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為與道德認識之間的橋梁;道德情感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行為;是人產生善的道德行為的力量和源泉,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具有定向、激勵和強化的功能。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道德情感在道德塑造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道德情感;道德認知;行為;道德意志
一、人格塑造中的道德情感
人格塑造是心理學和教育學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人格內在的包含了需要、動機、理想、氣質、性格、智力、價值取向、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內在的包含眾多的道德情感的內容,而對于人格的塑造而言,可以說所有與情感相關的部分到最后都需要凈化與升華成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種高級形式。個人道德意識的構成因素,它是人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道德規范對社會現象的真假、美丑、善惡表現出的喜怒、哀樂、愛憎、好惡的情緒情感體驗。
個體道德意識作為道德的主觀因素,存在于道德個體的心理意識中,即個體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中,個體道德意識的完整心理機制是由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滲透、結合而形成的。康德指出,個體道德意識不僅取決于“知”,而且取決于“情”、“意”,是知、情、意三大因素作用的結果。費爾巴哈則說:“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這里,他講的“心”就是情感。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指出,“最可靠的心理學家們都承認,人類的天性可分作認知、行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種功能,與這三種功能相對應的是真、善、美的觀念。”〔2〕他認為這三種功能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這里,認知、情感、意志三種功能與人們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相對應的,在這本著作中他進一步指出“人不僅在思維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情感因素對認知與意志的發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系統。
二、道德情感對道德人格的影響
所謂道德人格,即作為某個人人格的道德性規定,是有某個個體特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有機結合。其中道德認識和情感是基礎,道德意志是關鍵,道德信念是核心,而道德習慣是道德人格得最后完成。道德情感對道德人格的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1、道德情感在道德認知中的激發
情感在人的感性認識活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激發作用。由于情感在主體系統活動中的中介地位,任何客體只要進入人的認識領域,成為主體考察的對象都兼有感知對象與情感體驗對象的兩重性。人們既要感知其事實屬性,又在不斷體驗著主體對其價值屬性的評價及其態度。因此,主體的情感體驗一旦產生,必然會對其認識活動產生影響。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總是結伴而行的,如果沒有道德情感方面的渲染和強化,外在的道德原則和個體自身的道德知識就會失去生氣。
2、道德情感對道德意志的驅動
道德意志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品質,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性是它的主要表現。在意志外化為行為的過程中,情感驅使起著重要作用。道德意志的抉擇是在道德情感支配下進行的。斯賓諾莎說:“情感的力量可以那樣地超過他的一切別的行為或力量,致使他牢固地為這個情感所束縛住。”黑格爾也指出:“沒有激情,任何一個偉大的事業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道德意志起作用,除了道德感情的發動,還有道德理性的指導。道德目的越崇高、越遠大,道德意志就越堅強與持久,反之,則不大堅強乃至懦弱,不能持久乃至打退堂鼓。由此可見,道德意志既接受道德理性的指導,也以情感為媒介。沒有情感的橋梁與催化作用,理性就無法過渡到意志,因而也無法使意志正確抉擇,以推動行為的發生。
3、道德情感在行為選擇中的作用
道德情感在行為選擇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一方面,道德情感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行為。道德情感發展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個體運用這些觀念來構建自身內在的價值體系,這樣個體就獲得了較健全的道德情感,可以用來支配個體行為。在個體道德情感的形成過程中,伴隨著大量與之相適應的道德實踐活動,即時刻有道德行為參與,這讓道德情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本身就成為了一種道德行為。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起著定向、激勵和強化作用。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4]道德情感是道德活動的直接推動力。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感能讓人去實踐那些有利于自身發展完善和社會和諧的道德準則。悲觀失望的道德情感則讓無法吸收甚至無法接受社會道德準則,與道德實踐更是越離越遠。在這里道德行為在道德情感的指向下得以完成。
所有的道德行為都會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道德評價,道德評價也是通過道德情感表現出來的,符合道德標準的道德行為會得到表揚、贊美的道德情感體驗,反之則亦然。在相互對比中,人們會逐漸學習和效仿那些得到肯定道德評價的道德行為,激勵著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活動。
總之,道德認識是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前提,但是僅有道德認識還不能自然而然地轉化為道德行為,從道德認識到道德行為中間,還有一個由此達彼的關鍵環節,就是道德意志的形成。而道德認識、道德意志對道德行為選擇中的作用,總是伴隨著道德情感。
三、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
道德人格從形式上看,是一種個體心理特征其本質則是社會性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有著來自社會方面的要求。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即天性和德性之分。道德是人性的需求,是人性向善的基本規范。道德之所以是人的需要,是因為在人的存在和發展中,人性既有向善、也有向惡的可能,人性的惡就取決于發展哪一種傾向,道德規范的目的就是要規范人性向善的可能性方向發展。道德是人性內容規范化的普遍形式。
人性是以人類共同的欲望和渴求為內容的,而人的欲望的滿足與動物欲望的滿足有本質上的區別,人必須理性來節制欲望,尤其是不正當的欲望。人的欲望既要受到社會的人的共同利益得到保障的必要條件約束,又要受到社會所提供的可能性條件的約束。于是道德便把人的共同欲望用廣泛遵守的規范形式固定下來,成為調整利益關系、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主要力量。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后者是本質性的,正因為此,才把人提升到超越動物生命的位置。人的自然屬性歸根到底都在社會的過濾之下,逐步將本能的東西轉化為具有社會意義的東西,成為有社會意義的內容和形式。由此前提出發,對個人危及社會整體利益的私欲進行適當限制,剔除人性中的非人性因素,就帶有了一種必然性的要求,這也是道德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面對這樣一種必然性“道德律令”,對個體來說也許是一種痛苦,會產生消極情緒體驗。但隨著這種痛苦的加深反而會變得不痛苦,因為這種痛苦的背后便是社會的贊許和自我人格的升華,一種崇高感和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形成道德的核心組成部分—道德情感。
參考文獻:
[1]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商務印書館,1987:28.
[2][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78、79.
[4]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55.
[5]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揚清.心理學概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簡介:王小迪(1989—),漢族,山東聊城人,山東財經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