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擁有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的大國。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思想、形式和趣味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推動其發展的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儒、道及佛三大體系的學術思想,中國畫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成熟樣態之一,是中國文化精神最具有個性化的代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創新,豐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對社會的進步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國畫;審美特色;聯系及影響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而完整的形式體系和表現體系,是世界繪畫中的東方代表,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表征,它構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文化精神之視覺圖像。中國繪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承載特定的文化內容,中國繪畫在其發展流變中,形成獨特的形式與風格,并形成了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神妙能逸,寫胸中逸氣等美學觀和藝術創作與品評的價值體系,成為中國文化的視覺形式方面代表,以獨特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繪畫之林。
吸取和消解西方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精神與形式,創造出體現中國文化價值的當代中國畫。
一、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創造出來的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思想、形式和趣味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中國畫藝術,而它們之間的互相滲透與融合,又形成了現在中國畫藝術的總體特色。中國畫曾經、現在仍然以一種不斷臻于完善化的敘述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它承載著東方人對這一文化所具有的情結和理想中國人的古典傳統文化意識主要來自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在這樣一個文化框架中產生的繪畫觀念,自然是受到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響下,儒家的中庸和樂天知命,佛家的超脫和四大皆空,道家清靜玄虛和知足不辱的灑脫,都在中國繪畫思想的建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國畫
中國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新石器時期就有玉器紋樣和彩陶紋樣,商周青銅器則有裝飾紋樣的圖案畫,到戰國時期的漆畫及!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等,已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卷軸畫從衛協顧愷之,到清代$四王#’石濤八大山人,此外還有寺觀壁畫墓室壁畫和石窟壁畫,以及民間年畫與版畫中國繪畫綿延五千年而從未中斷,其表現手法豐富多樣中國繪畫分科細致,計有人物山水、花卉、鳥禽、屋宇、佛道等,分析細膩而描繪深入,白描彩繪青綠淺絳水墨暈染,瑰麗多彩#中國繪畫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而完整的形式體系和表現體系,是世界繪畫中的東方代表。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的區別,東西方文化根本不同,所以藝術的表現也不同中國畫重主觀,西方油畫重客觀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方油畫重形似兩者無論從繪畫材料工具繪制技法理念上比較起來均不同。
三、中國畫的審美意趣
中國畫的審美意趣表現在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中國畫以時間表現空間的思想與中華文明起源于四季分明的黃河流域是分不開的。在這里開始農耕文明的中華先民不必面對西方文明伊始那種專注于動物出沒的游牧生活,我們的祖先很早停止了追逐的腳步,固守自己的土地,在資源豐富,物產富饒的山林水澤邊開始安居樂業。這種生活使中國人學會用自然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四季更替的時間變化來思索宇宙空間與生命延續的動力,用流動的時間來表現空間關系。中國畫講究主觀情緒的抒發也與西方傳統繪畫講求客觀事物的再現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古人賦予繪畫更深 層次的精神內涵,那就是精神與天地相通與自然相合。所以有人也說繪畫是一種對個人內在精神的發掘,是一種對“道”的追求,它代表著宇宙孕化萬物的精神,“道”既客觀存在,又不依物而生,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給在“似與不似間”追求繪畫意象表現的中國畫提供了情感寄托的主體。
四、中國統統文化對中國畫的影響
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特定的承載形式,無論思想理論、審美模式、藝術風格、形式技法早已形成了一個完整成熟的藝術體系。中國文化的特殊氣質決定了中國畫的審美意向、形式語言、表現方式。在兩千多年的帝國發展過程中成為文化向外輻射的重要媒介。 但是,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新的歷史語境下,中國畫必然面臨諸多的文化關照。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想要原封不動的保持民族傳統已沒有任何可能,所有排斥外來文明的社會必將陷入歷史的死胡同。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接受了“師夷長技”“西體中用”“洋為中用”, 這在中國的近代、現代社會的歷史轉型過程中已經表現得十分充分。但是,如果沒有思想文化上的轉型,社會的現代化必然是不徹底的,在文化上、觀念上拒絕現代文明的整合,以歷史情緒、保守文化和狹隘思想主導社會的主流意識,將嚴重地阻礙現代化的進程。而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病源,主要來自于儒、道思想。其思想孕育出的中國文人,不可避免的帶有這種思想烙印。這種懷舊的思想形態,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回歸與復古情結,使整體文趨于保守,從而失去了進取開拓的精神張力,導致文化激情和社會創造力的萎靡。兩千多年的中華帝國史,始終在一個超穩定結構中周而復始。中國藝術以文人畫為主導,更多的受到老莊思想的影響。儒道兩家,雖然皆有懷舊與復古情懷,但老莊的出世思想,較之于孔子,更具有對人性的終極關懷。儒家強調入世的社會和生活規范,使它難以成為藝術精神的指向。表現在審美上,追求格調高古。或閑云野鶴,或世外桃源。縱觀中國畫史,與社會史的特點極為相似,表現出超穩定的特點,講求傳承,沿襲古法。傳統中國畫作為文化認同、民族身份、審美慣性,在中國具有普遍的認同和廣大的市場,作為藝術歷史的延續其意義不可否定。
要發展民族的文化,建立現代化的文化理論體系,使中華文化成為影響世界乃至引領世界文化的主流,必須放下那些盲目的自大,先學會與其他文化的對話。而藝術毫無疑問地應當是這一實踐的先鋒。傳統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諸多質點息息相關、輝映交融。在很大程度上,它濃縮和跡化了許多中國文化的特征。在傳統中國畫的研究中,人們會不約而同地從中國的經典哲學里,找到了繪畫美學的起點,看出了傳統中國畫所包融的哲學深度。在傳統中國畫的表現中,有時既強調變化,也注重和諧。繪畫語言雖有起伏,但不張狂: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打動力,但格調平和,合乎法度。顯然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繪畫表現中的具體體現。傳統中國畫所表現出的空靈曠遠的意境,富有哲理的思索,最終使人感到自然天成、不可言狀的生動氣韻,禪宗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傳統中國畫濃縮了中國文化的許多特征。可以說“整個中國文化的燦爛歷史都與繪畫藝術息息相關。不了解傳統中國畫,就不可能真正領略中國文化的悠久和輝煌”。
參考文獻:
[1]汪洋. 中國美術教育史[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3.
[2]張世英. 中國古代的 天人合一 思想[J].求是, 2007.
[3]汪石滿.中國美術[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熊長虹.中國畫材料與藝術及文化的關系[J].藝海,2007
[5]李洋.從畫若布弈到構建意象色彩[J].水墨研究,2004
作者簡介:王海燕(1991—),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5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國畫。