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于2005年成立后,即開始積極創造條件,著手開展全市非遺項目搶救性記錄保護和資料整理。
一、高度重視,全面開展搶救性記錄保護和資料整理工作
1.選聘專業人才隊伍為搶救性記錄工作提供保障
目前,我市非遺保護中心共組建了專職工作人員5人、專家評審組6人,共11人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組。在資料采集過程中,除依靠自己基本隊伍外,還聘請了專業人員、依托錄音棚工作室等專業公司協助開展工作,以確保數據采集和錄入的質量。
2.配足配齊搶救性記錄工作設施設備
在國家、省和市級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市相關工作經費得到了及時配套,記錄保護設施設備得到了配備和持續更新。現有工作用房2個,專業設備7套,電腦和網絡設備6套,田野調查工作車1臺。還購買了固定IP地址以及百兆專用光纖寬帶數據網絡。
3.規范數字化保護信息采集和整理
在非遺保護過程中,我們嚴格依據國家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和規范,對非遺保護項目進行了科學系統的數據采集和整理,提高了我市非遺搶救性記錄保護、資料整理以及項目和傳承人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2014年我市非遺中心被確定為國家級項目“江漢平原皮影戲”數字化保護國家級數據庫建設單位。
通過搶救性記錄保護,我市非遺保護中心共普查項目千余項,并據此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和傳承人的認定、命名工作,建立起了國家、省、市、鎮四級名錄體系。
4.多管齊下,有效開展非遺項目活態傳承保護工作
針對國家、省、市級項目的不同特點,我市非遺保護中心采取多種形式,提高了非遺活態傳承保護的成效。
(一)大力提高項目傳承人的社會地位
多年來,我市嚴格、規范、積極開展對各級傳承人的認定工作,堅持申報備案和群眾推薦,嚴格專家考核和公示制度,提高了傳承人認定的公信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為傳承人積極申報、爭取其他社會榮譽。除此之外,我們還認真開展傳承人慰問走訪活動,重視與傳承人溝通,為傳承人排憂解難。通過提高傳承人的社會評價,培養了全市非遺傳承的自覺意識。
(二)逐步提高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貼
我們除按國家、省級要求發放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補貼外,向市級傳承人發放每年3000元的生活補貼,向民間文化活動帶頭人每年發放5000元傳承活動補貼。上述各類經費補貼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傳承人進行傳習補貼,為各類活態傳承活動提供了經費保障。
(三)重視非遺項目展示場館和場所的建設
非遺項目展示場館和場所的建設,是開展非遺保護日常工作的重要載體。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我市群藝館建有非遺項目綜合展廳1個,江漢平原皮影戲演出廳1個,江漢平原皮影展示廳1個,潛江民歌傳習所一個,小型非遺活動多功能廳一個,綜合面積2600平方,常年向市民及傳承人免費開放。此外,我們還在全市各鄉鎮,以項目傳承人所在地為基礎,分布建設了25個各類不同項目的傳習所,制定傳習所工作計劃,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檢查傳習結果。并積極支持傳承人開展非遺活動進校園、進社區的傳承保護工作,進一步擴大非遺保護陣地。
(四)依據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類型的活態傳承保護活動
根據非遺項目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類型的傳承保護活動,是提高非遺傳承保護效果的重要措施。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特色項目保護傳承
在其他非遺項目的傳承保護中,除了共性的保護傳承措施以外,我們還主要開展了以下特色保護工作:
一是恢復舉辦傳統的“潛江花燈”燈展活動。“潛江花燈”是我市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享譽國內外,曾連續舉辦次14屆,后因各種原因停辦。為弘揚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從2013年開始,恢復舉辦“潛江花燈”燈展活動,至今又連續舉辦兩屆。通過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燈展活動,不僅為各方賓客提供了一份高雅的精神文化大餐,而且十分有利于該項目的傳承保護。
二是開展兩屆“潛江鑼鼓”大賽活動。潛江鑼鼓已舉辦兩屆大賽均由市非遺保護中心主辦,都聘請了市多名音樂專家現場點評,為鑼鼓藝人今后的學習和實踐提出了詳細建議。比賽隊員來自數支鑼鼓隊,每年吸引近千名群眾觀看。通過舉辦兩屆大賽活動,進一步加強了該項目的傳承、保護和利用。
三是連續五年開展我市各類文化活動。在“文化遺產日”、“中國潛江龍蝦節”、“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以及每年一度的“元宵節”和“中秋節”等節令以及重大文化活動期間,通過各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現場技藝展示和多個民俗項目的精彩展演,每次活動吸引大批市民駐足觀看,讓非遺項目更加深入人心。
四是城鄉一體,大力扶持區鎮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我市非遺中心緊密團結全市各區鎮文化站,大力支持文化站非遺數據建設,共享非遺保護資源。連續四年扶持、協助開展積玉口鎮、龍灣鎮、浩口鎮、王場鎮等多個區鎮開展非遺展演活動,演出內容豐富多彩,與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緊密相關,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二、全面加強非遺項目宣傳展示傳承傳播工作
1、努力拓寬非遺項目的展示空間。組織開展了傳統節令以及“龍蝦節”、“曹禺文化周”等市內重大文化活動期間的非遺項目展示、展演及展板宣傳外;還與我市“潛江大舞臺”、“唱響潛江”、“舞動潛江”及“農民文化藝術節”等文化品牌緊密結合,充分擴展非遺項目展示舞臺;并與我市音樂家協會、戲劇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皮影藝術協會、老干部藝術團以及各非遺項目協會和民間團體等,建立了非遺項目以及人才資源的共享平臺。
2、高度重視保護成果的出版發行。積極開展全市重點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專題研究,并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出版發行,大大提高了非遺項目的展示水平。先后編輯出版了《潛江民歌》、《江漢平原皮影戲藝術》、《湯格皮影》、《燈影闌珊》和《荊州花鼓戲唱腔音樂精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著,錄制發行了《潛江民歌》、《江漢平原皮影傳統劇目輯》以及《潛江非遺項目專題片系列》等一批非遺項目音像制品。
3、積極創新非遺項目的傳播形式。我們在本地主流媒體上,相繼開辟了非遺項目宣傳保護專欄。潛江電視臺《文化潛江》、潛江日報社《講述非遺》、潛江新聞網《非遺文化》、在潛江論壇、潛江人論壇開辟《潛江非遺》。這些系列宣傳以及非遺各項活動的新聞報道進一步加大了非遺保護的宣傳,擴大了非遺項目的影響,取得了非常好的保護效果。
經過努力,我市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已經從2005年的60歲以上,下降到了目前的50以下,傳承人的數量也有了明顯增加。我市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5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26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非遺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潛江市的非遺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和其他先進縣市的同行比起來,還遠遠不夠。我們將按照省文化廳和省中心的工作要求,積極借鑒兄弟城市的先進做法,繼續在非遺保護的道路上走下去,用我們的智慧,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守望我們的精神家園,為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