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是一篇關于中國民間舞概念與發展的文章。筆者從民間舞的起源開始淺析到當今民間舞的發展態勢,以及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民間舞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元化。 讓中國民間舞發展的越來越好重任應當承擔于新一代熱愛民間舞以及民間舞研究工作者的肩上。
【關鍵詞】:中國民間舞;概念;發展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舞蹈的歷史也非常久遠。在舞蹈這個大范疇里,囊括了很多舞蹈種類。其中,中國民間舞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也越來越豐富,民間舞不乏樸實無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等特點,在當下社會也充分發揮了它的社會作用。
一、民間舞的來源。
在面對民間舞的來源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先探討舞蹈的起源。在久遠的原始社會,原始人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對人類自身的繁衍等一切現象都感覺到神奇。久而久之,舞蹈和巫術活動、性愛、游戲結合到了一起,于是形成了有關舞蹈起源的“勞動說”、“巫術說”、“游戲說”、“性愛說”、“模仿說”等學說。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類的勞動。所以,“綜合勞動說”被認為更接近舞蹈的起源。
二、民間舞的概念。
(一)、民間舞的概念。
關于民間舞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辭海》中也有對民間舞蹈的解釋:“民間舞蹈: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點的傳統舞蹈形式”。《英國大百科全書·15版》中也談論了有關民間舞的見解:“雖然民間舞蹈一般是指各個民族特有的歡快、娛樂的舞蹈,但它確切的含義在學者們中間仍然有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得以解決。”民間舞蹈涉及到很多不同方面,所以得出的概念也是從很多不同方面出發的。
而如果從舞蹈的角度上去談論民間舞蹈,就應該考慮到很多方面。民間舞蹈是指在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由勞動群眾直接創作,又在群眾中進行傳承,而且仍在流傳的舞蹈形式。
(二)、民間舞的特性。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它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民間舞蹈發展的長河里,慢慢地顯現出了民間舞還具有六大特性,分別是繼承性、群眾性、自娛性、即興性、適應性、地域民族性。
1.繼承性: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民間舞蹈不是一個時期的產物,而是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傳承中流傳下來的。到了現代社會,所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都是這個民族或者地區一代一代繼承的財富。
2.群眾性:民間舞蹈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很多民間舞蹈表現的就是群眾們在一起生活、勞作的現象。慢慢形成了舞蹈,成為了人們在一起表現情感的形式。
3.自娛性:在民間舞蹈的發展過程中,它不是為了表演而創造出來,有時候可能僅僅是為了人們在一起自娛自樂。例如蒙族的“安代舞”,壯族的“采茶舞”。
4.即興性: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舞蹈大多時候是即興發揮將情感表現出來。例如彝族的“篝火舞”,蒙族的“敬酒舞”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活動時情不自禁地表現出來的,體現了民間舞蹈的即興性。
5.適應性:每個民族或每個地區的民間舞蹈可能只適應這個民族或地區,把這個地方的民間舞蹈放到另一地區,可能會顯得格格不入。所以民間舞蹈在體現本民族或者本地區的民俗風情時也極大限度地體現了它的適應性。
