裝內裝的產品經消費完畢后,消費者還可用陶罐和鋁罐盛裝其它物品,不會馬上丟棄。MR. CLEAN清潔劑包裝,設計成為啞鈴式樣,當清潔劑使用完畢后,消費者還可以在包裝內填充一定重量的物質,將包裝當作啞鈴使用,這種包裝也是不會被消費者即刻丟棄,而能夠不斷重復使用的。
計品同時轉變為藝術品。從設計方法論的設計史中,我們能發現,設計要探索人們生活背后的意義、情感以及象征。我們要理解在不同人群中、不同環境、不同行為的人們思維,才會有更好的創造。設計是間接的與自然科學發生著關系,在各個階段設計的內容與方法,才正是設計方法論在社會實踐中的現實反映。
參考文獻:
[1]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朱愕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愛德華·丹尼森、廣裕仁著《綠色包裝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第16頁。
[3]田中一光.《設計的覺醒》,朱愕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1頁
作者簡介:喬英軍(1993—),男,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