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精神與思想的守望,凝固永久——守望思想,就是守望靈魂。”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公式來:精神+思想=靈魂。靈魂即是指生命中的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復雜且綜合的統一體,也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宗教認為靈魂就是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后,人即死亡。但我對”靈魂”,在讀了杭春曉寫的《政治決定一切:運動中的中國畫》后,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杭春曉,先后在學術期刊發表了《商周青銅器饕餮級研究述評》,《繪畫資源的開放——古物陳列所與民初中國畫》等論文數篇,還參與編著了高級教材《中國美術史》,《中國古代繪畫史》,他所研究的領域范圍在考古、文藝理論、書法、雕塑、攝影。從這幾個字眼上似乎看不到與政治有關,但是,政治時刻與生活產生聯系,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文藝作品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政治的影響。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驅殼。”文藝是一個時代的鏡子,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向標,更是一個時代的靈魂。在當前這樣一個文藝樣式極其多元化,藝術標準參差不齊,傳播平臺分秒更新,令很多人幾乎迷失方向的環境下,習主席的這番講話,對于激勵和引導文藝工作者具有很深遠的意義。這些年里,中國傳統文藝工作者不斷地被邊緣化,不管是戲劇工作者,還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工作者,似乎已經不能和那些被炒作出來的新生代文藝工作者相媲美。但應該銘記的是,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作為藝術家,要扎根生活,扎根社會,才能有藝術靈感,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習總書記也強調過,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是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這應該就是當代文藝工作者創作文藝精品所要堅守的準則。作為文藝工作者,必須具備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整個藝術創作是由藝術家,藝術創作過程,藝術創作心理,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構成的。藝術創作過程大致可以分為藝術體驗生活,藝術構思活動,藝術傳達活動三個階段,而這些,也是和政治運動離不開的。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家,她曾經歷深重的苦難,但也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大步前進。這是一個正在時刻發生變革的國家。因此對掌握了傳統藝術技巧的國畫家來說,只有當他和現實相結合,才能得心應手的創造出深得民心的優秀作品。所以,要結合當時的政治因素來創作。運動中的中國畫,也會經歷一些不同思想傾向,不同美學主張的國畫家的介入,使得中國畫在這次運動中進行了一次思想的清理。把中國美術帶進了又一個新的時代,都是因為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做領導。
在水天中編著的《20世紀中國美術紀年》這本紀年書中,1956年這一年發生了近70余件美術事件。其中,中國畫直接事件占有20余件;1957年這一年發生了近100余美術事件,直接和中國畫相關聯的有30余事件,而多半都是對于右派分子的批判活動,這種文藝運動一直持續到了1958年。隨后的幾年中,文藝運動再沒有停止過,而且愈演愈烈。我這篇文章,只是針對中國畫的運動而言,在看了劉新老師編著的《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中》,了解到1956年初,隨著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接近尾聲,科學,文化的發展成為下一個階段中央決策重點考慮的內容。于是,就有如下幾個事件,而這幾件事對中國美術界的影響,則頗顯重要。一,周恩來總理在一月作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和毛澤東主席五月正式提出針對文藝和學術發展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二,有了1956年的這個政策基礎和社會環境,國畫的生態就有了很大的改變,舉辦了“第二屆全國國畫展覽會”;三,在體制上,首先于1957年5月14日成立于北京的中國畫院,團結了大批老京派的傳統型畫家,其陣容集一時之盛,使一大批在新中國沒著落的老畫家從此有了一個可以安心畫畫的國家單位;四,馬克西莫夫執教的油畫訓練班結束,文化部舉辦酒會祝賀,并舉辦訓練班畢業作品展覽,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參觀展覽。再就是在學術上,這一年有關油畫,中國畫,漫畫創作以及對印象派的討論無論是其寬松的討論氛圍,還是自由的討論深度,都為后世所不及。1960年前后,雖然留學蘇聯的油畫家們陸續回國,但中國畫繪畫領域的氣氛,也并沒有因此而降溫,196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了“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作品展覽”,同年的全國藝術教育會議上,主張人物,山水,花鳥分科的意見占上風,可以看出中國畫在中國美術界中得地位,仍然是舉足輕重的。1963年開始出版的《中國美術論著叢刊》和《中國畫論叢書》中可以看到,在中國畫領域,關于傳統的繪畫手法和技巧,在這一時段又有了新的紀元。從1960年至1963年,北京國畫畫家創作了一些吸收傳統語匯表現新生活較為成功的作品。但無論我們遇到哪個時期,藝術創作者都肩負著讓作品擁有靈魂的重任,因為“任何物質,形態都不存在永恒——存在不永恒,集體記憶由完整而殘缺,由清晰而淡化,唯精神與思想的守望,凝固永久——守望記憶,守望思想,就是守望靈魂。”
參考文獻:
《中國近現代美術史》 潘耀昌 著
《20世紀中國美術紀年》 水天中 著
《20世紀中國藝術史》 呂澎 著
《20世紀中國美術論稿》 劉新 著
《政治與六朝繪畫》 彭朝風 著
《“文革”時期中國人物畫與傳統人物畫之比較研究》 高婕 作
作者簡介:梁馨月,1992年9月29日出生,性別女,漢族,籍貫甘肅,現就讀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015級美術學專業。學歷:碩士,職稱: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視覺藝術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