6.地域民族性: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民族的文化形態還不單單只有一種,例如人口最多的漢族,按地區劃分,也能分出很多種漢族舞蹈,例如東北秧歌、山東三大秧歌、安徽花鼓燈、云南花燈等。地區不同,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風俗特點也不同,從服飾到性格特征,都影響了一個地區的民間舞的風格特征。
三、民間舞的發展創新。
民族民間舞在時間的長河里不斷傳承,不斷發展。到現今社會,舞蹈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藝術欣賞活動。現如今,人們所看到的民間舞蹈經過發展創新已有所完善。主要分為三類:原生態民間舞,創編舞蹈與舞臺藝術民間舞。
(一)、原生態民間舞。
顧名思義,原生態民間舞是保持了最傳統的風格特點,由人民群眾直接創造并在民間表演,沒有過多的舞蹈技術技巧,貴在表現風俗特征,人文情懷。目前,舞蹈工作者與舞蹈生在學習民間舞蹈的過程中,會深入鄉野田間去進行田野作業,從而身臨其境地學習原生態民間舞。例如,在學習蒙族舞蹈時,通過田野采風會去到大草原中,和蒙族人民在帳篷里喝酒聚會時,會情不自禁地拿著酒邊歌邊舞,從產生了“敬酒舞”。再例如壯族人民的“扁擔舞”,又名“打扁擔”,流傳于廣西都安、馬山、南丹等縣。舞者多為婦女,手持扁擔,相向而立,上下左右相互打擊,模擬農作時收割,打谷,舂米等動作。至今仍然流傳在壯族人民的生活中。
這些原生態民間舞大多都需要舞蹈工作者去到他們生活的地方才可以看到,有的人會覺得把這些舞蹈直接地搬到舞臺上,也是一樣的效果。實則不然,例如,安塞腰鼓流傳于陜西省安塞縣,以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以及變幻多樣的陣勢為主要風格特點。安塞腰鼓的表演場所大多為黃土地上,表演者大多為青中年的當地村民,他們用最直接也最有力的方式回報養育自己的土地。塵土飛揚,每一聲鼓聲都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試想,如果將這一壯闊情景原封不動地搬到舞臺上,效果和情感定會大打折扣。所以說,這些原生態的民間舞之所以叫做“原生態”,那是因為這些民間舞蹈,最直接、最有力地表現了人文情懷和民俗風情。
(二)、編創舞蹈。
這里所說的“編創舞蹈”,實際上是指提取了民間舞的素材,加以現代編導技法的編創,從而有機結合,形成了編創舞蹈。這樣的舞蹈實際上不能完全稱之為民間舞。但是換言之,它也是民間舞蹈的一種延伸和發展。
被世人所熟知的《雀之靈》即民間舞蹈范疇里的編創舞蹈,這支舞蹈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編導并表演。這支獨舞在進行舞臺表演的時候,加以燈光配合,舞美設計,實在美哉。但是,從民間舞蹈出發,它并沒有完全采用傣族原生態的舞蹈基本體態及舞蹈動作,而是吸取了傣族孔雀這一意象,更多的是在表演一只孔雀。楊麗萍采用了一些肢體上的靈動表現將這只孔雀賦予了不一樣的感覺,也是民間舞蹈另一方面的升華。
(三)、舞臺藝術民間舞。
民間舞蹈之所以被大家所熟知,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舞蹈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很普遍的藝術追求形式。越來越多的人會買票進劇院看舞劇,這也反映了大家對舞蹈這種藝術的追求也原來越強烈。
從而為了區分,這類舞蹈叫做“舞臺藝術民間舞”,這類民間舞蹈,取材于民間,提取元素,不改其本質,最大限度地加以整合,搬到舞臺上。這一類民間舞,也叫做“學院派民間舞”。“學院派民間舞”與“原生態民間舞”的區別在于:第一,表演場所不同,表演者也不同;第二,“學院派民間舞”相對于“原生態民間舞”要更加規范,比較易推廣。除了舞蹈工作者以外,極少的群眾會跑去原生態里欣賞舞蹈,他們最直接欣賞舞蹈的渠道可能就是舞臺了。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民間舞蹈的發展也離不開“舞臺藝術民間舞”的發展。
四、結語
關于民間舞,它流傳于民間,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征、韻律及動作特點,還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它是一門很深并且豐富多彩的學問,在民間舞的學習道路上,一定是學無止境的。中國民間舞的傳承離不開鄉間的老藝人,也離不開眾多的舞蹈工作者。另外,將中國民間舞傳承下去,是越來越多的舞蹈生理應肩負的重任。
從中國民間舞的發展創新上來說,中國民間舞的發展與創新也極大限度地傳承了中國民間舞。“新”、“舊”思想相輔相成。中國民間舞的傳承與發展必定朝氣蓬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2]馮雙白.中國舞蹈發展史及作品賞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